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霞 《前进》2009,(10):39-4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传播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实现传播优化是当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要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扩大其传播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实现其传播主体优化、传播环境优化和传受关系优化。  相似文献   

2.
刘传红 《理论月刊》2006,(10):109-111
以互联网、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介正对广告传播产生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广告主体多元化、广告信息丰富化、广告表现多样化、传受关系互动化、媒介策划复杂化、广告效果精确化、广告媒介融合化等七个方面。与此同时,新媒介在公信力、受众信息安全、广告监管等方面的负面作用亦不可小觑。认清新媒介的双重作用为当前广告传播活动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论公安机关对群体性事件处置的传播致效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群体性事件多发,原因复杂,成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点。传播学理论的运用可以为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提供更为宽阔的决策视野和更为多元化的处置对策。公安机关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其传播核心要素是作为传播客体的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和作为传播主体的公安机关。根据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传播受阻的原因,公安机关可以从目标群体特点、传播者形象和传受关系等方面入手,强化传播致效性,发挥警察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4.
老子对传播有深刻的认识。他创造了"道""、无"、"有"等传播符号,并提出"道"是传播活动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因。他对传播的方式方法、传者及受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比如传播应遵循自然规律,传播过程中,受者应该多观察、少说话,传者要真诚交流等,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战国末期,掀起新一轮土地兼并和势力扩张,兼并与反兼并中更凸显“人”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荀子关注对“人”的吸引以及人心凝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教化传播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重要策略得到进一步深入论述,强调利益共同体整合,对教化传播作用于人的态度、行为作出了阐述,提出了社会教化传播控制论.这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思想,包括传播关系、传播导向、传播话语权等.儒家的传播关系论基于传者本位,却导出对传者的约束和纠偏机制,具有本土历史、文化心理和环境特点.  相似文献   

6.
杨保军在《当代传播}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传播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对新闻的建构作用,表现在所有的媒介形态中。越是依赖技术的传播,越会受到技术的影响,技术的建构作用也会越大。比如,在网络新闻传收活动中,网络传播所形成的新闻文本间相互作用,是任何传统新闻媒介都无法达到的,而这种文本间相互作用造成的人们对新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从“素养”到“媒介素养”:历史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树 《前沿》2010,(19):194-197
从"素养"到"媒介素养",其核心为对媒介的认知及其使用,"素养"的培养就是为了传受双方建构一个共同的经验世界,其目标是为了传播。"素养"的建构历史,实际上就是媒介的认知史,新技术及精神上对新技术的接受是"素养"不断拓展的基础。各种媒介对人们亲临现场机会的剥夺,一直是人们对传播进行反思的一个起点,实际上是对技术影响交流的担心。现代社会对信息急切追求,掩盖甚至使人们忘却了其目标是为了交流(传播)。  相似文献   

8.
梁琴 《长白学刊》2000,(3):95-96
传播是人类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传播技术的发展相伴随,语言文字的发明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印刷机的发明刺激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从而普及了教育和知识,并最终导致了工业革命;而现在,由电子媒介引发的社会变革正引起人类社会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9.
李华  蒙晓阳 《前沿》2011,(21):10-13
针对网络媒体在传受互动中扩散传播权和提升传受双方民主意识的新特点,结合国外主流媒介素养理论发展经验和中国当前存在的网络暴力的教训,提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思路是弘扬民主与法治,确保民主法治在传受互动中共生。  相似文献   

10.
正弘扬英模精神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公安机关业务与队伍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重要内容。公安英模人物的传播效果取决于传受关系的协调,即媒介提供的内容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和谐,因此协调传受关系也是传播主体的工作责任。传播主体一方面要全面把握传播内容,尊重新闻人物的基本事实,提炼其精神实质;同  相似文献   

11.
李芹 《山西政报》2006,(24):47-47
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新闻学说到底就是人之学。新闻的传者、受者都是人。所报道的信息也都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某种活动。所以,新闻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的关注。一直以来,人文关怀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新闻事业在人文关怀的传统下不断发展.人文关怀也在新闻传播中被体现、认知并不断地升华。新闻传播如果离开了人文关怀.便是一张冷冰冰的毫无感情的“消息纸”。  相似文献   

12.
当代媒介融合新趋势与科技传播模式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催生出新媒介形态如网络和手机,并促使媒介向融合方向发展.科技是社会前进的驱动性力量,科技传播是科技知识社会化的助推器,媒介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媒介融合给科技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表现形式和展示空间.媒介融合新趋势透射出多媒体技术的突破、公民社会的培育建设和受众主体地位的提升,并推动科技传播模式向循环互动方向演化.科技传播具有复杂的多元主体特征,并互相嵌入,造就了科技传播模式的动态多变;媒介融合趋势下,受众的区域化、层次化特征明显,互动性增强,反馈机制灵活,分众传播成为主流;科技传播过程中,传者、受众和媒介融为一体,有时主体即客体如公众,有时主体即渠道如媒介,任何单一的传播模式都无法满足科技传播的要求.媒介融合带来了传播中心多元化,并相互交叉和互换,因此,将科技传播过程视为循环系统,建立多元中心对话模式,构建传者-媒介-受众三维互动模型成为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危机动员与管理中,与电视、手机、互联网相比,有线广播是最纯粹的群体化传播工具,它不受时间、空间及使用工具的影响,避免像电视、网络等传与送的脱节和不在场的尴尬,可以实现无缝隙传播;有线传播具有同声传播特点,具有高度的感染性和动员效应;传播方式具有权威性和灵活性,可以做到因地制宜。越是在强调个性化传播的时代,越是需要发挥群体化传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的特征与现代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势必对受众的心理施以影响。如果网络媒体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的双向互动、受者传者直接交流的优势,平衡网络受众的认知心理,成功地激发网络受众积极参与的心理内驱力,就会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匡文波 《时事报告》2013,(10):52-53
在传统社会中,谣言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速度相当惊人,其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放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相往往姗姗来迟。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言“当谎言跨越半个地球的时候,真相还在穿鞋”就是对谣言传播的一种艺术性表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新闻的生产、传播方式以及人们对新闻的理解均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新闻价值判断由此呈现出"四个转向":一是由虚转实,增强了新闻的客观性、接近性、趣味性;二是由点及面,获得了全新的解题思路和更加深刻的洞见;三是由后转前,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预见性;四是由传者为主转向传受共商,丰富了新闻价值的判断视角。  相似文献   

17.
德奥传播理论是西方人类学界早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在20世纪上半期曾风行一时.战后,随着其它人类学学派的兴起,传播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式微.该理论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其主要传播途径为:著名学者来华宣传讲学,西方在华教会学校的倡导,以及我国早期赴德留学学者的推动等.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德奥传播理论在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的发展有限,最终未能扎稳根基,广泛传播.但是它对我国人类学界,尤其是考古学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推进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传播学中的劝服理论认为劝服效果主要与传者、传播对象、传播方式三个要素相关,要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就必须做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尊重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9.
华夏传播理论蕴含着行胜于言的传播取向、 一诺千金的传播伦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语言理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舆论警示,表现出以人际传播为核心、既重视语言又怀疑语言、聚合中华文化基因等特征.相对于欧美传播理论,华夏传播理论存在着文化根源、价值取向、思维方法、表达方式、适用范围等多个层面的显著差别.华夏传播理论是华夏民族对人类传播规律的深刻领悟,是汉语文化对世界传播理论的独特贡献,是一种明显区别于欧美传播理论的东方范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闻传播与“使用与满足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上半页,西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标志着受众理论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要真正实现“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我国新闻传播中的超越——即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又避免其负面影响,我们就必须在认识到传者与受众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关系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传者和受众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