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浪高一浪的消费热潮中,青年的消费总是处在这个浪潮的尖峰,他们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最为敏感。对新生活方式和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总是最先体现在这个年龄群体之中。 青年的消费,在一定时期都有一些集中的指向和目标,人们常将位居前三名的高档耐用消费品,统称为“三大件”。“三大件”,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消费档次。 五十年代青年中流行的“三大件”,是自来水笔、手表和收音机。 六、七十年代,“三大件”发生变化,主要指向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另一说是自行车、手表和半导体收音机)。到八十年代,“三大件”的指向则转向了电视机、电冰箱和收录机(另一说是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其中,电视机从黑白机到彩色机的转换只有五、六年的时间。电冰箱从单门到双门的转移,也不过几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青年战士消费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部队青年与社会青年一样,其消费方式的变化一直处在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及历史性重大变革,青年战士消费观念十分活跃,新潮消费不断出现,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一是吃高级滋补品的青年战士日益增多。由于家庭生活的改善,一些青年战士入伍后仍保持着吃零食的习惯,并且其胃口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吃零食已经不局限于过去那种干鲜  相似文献   

3.
一、异军突起:当代青年生活变迁特征经济改革和开放是80年代的人心所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大趋势:同样,我们认为80年代初以中国青年为主体掀起的生活方式变革,犹如狂飙突进,推动了中国社会古老的车轮,构成了当代中国的第二大趋势。青年以其生理上的骚动、心理上的敏感、思维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在不断地得到改善的当今社会,青年人中也出现了一些消费误区.如何防止步入消费误区,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新课题,更是当今青年成长中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消费误区面面观当今青年中的消费误区误在何处?下面摄取的是已经凸现出来的八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青年人的愿望和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活方式问题越来越引起青年人的关注,尤其是女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能直接反映她们的理想、兴趣、爱好和需求。她们期望着能在生活方式的变革、进步中使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趋于理想,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生活方式的变革中来。为了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进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变革,最近,笔者对哈尔滨市青年纺织女工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高房价使诸多家庭出现贫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调查,本研究探讨了上海青年知识群体因居住成本增长过快而导致"居住贫困"的相关问题。调查显示,上海青年知识群体居住成本负担普遍偏高,居住贫困问题突出,42.6%的人处于住房迫切需求之中。居住贫困对青年知识群体正常的工作、生活及社会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作业绩上追求短、平、快;消费上质量和档次下降,即兴消费减少;社交上频次下降,社交圈缩小等。因此,应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和相关政策构建进行治理,提高其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一、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时期,青年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视野 (一)消费与当代青年改革,使过去长期积淀下来的依附于单一计划经济大一统模式的诸多生活和思想规范逐渐解体,或丧失其对人们的约束力。人们得以进一步自由地探寻和选择自己认为适应新的现代化氛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规范。在此间,对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汲取能力最强,而对传统规范依附性最弱的青年,自然成为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生活方式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乡村经济改革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以后,也必然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变革的是生产力,而在乡村生产力发展中起骨干作用的是占乡村总劳力48.2%①的青年人。他们年轻,精力旺盛、有文化,物质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逐步拉开差距,并且这种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而出现了在计划经济时期与改革开放初期从来没有过的消费的层次化和消费方式的多样化。尤其今年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消费呈现出周期性升级迹象,住房、服务、汽车、信息等新兴领域的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亮点,体现出城市居民消费升级的典型特征。多种因素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传统的一致性消费时代已经终结,一个全新的以因收入、年龄、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消费取向不同为显著特征的阶层消费时代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10.
青年文化是青年独特价值评判、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法的概括。它深深影响着青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加上商业营销炒作,如今青年文化着力于物质消费。过度物质消费淡化了青年文化核心理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如何看待消费主义传播对青年文化的异化,须分析深层次原因,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引导机制,增强青年文化自觉、自信意识,明确文化立场,提高文化厚度,凸显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1.
1984年12月15日,本刊邀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玉波、叶念先、文晓丽、钟国兴、邹卫、武建东等同志,以“经济改革与青年生活方式变革”为题,举行了座谈。现将大家发言内容归纳综述如下。大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研究生活方式变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有的同志说:建国以来每次政治运动的冲击波都首先冲击生活方式。“大跃进”时一些地方竟取消小  相似文献   

12.
对一个民族来说,消费本身就体现出一种文化,其间交织着人们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当代青年农民约占青年总数的70%,因此,研究当代青年农民的消费生活方式对于认识当代青年的思想以及民族现代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消费水平指人均消费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可表现为消费金额、食物消费品种、数量、质量等几个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改革、开放政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乡青年婚俗意向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3至4月,中国婚姻家庭建设协会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共同对北京市6个不同类型的区县(崇文、东城、海淀、朝阳、平谷、大兴)进行了北京城乡青年婚俗意向的调查。调查由访谈和抽样问卷两部分组成,其中发放问卷240份。 (一)北京城乡青年对婚姻的投入越来越高,对婚庆消费档次越来越重视。 古往今来,中国人历来重视婚事,传统婚事,繁缛奢侈。如今,余波犹在,加上现代观念的播散,商品消费的风靡,使得当代青年婚姻消费投入成倍增长。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当代中国正面临着生活方式变革的大趋势。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已经导致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优裕,精神生活日益多彩,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生活方式在我国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诸多转向,其中"消费转向"和"身体转向"的交汇产生了当今风靡全球的身体的消费。身体不但被重新发现,身体的消费和消费者也在大众消费时代成为全球瞩目的对象。但是隐藏在其背后的,与身体的消费和消费者相对应的身体的劳动和劳动者却被大众所遗忘。本研究从足疗连锁店青年女技师入手,试图揭示身体的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界限被打破,身体的劳动不得不忍受资本与市场双重剥削和社会污名化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在西方出现的消费主义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不仅对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意识形态,从80年代开始对我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阐述消费主义的内涵及全球化背景下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我国的传播及其危害,倡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健康、合理的绿色和谐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17.
1.青年生活状况的综合指示器生活质量,最初是由加尔布雷斯·罗斯托等经济学家于本世纪50年代中提出,在60年逐步扩展为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尽管它定义众多并难于统一,但西方学者的“多数观点都倾向于把生活质量内容限于精神生活方面”。中国学术界是在80年代中期开始注意这一范畴的,并赋予了本土化色彩的解释,根据我们的理解,生活质量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一是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状态特征,本文中主要是指青年的职业、消费、家庭、社交、闲暇精神生活的特征及其满足程度;二是人们的价值实现和幸福感,这里侧重是分析当代青年的生活目标层次和自我价值实现与否的认知;三是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富晓星  吴雅宁 《青年研究》2023,(2):72-81+96
购买文旅住房是城市新中产青年新兴的消费方式。借助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和“生活风格空间”概念,对购买某文旅住房项目A社区的北京新中产青年进行考察,发现他们通过崇尚文化景观、生产文化产品、营造公共文明空间三个维度,打造独特的生活风格空间,生产性情化文化资本,以寻求更具优势的阶层地位。基于日常居住体验,新中产青年形成带有阶层标识的新的消费模式。研究可为未来的中产阶层消费趋势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青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较以前更崇尚实用主义,注重自身的享受,美日法三国青年对职业的选择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日本青年现今日本青年被人称为“崇尚享乐的一代”,游戏人生,得过且过的人生观在青年中逐渐流行。70年代,日本青年大都愿意从事“有社会责任性的工作”。到了80年代初,这种择业标准不再流行,青年人更中意那些能“提高自身能力”或“稳定性强”的职业。70年代青年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是:进入可以终身依靠的企业或机关,勤勉工作,以求得职业上的成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时至今日,一种与日本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就业标准在青年中悄悄出现。不少年轻人对进入公司毫无兴趣,他们厌恶传统、僵化的终身职业制,厌恶安定、刻板、无聊  相似文献   

20.
最近,笔者对哈尔滨市青年精神消费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共192人,包括产业工人、纺织工人、基建工人、营业员、乘务员、大专学生、个体青年、机关干部。调查中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值得有关部门注意。 青年精神消费的“全频道” 调查表明:当代青年对于精神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他们已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渴望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因此舍得花本钱,进行“精神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