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新 《河北法学》2011,29(4):16-22
危害人类罪是针对平民人口进行的广泛或有系统的暴力罪行,侵犯着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严重地破坏人类的和平和安全。早在19世纪末,一些规范战争的国际公约已具有惩治危害人类罪的萌芽内容。作为独立的罪名,危害人类罪首次是在《纽伦堡宪章》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得以规定,并开启了关于危害人类罪的国际刑事审判实践。在此后的《前南国际法庭规约》和《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规约》中,均将危害人类罪列为一种独立的国际犯罪,而且规定的内容更为具体和有所发展。在综合先前的国际性法律文件的相关规定之基础上,《罗马规约》以专门条款继续拓展关于危害人类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和具体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
经过历史发展,个人刑事责任原则的观念逐渐形成,并体现在主要的国际性法律文件以及国际刑事审判活动中,成为国际刑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然而,鉴于多种因素的考量,目前权威国际刑法规范所规定的个人刑事责任原则只体现在自然人实施特定国际犯罪的情形中,并没有确认法人和国家的刑事责任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刑法典中的国际刑法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在惩治和防范国际犯罪方面一向重视和努力,但还存在不少缺陷。本文提出应从刑法总则和分则两个方面予以完善。在总则方面,应当理顺并明确中国刑法和国际刑法规范之间的关系,坚持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相结合的原则,限定“政治犯”的范围,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在分则方面,中国刑法典需要增设酷刑罪、灭绝种族罪、种族隔离罪、种族歧视罪、非法获取和使用核材料罪等。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刑法中确认和体现国际刑法规范是缔约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也是有效打击国际犯罪的需要。国际刑法公约中有关国际犯罪的实体法规定、程序和证据规则的规定、刑事合作的规定、预防性措施的规定等,应当成为国内立法体现国际刑法规范的主要内容。在中国,国内立法确认和体现国际刑法公约的主要途径有制定单行刑事法律、修改补充现有法律条款、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等。  相似文献   

5.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我国《监狱法》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 2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监狱内执行刑罚。可以看出,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刑罚执行的主体是特定的国家专政机关(以监狱为主,也涉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执行的对象是犯罪人的特定范畴。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对主体与客体之间刑罚执行也作了程序上的规定,以保证刑罚合法、正当。 刑法正义在刑罚过程中的体现集中到以下 3点:主体、客体、程序。由于刑法是一种公法,主要涉及国家与私人之间的关系即D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因…  相似文献   

6.
于丽 《法制与社会》2013,(16):283-284,289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经历了几次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到改革开放。在此期间,中国刑法也随之几经发展,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也造成了激烈的价值矛盾与价值冲突。刑法具有规范、保护、补偿、矫正、限制与扩张等作用,是社会安稳转型的最后一道防线。把握好刑法与社会转型的相互作用,进而探索解决社会转型中的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巩固,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刑法因果关系,是指实施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原因关系,它的意义在于且仅在于确立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即是说,有了实施行为,出现了危害结果,其中必须有一个链条将其连接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一链条即是因果关系。因此,刑法因果关系是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范畴。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界对此有很大的分歧,本文首先对各种理论学说作一介绍,然后提出作者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国情为基点,通过横向、纵向两条主线,从人性、人权、人道三个不同的视角,对我国刑法"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索。纵观刑法学的发展历程和横观刑法学的理论,无论刑法学的价值理性如何变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亘古不变。  相似文献   

9.
个人是否具有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争议不断,以至于形成四种不同的看法。然而,随着国际法的不断发展,个人在国际法的某些部门法领域,成为国际法的主体,已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试论刑法中的行为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行为概念的因果行为论、目的行为论、社会行为论及人格行为论等行为理论和英美法系行为理论中的行为概念和控制原则,并对我国现存行为概念的争议问题加以评议,从而重新界定了刑法中的行为这一刑法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试图解决不作为行为的性质问题、抛弃了行为概念的意志支配因素以解决忘却犯和原因上的自由行为的问题、以及将刑法中的行为概念区别于犯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行为和犯罪行为等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11.
缓刑是刑罚附加刑的一种,是指对判处刑罚的犯罪份子,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在我国有两种方式:一是一般缓刑;二是战时缓刑。在司法实践中应适用缓刑,这样可以惩罚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表明了国家对犯罪分子的否定,因而缓刑有助于更好实现刑罚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的缓刑制度的立法比较晚,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将从我国缓刑制度的立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两方面来共同探讨缓刑制度的深入研究,以此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此类刑罚制度。  相似文献   

12.
被害人承诺是指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由于被害人承诺放弃该利益而可能得到刑法宽容的行为。作为行为正当化理论之一,其包含着重要的刑法价值,它对实现人的自主处分权最大化的同时又不违背刑法正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世界各国刑法中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深入的研究,但是我国刑法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从宏观角度对被害人承诺制度加以阐述,从而对该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犯罪论是刑法教义学的核心内容,它经历了从存在论到规范论的演变。古典的犯罪论是以存在论为特征的,排斥规范判断。然而,从新古典犯罪论开始,规范要素开始侵入犯罪论,由此形成犯罪论的规范体系,包括新古典的犯罪论和目的论的犯罪论。此后,随着规范化的进一步加剧,出现了纯粹的规范体系,这就是罗克辛的目的理性的犯罪论和雅克布斯的机能主义的犯罪论。规范要素成为不作为犯、过失犯和义务犯不可或缺的内容,并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非刑事法律中规定刑法规范,并将之作为刑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刑法本身所固有的特点所决定的。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指出:“刑法在根本上与其说是一种特别法,还不如说是其他一切法律的制裁力量。”我国刑法学者蔡枢衡教授也曾认为,刑法规范需有前提规范,即商法、土地法、劳工法等确立的权利义务规范。据此,我们可以揭示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刑法中的暴力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力作为犯罪手段在我国刑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出现在许多条文中。暴力对于这些条文规定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此罪还是彼罪以及量刑轻重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暴力在刑法中具有什么样的内涵,目前还没有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学者们虽然作出一些学理解释,但内容不一样,甚至同一学者对刑法不同条文中的“暴力”又作不同的解释,随意性较大。“暴力”作为刑法中的法定用语应当有其规范的含义,这样不仅能体现法律的严肃性,而且有利于司法工作人员在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法律。一、暴力的界定暴力,从字面上讲,暴是凶恶、残酷;此处之力是肌肉运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刑法体系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和非刑事法律中刑法规范共同组成的。这说明,由经济法规、行政法规等非刑事法律中的有关刑事责任条款组合而形成的刑法规范是我国刑法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刑法规范通过对刑法典  相似文献   

17.
国际犯罪及其对策是当代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中国,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如何与愈来愈多的、形形色色的国际犯罪行为进行有效的斗争,也逐渐成为国家立法、司法及法学理论界注重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拟对国际犯罪的概念、特征以及国内刑法相应的立法对策作些分析、探讨,以求教于法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刑法修正案(八)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神,促进了刑法的发展、完善,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立法中还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间,这对于有效打击和预防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依法保障人权、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论刑事政策与国际刑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勇  侯银萍 《行政与法》2007,11(10):103-105
刑事政策是对犯罪有组织的反应,国际刑法以研讨国际犯罪为己任,对国际犯罪的研究需要以刑事政策为视角。本文通过分析刑事政策的含义及其国际化特征与国际刑法的发展方向,在刑事政策的视野下,揭示国际刑法的发展趋势——刑事政策的国际刑法化与国际刑法的刑事政策化,进而把握刑事政策与国际刑法两者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20.
意思自治的实质在于当事人平等协商,此原则的发展一直是民法学界经久不衰的课题。本文的新意在于通过对意思自治原则的内涵、发展及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将其在继承法中的体现作一个简介,以便更好地把握民法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