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构境论不是主观论,它的基础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非实体关系场境。在文本学的意义上,它不再以还原解读对象的原初语境为指向,转而承认解读理解本身无法消除的生产性,这使任何理解能只处于历史的相对性之中。由此,我们承认了相对性,认识了我们都拒绝绝对真理,我们才有可能真的遇到真理。  相似文献   

2.
自我构念是指个体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理解,是跨文化心理学近年来兴起的研究主题之一.主要介绍了自我构念的概念、类型、测量方法及相关研究等.完善多元文化个体自我构念的转换机制理论和多元文化个体自我构念的纵向研究以及本土化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1)
巴门尼德是埃利亚学派的奠基人,其关于"存在"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希腊哲学乃至对整个西方哲学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主要从巴门尼德存在论的理论来源、其存在论及其对柏拉图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4.
孔扬 《理论探索》2012,(2):34-38
"资本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把资本理解为特定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划时代的世界观,即把世界理解为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考察《资本论》对古典经济学唯心史观的批判、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思想和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存在论基础三个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把资本理解为社会关系的经济学方法,只能是奠基于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新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应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内在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和"价值"的统一来看待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要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本质联系的思想、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关于新社会的本质特征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要着眼于他们哲学思想的当代实践价值,其中关于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从人所在的社会关系出发理解人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一是要从现实方面,运用唯物辩证法,着重研究和解读马克思恩格斯未曾遇到过的新课题,得出新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二是要从学理方面,反映时代精神,随着时代、社会、现实和实践的变化,建构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城乡关系从分离、差别到二元结构的固化,再至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这个历史进程部分地践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二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实现了首次互构。新时代的城乡关系已然出现了新的变化,而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也继承更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重构了空间理论,进一步延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城乡关系的新变化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动态演进之间实现了二次互构。基于二者双重互构的逻辑,城乡关系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应汲取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时代精髓:尊重城乡发展的基本规律,规范资本与“人本”的界域;彻底翻转城乡不对等的理念,积极促成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变革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体制与机制,致力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及向乡村领域的延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城乡融合发展的三元共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33)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以下简称"动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最为核心的部分,其核心要素包含社会矛盾、生产力、人民群众三个方面。从"基本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到"和谐发展动力论",动力思想中国化的过程即是对这三个方面不断进行中国化阐释的过程,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8.
张曙光 《理论视野》2007,(10):13-17
毛泽东的"两论"把握住了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矛盾法则,因而能够从哲学的高度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清醒地把握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我们今天重读"两论",就是要把实践的观点和矛盾法则放到今天的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要求之中,给予新的理解和阐释,并由此把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提升到时代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发展伦理学的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人的生存需要是发展伦理的立论之本生存论哲学是对存在论哲学的革命。它用“人的生存”给“物的存在”以理解和意义 ,用可能性消解了必然性、决定性 ,用未来的价值取向整合了过去的因果决定。生存论的思维方式是理解发展伦理学的关键。发展伦理学是生存论的伦理学 ,立足于人 ,提倡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则是存在论伦理学 ,立足于生态科学规律 ,提倡自然中心主义。它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驳也是立足于存在论的。从存在论上讲 ,人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也是不成立的。但存在论上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并不影响生存论上的人类…  相似文献   

10.
李西祥 《理论探讨》2023,(2):140-147
在思想史中理解《论犹太人问题》,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症候阅读,要深入到《论犹太人问题》文本中,重新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辨析中,探讨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方法论即从市民社会出发来理解国家,从尘世到天国而不是从天国到尘世的唯物主义基本方法;马克思在分析人权、犹太精神等问题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现实的个人”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论犹太人问题》实际上还论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问题、现实的人的问题、实践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人的解放等,在多个维度上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提供了思想来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忽视《论犹太人问题》,将无法完整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历程,尤其无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回到这一文本,并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语境中发掘其重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4)
边疆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首先应确立科学的推进策略并选择恰当的实施路径。从现代治理理论及其实践的角度看,边疆治理现代转型的关键在于以公共治理权力为轴心合理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实现边疆治理从"国家主义"到"国家社会互构"的转型。为此,应进一步引导、规范和发展社会力量,为边疆治理的现代转型打好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毋庸置疑,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中国学者已经从生态学视角、存在论视角和生态文明视角反思了他的内涵,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也从反思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劳动概念,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批判角度重新理解了他的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马克思生态理论研究。尽管如此,人们的理解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本质内涵仍有差距。我们提出生存生态论追问,作为一条切近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本义的阐释路径,以期确切地把握他的本质内涵和真精神,启示我们反思生态问题,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命题,揭示出造物的工程实践的指归,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刻的生存论存在论根基,主要体现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人去存在的生存方式;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呼唤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存论依据.不同于外在化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而导致二者对立的"暴力逻辑",要么自然奴役人,要么人宰制自然.在马克思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内在性的解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逻辑前提和行动结果.创造对象世界的实践--造物工程活动和作为工程集聚的工业证明人自身是类存在物,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人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是人之为人的类生活,也是人与自然和解之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6)
张一兵教授对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师承孙佰的两条思路、两条逻辑的矛盾观点后推陈出新。他提出两条逻辑线索:一条是占主导地位的人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逻辑,一条是正在发生的从现实描述出发的客观唯物主义逻辑线索。两种语境指的即:一是延伸了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逻辑的劳动异化理论的隐性唯心语境;二是从现实出发的经济学唯物语境。而这两种理论运演逻辑的复调语境就是在这样两种完全异质的理论逻辑和话语并存的情况下在马克思的同一文本中呈现的双重语境交织。张一兵认为这种新的逻辑思路才真正是马克思后来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开端,而客观逻辑线索是青年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对古典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的隐性发生的无意识逻辑,是从一种客观逻辑出发,而非从对象化逻辑生发出来。  相似文献   

15.
樊欣 《理论视野》2020,(5):17-23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首创并全面阐述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的意识形态",论述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思想的基本要义,首创并在实践中坚持灌输论等,从而对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列宁关于科学的意识形态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当代价值,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和进行理论武装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博士论文》阐述了一系列文本解读方法论:历史主义的知识社会学和知识伦理学、实体到主体的知识人格化、从抽象到具体的知识生成论、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知识系谱学。这些文本解读方法论作为马克思思想史发展的最初起源和萌芽,预示了动态演化生成的马克思思想发展体系。研究《博士论文》中的文本解读方法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特别是可以规避马克思思想研究史中的误读现象,扬弃唯物、唯心二维视阈下的简化式马克思研究,以便寻求隐蔽于文本之后的本体马克思,更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对西方思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诊断,认为西方哲学史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历史。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德里达的这一思想:第一,逻各斯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以存在论问题为核心的形而上学;第二,海德格尔在存在论差异问题上的观点给了德里达走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契机;第三,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德里达提供了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一书,此书将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编写组在最后的统稿时召开了一系列小型研讨会,本文是第二次讨论的录音整理修改稿。这次研讨会集中讨论了孙伯教授提出的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重要文本的内在理论结构问题,与会学者对此有完全不同的见解,争论的焦点在于:孙伯教授提出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的“两种逻辑”的所指究竟是什么?文本中存在的“两种逻辑”之间的矛盾解决,究竟是其中一种战胜了另一种,还是共同消解为一个全新的理论范式?参加讨论的学者有:张一兵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姚顺良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唐正东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怀玉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大平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亮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相似文献   

19.
理解马克思要经历方法论上的转换,即从科学主义的、教条主义的"说明"马克思模式到实践的解释学的"理解马克思"模式的转换。理解马克思,就是用"实践的解释学"视角和方法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文本,获得对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20.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忠.汉字在构形与构意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儒家文化思想的精神与价值观.在崇尚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解读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同源关系,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创造稳定发展的社会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