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绝命诗是人们告别人生舞台的艺术化"谢幕辞"。纵览历史上志士仁人一首首绝命诗,作者豪放坦荡直抒胸臆的情态仿佛近在眼前,其人生追求、信仰信念和志趣情操,特别是做人的气节和荣辱观也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
胡适、聂绀弩关于“怕老婆”的争论 1948年5月6日,《北平日报》副刊刊出了一则报道,记载了胡适对学生演讲的内容,其中引述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国家,怕老婆的故事多,则容易民主;反之则否。德国文学极少怕老婆的故事,故不易民主;中国怕老婆的故事特多,故将来必能民主。”这段话也许是为调节演讲气氛,但从胡适的本意看,他或许不仅是在讲一个笑话。  相似文献   

3.
祝勇 《北京观察》2002,(5):48-51
徐城北,著名京剧理论家、民俗学者.父母为我国著名记者徐盈、彭子冈.1942年生于四川,后随父母迁居北平.曾在中国戏曲学校旁听,并师从沈从文、聂绀弩、陈半丁等,开始写作生涯.  相似文献   

4.
诗意栖居     
<正>中国的1950年代,正是社会鼎故革新、急剧转型的激情燃烧时代。记得我初中一年级时,中国少先队组团去东德参加夏令营,女同学张艳丽躬逢其盛,回国后给我们讲访德观感。她戴的是蓝领巾,是和东德小朋友交换的,他们的领巾和队旗都是蓝色的。代表团带回了民德少先队队歌,当即译成了中文:"在公路上在铁道上,我们的队伍向前进,蓝色天空飘扬着蓝旗,蓝旗飞扬向柏林。整齐步伐,万众  相似文献   

5.
颜艾琳 《台声》2011,(11):43-43
1941年出生,台东县阿美部落的音乐大师李泰祥,一直以来是文艺青年最难忘的声音,他跟胡德夫、张惠妹同样来自台东卑南,但在音乐上的出身非常不同,李泰祥是正统音乐科班的血统,艺专音乐班毕业,曾担任台北市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台湾省立交响乐团指挥等,创作题材多元丰富,从管弦乐、音乐剧、实验音乐、民歌……都有他动人心弦的作品留下。  相似文献   

6.
周成强 《青年论坛》2010,(5):117-120
作为"‘诗界革命’在江苏的一面大纛",金天羽秉承"诗界革命"精神,以自己的许多优秀作品体现了"诗界革命"的创作实绩,并推动了"诗界革命"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诗与远方     
蒋平 《现代领导》2014,(3):54-54
文友的Q0签名,忽然改成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读来.心下一动。  相似文献   

8.
禅学思想本是一种佛教思想,而许多文学批评家却力图在禅学中为诗学找到支撑点。从理论上讲,禅学与诗学是根本不相同的。从“悟”的角度来看,禅悟所悟的是隐藏于心中的佛性;而诗悟却是由心及外的悟,所悟的是隐藏于诗歌中的作诗之道。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禅可以不借助语言而仍能使人悟解;而诗若离开了语言,就什么也没有了。  相似文献   

9.
王莉 《前沿》2013,(16):142-143
“诗工”与“穷达”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话题。围绕它的观点主要有:“诗穷而后工”“诗能穷人”以及“诗能达人”。将三者放在一起考察,有利于“诗工”与“穷达”关系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裹蒸与诗     
裹蒸。这名字实在是再直白不过了,~要裹,二要蒸,就是粽子。岭南名山鼎湖山的土特产,就取了这个土名字,有趣。在鼎湖山开“青春诗会”,会间四处走走,最早留下印象的就是这裹蒸了。粽子大概是全国上下,东西南北最著名的小吃,都是把大米和其它食品裹在粽叶里蒸食。凡小吃,多是穷人食品。比方说,  相似文献   

11.
曹必文  曹雨平 《前沿》2012,(9):24-26
诗教传统,其内容富有浓厚的政教伦理色彩,强调教化、重视"为人";其表现重艺术性,温柔和润;其手段富含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13.
对话体对于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对话体在形式上体现了哲学的本质。对话体,以及相关的文学溯源不能证明柏拉图是诗人哲学家,论证柏拉图是诗人的研究者将陷入说谎者悖论中。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中对诗的批评必须认真对待,对诗的批评显明了哲学的本质。诗的本质是无知的经验模仿,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模仿理念,在于他凭借理性理解了理念世界,而诗人只是凭借感官看见了经验世界。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落花诗》内蕴丰富,指向多元,但用典多而时较生僻,颇为难懂。细读、研析《正落花诗》,可分三类:一是借咏落花自写心志,或直表倔强之品性,或追忆激越之怀抱,或状写不甘隐论之衷曲、肝胆如铁之精神。二是于咏落花中插入史事,借叙史抒发舆图换稿、成败兴亡、世事沧桑之悲慨。三是咏落花以直抒其情愫。或以落花宣泄孤独无侣之郁闷,或以落花昭显独行其道之志行,或借落花谈禅说道,标示高蹈出世之玄想。  相似文献   

15.
吴淑元 《求索》2007,(12):200-201
中国怀乡诗中的“怀乡”,具有两重文化意蕴:一是怀念政治地域文化意义上的“乡”;二是怀念国家文化意义上的“乡”。怀乡诗具有三重审美价值:一是升华高尚的爱国情操;二是培养宽厚的和谐意识;三是激励创业的雄心壮志。挖掘怀乡诗中的精华,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华民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诗钟与击钵吟一样,都源于古代“刻烛联吟”、“击钵催诗”活动,诗钟的创作活动程 式就是参照“击钵吟课”建立起来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生相伴,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过广泛 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日据台湾时期,诗钟与击钵吟一起,“延一脉斯文于不坠”,成为传承中华文 化的重要载体,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发挥过特殊的作用。但是,二者分属两种不同的诗歌体裁,在 体裁形式、内部结构体系、发展情状及历代评论家对它们的态度等方面部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7.
陆游的家庭亲情诗,主要包括陆游与其父辈的情感生活,陆游自身的婚姻情感生活,陆游与其儿孙的情感生活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方面的内容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并互相影响着的,而最主要者,则是陆游对其家世传承精神的认同并身体力行。他的爱国热情,他的婚姻不幸,他的示儿诗作等,都源自于其家世传承精神这一最根本的元素上。  相似文献   

18.
周红波 《理论月刊》2010,(4):110-112
意境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最高灵境的启示"即道的启示是意境比较高的一个层次,也是决定意境深浅的一个关键性的标志,但直接言道的诗歌并非就是有意境或者说意境深邃的作品,意境的深浅和诗与道的张力密切相关,诗与道的张力是衡量意境深浅的又一标准。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礼乐文化,“礼”所以修外,“乐”所以修内,礼和乐共同指向道德教化,在社会功能上殊途同归.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礼乐教化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传统启蒙教育中,礼乐教化是教育的主要形态.诗言志,歌永言,诗教与乐教以其艺术化的形式成为了德性教化的理想工具.传统启蒙教育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主张通过以“诗教”和“乐教”为主要实施形态的美乐教育,旨在培养出美善合一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0.
熊海英 《理论月刊》2008,(4):114-117
北宋文人集会盛行,集会诗数量巨大.北宋集会诗歌以人文题材为主,诗中充满人文意象,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旨趣.这是由宋代文人的生活环境、活动方式、审美趣味决定的.集会创作受逞才争胜意识影响,往往"以学问为诗",着力于立意、用韵、用事,是典型的文人之诗.集会诗不但反映宋诗的典型特征,而且是对北宋盛世文化成果的生动记载,呈现了北宋雅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