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十年代的青年,思路敏捷,勤于思考。他们思考社会的现实和未来;思考人生的目标和价值;思考改革的意义和措施;思考科技的疑难和方向。在他们的头脑里,疑问不断,问题成堆。于是,有些人就认为,现在的青年颇有“离经叛道”之味,实在不如五、六十年代的青年“听话”。其实不然。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疑问是真理的先  相似文献   

2.
’92中国青年热点现象下的青年心态 92年中国青年的热点现象离不开一个字:钱。去年年初,国内不少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探讨青年经商和从事第二职业的问题。文章一般称:青年从事经商和第二职业,不仅是为了多挣些钱,他们还希望藉此改变一下不太理想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自己专业更对口一些,能更加地学有所用。他们希望全方位地锻炼自己,看看自己究竟能有多大的本事,在自己工作领域之外还能走多远。当时就有不少学者和社会工作者提出疑问,认为这种观点缺乏足够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主观臆想色彩很浓,是人为地往青年脸上贴金。现在看来,这些人的疑问不是没有道理的。后来报刊杂志在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国青年文化的发生、形成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青年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有助于在历史的轨迹中探求青年文化的意义。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大多数人只是在论及青年文化其它方面的特性时,偶尔提到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没有提供严格的论证,不能给人以信服的答案。归纳起来,青年研究学界关于中国青年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五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青年文化具有普遍性、开拓性、渗透性和幼稚性四个方面的特点。其普遍性特点的一个表现就在于:任何民族,任何时代,凡有青年存在的地方都有青年文化。这也就是说,有了青年,就有了青年文化。“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选辑《诗经》中许多诗都是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有若干雕塑、装饰器、刺绣等也都是青年文化……”。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失之偏颇,其论据也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撇开青年文化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认识,那就是青年文化“使得青年开始脱离校园的,或者  相似文献   

4.
“代”际概念是青年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视点,当下6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逐步从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位置,他们以自己特殊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品性在中国当代文化精神建设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农村籍青年知识分子是青年群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他们在农村社区内度过了一生中至关重要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因此,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无不打上了农村文化的烙印。通过对这部分青年的考察,我们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经历了农村的基础教育(尤指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后,经过努力拼搏,又经历了城市的中高等教育,使他们面临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以内在和外在两种  相似文献   

6.
一、观念的本质及特征剖析观念,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包括一切看法和认识。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恩格斯也指出,人的观念“不是头脑中,而仅仅是通过头脑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同上,第3卷,第75页)这些论述揭示了观念本质的客观性。观念作为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思想意识,它是适合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是观念形成的基本途径,是观念产生的源泉,也是检验…  相似文献   

7.
《瞭望》1985,(46)
要真实了解中国青年在自己的国家向二十一世纪迈进的现代化建设伟业中,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调查数字统计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要听听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内心的思想。本刊记者采访了八位不同职业的普通的年轻人。他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小小的工作岗位上都是出色的,各有独特的地方,但又具有这一代中国青年的一些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国青年组织的产生与发展,对于认识中国青年组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青年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将中国青年组织置根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之中进行考察,希望能给人们一个新的视角。一、形成阶段早期青年组织首先产生于青年相对集中、各种文化思潮比较活跃的地方。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较多地集中在日本,他们在那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对满清的腐  相似文献   

9.
青年上网心态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当今中国 ,青年一代已成为电脑互联网潮流及其文化的主体。本文以 35岁以下的青年特别是号称“第五代人”的青少年为对象 ,对他们中主要的上网动机、心态进行分析 ,并进一步阐述影响青年上网心态的文化机制因素以及青年上网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青年文化的形成,已有不少论者作过多方面的阐述,笔者对此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青年文化的发生,青年文化形成的条件、青年文化形成的标志是互有联系但更是互相区别的。本文专此提出与各位同仁一起商讨。一青年文化的产生必须追溯到青年群体的出现。青年群体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人类近代文明的产物。从整个世界的范围看,青年作为群体引起社会关注,青年问题构成社会问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三年七月,我们按好、中、差抽样调查的原则,在四川省丘多山少的江北县张关、沙坪、茨足三个公社,通过填问卷、个别谈心和召开小型座谈会等形式,对一千多名青年进行了全面调查,着重调查了当前农村青年的恋爱婚姻问题。我们发现,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青年在恋爱婚姻方面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一、重视婚姻的感情基础当地大多数农村青年能认识到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在和不同公社的三十二人座谈中,有二十六人认为爱情应成为婚姻、家庭的支柱,约占82%。在三个公社的150份抽样问卷中,有34人认为爱情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之一,占抽样总数的22.1%。不少青年认为:感情是一  相似文献   

12.
酷文化·青年价值观·社会转型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本文认为酷文化是透视青年人心理世界的荧屏 ,它折射出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 ;酷文化也是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的反映 ,尤其与后现代主义文化转向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五四青年是中国近代进步青年的代表,是一股奋发向上的社会力量。五四青年的人生观是中国现代青年人生观的楷模。五四青年积极要求进步,在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他们追求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提升人格。因此,在社会危亡中,他们能够挺身而出,为救国救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三千名青年应邀来华访问的前夕,四位将要来华参加这次中日青年大联欢的日本青年特为本刊撰文,抒发他们对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的希望。这四位青年人都是青年学生——三位是大学生,一位是高中生。虽然他们难以完全地反映日本各界青年的思想,但读了他们这几篇话语不多、篇幅不长的文章,还是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日本青年发展中日友好的愿望和对中国人民诚挚的友好感情。  相似文献   

15.
阶级理论直到50年代,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观点解释的代际冲突理论是青年研究中的主要理论。随后,继续社会化理论在60年代又成了青年研究的正统理论。当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社会学界占了主导地位的时候,“继续社会化”理论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震动,在前程似锦的青年一代心中产生了巨大反响。70年代是青年文化的巩固时期,这时期虽然没有多少创新的东西,但学术界对于青年理论却是争论不休的,并产生了一股把社会阶级而不是青春期当作青年理论基本概念的“新潮”。阶级理论排斥功能主义的理论,这不仅因为功能主义者的  相似文献   

16.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与“成人文化”不同性质和独立地位的文化存在于现代社会里,这是战后时期才开始被逐渐认识到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青年文化开展研究,想搞清它的含义和内容,现在他们的分析探讨主要沿着下面四个方面进行:(1)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2)对工业社会里的社会化问题持抱怨态度的青年文化;(3)作为成人文化变形的模仿的青年文化;(4)作为遮掩与自主的统一体的青年文化。一、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反文化性质的赞成者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对成人文化及围绕社会的“规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英国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社会改革却很有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青年文化运动”在此背景下产生,它主要表现为青年对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反叛。这一运动不仅影响到当时英国社会政策的调整和人们观念的更新,而且也影响到当代青年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安全问题在国外,中国的安全问题在边界——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两位中国问题专家,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地缘安全环境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美国东西有大洋,南北无强邻,而中国的位置却使它千百年来屡遭侵犯,中国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在它的边界线上和边境之内。  相似文献   

19.
茹荻 《瞭望》1990,(23)
巴金在萧乾八十寿辰时写信给他说:“你的笔还是那么年轻,那么充满活力,一本一本书飞到我面前,真叫人高兴!你写了那么多东西,而且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出来的”。 “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出来的”。这似乎是一个算不得评价的评价,难道写文章可以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么? 本来嘛,孔夫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主张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的。革命导师则更是经常教育我们要善  相似文献   

20.
试论当代青年与社会思潮的互动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年是最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群体。但伴随着青年主体性的成熟,他们对社会思潮由传播逐渐走向选择和创造,形成了二者间的互动。本文认为自90年代以来,对青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未能形成,这和青年价值观的多元取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