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实践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素 《学习论坛》2007,23(1):10-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在于实践性,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与本土化、民族化具体实践的结合而使之现实化。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来说明:第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构主体和体系实质;第二,实践性及其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范式;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逻辑与中国实践过程的统一;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是及于实践方式的、通达现实的社会主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行者.其思想与实践主要是:他们注重理论的实践意义,强调理论要掌握群众并能说服人、这样才能展现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工人群众必须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先进的革命的阶级.要以高度的热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要用“严格的科学思想和正确学说来号召工人”,决不能作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要以工人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认真研究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汲取他们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20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下称新经济制度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制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十五大报告郑重提出:“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才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它来指导新的实践。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的推广和传播实际上就是其理论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近三年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刻内涵、重要意义、基本路径、制约瓶颈、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面。其发展趋势由概念分析转到实践路向,由经验性研究转到实证性考察。  相似文献   

6.
坚持实践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毛泽东同志说:“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刚。”一切理论和思想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新中国五十年就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五十年。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毛泽东同志指出,证明路线的正确与否,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的…  相似文献   

7.
李剑著《马克思执政党理论研究》一书 ,现已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的专著 ,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该书由三部分组成 ,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理论 ,执政党领导的理论 ,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体系。在第一部分 ,作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作者认为 ,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讲的不多 ,只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夺取政权、夺取政权以后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连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实践空间"的一种积极尝试,其有效推进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实践巨大指导作用的基础。而实践性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代表人民利益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无产阶级代言人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推力,指导中国发展的实践能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在引力。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生成维度探索其顺利推进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正确,就因为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为实践所反复证明。斯大林有一句名言讲得很好,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革命要胜利,建设要成功,没有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是不行的,没有在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也是不行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原则出发看实践”和“从实践需要出发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两条对立思想路向。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就,主要是立足实践的需要去“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这既是由中国不同时期的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任务决定的,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点息息相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基于此构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百家言     
《求是》2015,(10)
<正>冷溶: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又有反作用。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工作,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由实践来检验;强调理论自信,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同志要求"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四个全面"是从实践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党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积极进行理论创  相似文献   

12.
宣群 《党的文献》2002,(5):94-95
马荣华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研究》一书 ,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作者近年来学习、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成果 ,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选题重大。理论是实践的结晶 ,实践的发展又推动了理论的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以来 ,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不断进行理论总结、理论概括、理论创新。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江泽民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不断深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说: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现在的世界形势日新月异,“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2页.以下引文凡出自本书的,只注页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果说从实践的视角看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在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那未从思想发展史的视角看,解决这些实践问题的理论本身,则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历史性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是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没有的一个崭新理论。尽管列宁、毛泽…  相似文献   

14.
实践的发展永无止境,理论的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三年来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奋发有为,与时俱进,推动了执政党的建设实践和理论向前发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的学说中国化的第三个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6.
都兰军 《湘潮》2013,(8):18-19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等人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理论和实践理论来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和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牢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一贯倡导历史与逻辑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方法,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而科学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理论精髓和指导作用。近读梅荣政教授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以下简称《中国化史》),受益颇丰。  相似文献   

18.
简论新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等历史进程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特别是在“让历史告诉未来”一节中提出了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要坚持老祖宗 ,又要坚持创新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必须鲜明 ,理论阵地必须由马克思主义占领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必须加强 ,绝不能当作老生常谈而予以忽视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还要继续推进和深化 ;第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上述见解颇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21,(9)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建党百年,可以从理论、实践、文化、价值四个维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从理论高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从主题演变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伟力,从文化底蕴透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土壤,从价值目标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观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了毛泽东党建思想、邓小平党建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又把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提高到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