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社会生产力仅仅归结为物质生产力,这种狭义的理解无疑是不全面的。其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理论是一个包括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类自身生产力在内的有机系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精神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505页)“人口增长也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主义这门年轻的科学,在我国正欣欣向荣地发展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问题,近几年来学术界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就我个人所见,从一九八○年到一九八四年我国公开出版的十二本科学社会主义专著和教材中,有九本都是引用恩格斯一八八五年的语录,认为科学社会主又是研究“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93页)。其中有一本是引用恩格斯一八四七年的语录,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0页)。持这两种看法的  相似文献   

3.
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设想,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没有商品和货币,劳动者一律通过表示劳动量证书的劳动券实现按劳分配,因而“每个人都象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12页)。十月革命后,列宁用更加明确的语言表述了马克思的思想。他说:“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阶级的消灭。因而,农民消灭,(工人阶级)工人的消灭。既无农民,也无工人,大家都是工作者。”(《列宁文稿》第3卷第173页)。按照马克思、列宁的这种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阶级差别的社会。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4.
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提出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我认为有深入探讨的必要。这一理论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阶段”,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最初的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原生社会形态向第二大阶段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次生的社会形态,再向第三大阶段即以高级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依次过渡。本文就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作一初步探讨。 (一)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各个时期的著作中,它是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而形成,并在马、恩不断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高度概括世界各个民族、  相似文献   

5.
王守山同志在《马克思何时开始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一文(见光明日报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六日《科学社会主义》专刊)中认为,应当把马克思恩格斯正式开始使用“无产阶级专政”概念的时间,确定为一八五○年四月中旬,即“世界革命共产主义者协会”的协议的发表。我认为这个判断欠妥。实际上在此之前,马克思在《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就曾两次提到无产阶级专政。一次是在这部著作的第一篇文章《一八四八年的六月失败》中,公开发出了“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的著名口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7页),时间是一八五○年一月。另一次是在第三篇文章《一八四九年六月十三日事件的后果》中。在这里,他不仅再度使用“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6.
当代发达国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长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体。“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是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早就精辟地指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 不幸的是,“人权”,同她的姊妹民主、自由等的命运一样,至今仍被歪曲为抽象的、普遍的、永恒的怪物,不仅被资产阶级用来巩固在国内的统治,而且成为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和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主义人权的主要特色杨昌鹏王娓马克思说:“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作为上层建筑的人权,不仅由经济基础决定,而且它还受文化形态的制约,受众多国情因素的影响。中国社...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推广”而来的.本文仅就唯物史观的形成做一些历史和逻辑的比较分析,并与“推广”说进行商榷.一、物质利益是通向唯物史观的重要道路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2页)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公开写下的关于自己的哲学同以往哲学关系的话.这一思想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的更为明显:“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页).这就是从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论证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宗教等观念.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1页)。并反复强调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84页)。科学发展观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吸收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教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思想,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两个必然”的思想永放光芒徐崇温150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第284页)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共产党宣言...  相似文献   

12.
衡量社会形态性质的标志是生产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关系。而在同一社会性质内划分若干发展阶段,则主要以生产力为标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也是如此。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後,代表该社会形态性质的生产关系比较稳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由於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使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於生产什么,而在於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十三卷二○四页)。他还在《资本论》中依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层次把资本主义划分为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大机器工业三个阶段。这一划分原则同样适用於社会主义。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的决定力量正是生产力本身。列宁曾指出:“由於生产力的发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会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列宁选集》第二卷四四三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最伟大贡献就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但是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443页),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过渡阶段,尔后,“共产主义必须经过若干年以后才能确立起来,它是经过若干个阶段”。这个思想早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就初  相似文献   

14.
一八四八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以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有些同志说,恩格斯一八八○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地讲,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4页)。列宁也曾指出过,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暂且还只是一个俊设”,“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列宁选集》第1卷第7、第10页)。这些同志还引据说,《共  相似文献   

15.
经济管理二重性是经济管理原理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阐述了这一理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时指出:“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性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8—369页)。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职能时说:“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  相似文献   

16.
论政府机构改革的心理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心理”方面 ,因为社会的规律性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而进行活动的人是有意识和意志的。”(安德列耶娃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 5页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写”成的 ,主体的心理动因 ,或者说人的主观意志 ,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不能排斥在外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 ,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为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 ,第 2 43页 )政府机构改革正是千百万有意识…  相似文献   

1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剥削制度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这个运动的目标,就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第130页),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有人利用翻译经典著作原著的一些文字问题,以鼓吹资本主义私有制。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讲到社会主义所有制时不使用“公有制”而使用“社会所有制”,断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的未来社会要“重建个人所有制”就是要建立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那么,为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讲为“社会所有制”呢?德文gesellschaftliches Eigentum在辞典中有“社会所有制”和“公有制”两种含义,而当人们把它同私有制对比起来论述时自然应当译为“公有制”.不准译为“公有制”的主张显然  相似文献   

19.
商品经济对道德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上各不相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33页)本文首先所要讲的商品经济正是马克思这里说的为不同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商品经济一般,即商品经济的共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其特殊性。但它也包含着商品经济的共性。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正式提出通过“中间环节”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的设想快一百年了,正确认识和把握过渡的“中间环节”,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将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国家将直接掌握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将被消除。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切实庄塞到十九世纪出现于西欧的合作社以及嚆来发晨包裹的合作工厂之炙的合作生产形式.一八八六年一月.旺格斯在《致奥·倍倍尔》的信中指出:“我的建议要求把合作社推行到现存的生产中去”,并且明确提出:“至于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这一点马克思和我从来没有怀疑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6页),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中间环节”是指“合作生产”,即有组织的联合劳动,但还是比较抽象的,只是原则地提出问题,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