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夺命"情人"     
小王的尸体是2004年9月27日被人发现的。农三师图垦公安局 对他的死因展开了一场深入细致的调查。结果却发人深思…… 小王原本是加工厂人人公认的老实人,28岁。参军后转业到团 加工厂工作。去年春节前,他的妻子携带着幼女回乡探亲,并留在 家乡帮助父母务农。小王在加工厂无聊地消磨着时光。恰在此时, 上演了这幕悲剧--  相似文献   

2.
提起八十二团二连连长刘文彬,有人马上会说:他太“抠”了,不会来事儿,可是理解他的人却知道他是职工勤俭致富的带头人。 刘文彬常说: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棉花产量高,自己加工销售,挣钱是十拿九稳".11月18日,距小雪节气还有四天,五师塔斯尔海垦区滴水成冰,种田人多数已蜗居进了楼房.八十九团八连王存宝正在棉花加工车间查看设备运行情况.他告诉笔者:十几年时间,他流转土地种植棉花、购买机车、租赁加工厂加工棉花,创办合作社,带动120多名职工共同致富,凭着智慧和毅力战胜许多困难,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  相似文献   

4.
黄亚辉是农一师十团七连一名红枣承包户,是团场老军垦的后代,现年43岁。他继承了老一辈军垦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他的座右铭就是:敢拼才会赢。  相似文献   

5.
<正>翻开《二十八团(现二十九团)团志》,有两页是关于团场"英雄人物简介",介绍在团场屯垦戍边中有过显著贡献的"草根明星"。其中有一个人的故事最曲折、经历最传奇——他就是农二师二十九团退休职工玄怀珠。虽然他退休已经20年,但他的"明星"光芒却一直没有暗淡,他的故事也让人留在了心底、挂在了嘴边,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6.
还钱风波     
时间:春节前的一天 地点:楼房客厅内 人物:丈夫——一三○团棉纺织厂技术员;妻子——一三○团棉纺织厂工人;李小科——丈夫的表弟,在一三○团某连承包上地,没见过表嫂。 道具:三把椅子、茶几、茶杯、暖瓶、锅铲、围裙。 妻:(提着年货上场)这春节放年假,人家是夫妻二人办年货,我是一人紧忙活。 结婚这些年,老公甘愿退居第二线,还说是响应国家号召,给咱妇女维权。现在我是看明白了,那是他怕麻烦。  相似文献   

7.
农一师十团有一位普通的工会干部,他从事工会工作7年,凭着对工会事业的一片赤诚,用自己的真诚与智慧,搭建起干部职工的连心桥,为团场职工致富奔小康目标竭尽全力、无私奉献着。在他和工会同志们的努力下,十团党委、工会在狠抓团场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中显现出了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8.
好"儿子" 省肿瘤医院住院处三楼病房.那些日子,夜深人静的走廊里,静得让人胆怯.赵霁强坐在靠墙的凳子上,瞌睡使他的身子一次次失去平衡.值班护士身穿白大褂,轻轻走到他跟前:"你是那个老郑头的儿子吧?就你一个人一天到晚连轴转,也不找个人替替.这么熬着可不行."赵霁强努力睁开眼睛:"不,他是我们单位的老同志."护士瞪大了眼睛:"啥?同志?前半夜我们还说,三床那老郑头儿多有福,儿子一天到晚照顾不离身."赵霁强揉揉眼睛:"他儿女在林区,跟前儿没人,老伴身体也不好,就权当他是我父亲了.  相似文献   

9.
<正>在五师八十六团十连,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职工:他是连队承包大户,每年种植收入超过10万元;他又是农机大亨,农机作业上万亩;他还是企业老板,年利润上百万元,是什么样的农垦职工如此的"任性"呢?这位与众不同的农垦人就是该团十连职工李超敬。1989年,21岁的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从安徽阜阳来到八十六团种地。刚开始种地的前三年,由于他缺乏经验,连年亏损,但  相似文献   

10.
(接上期) 陈赓果断地指挥着红十二师3个团,坚守阵地,顽强阻击着敌人4个团的冲击.他们只有一个信念:人在阵地在,决不让敌人突破防线.只等十师、十一师和七十三师及时赶到,一鼓作气,将敌人一举全歼!  相似文献   

11.
他带头种植桃树,加强管理,提质增效,引进优良品种,扩大桃园面积,年纯收入55万元;他帮助其他职工建桃园、传经验,还建议四十一团草湖镇成立果树生产合作社,解决果品销售问题,帮助困难职工脱贫……他就是自治区劳动模范、四十一团草湖镇七连职工李永勤.  相似文献   

12.
<正>在农十师一八四团八连提起姬明春,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乐于助人能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党员。致富后的他,没有忘记贫困职工,谁家有个困难,他总是热心地给予帮助,邻居家没了面粉,他会毫不犹豫地送过去几袋面粉,谁家来借补种器,他会立即帮别人装好,大家都说他是一个热心人。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底,农七师一二五团农机公司给机手们兑现那阵子,大家惊喜地喊道:潘六伟暴富啦! 潘六伟第一次领到了四万多元,是他往年工资收入的五六倍,在农场人看来,确属“暴富”。他“暴富”  相似文献   

14.
在农七师一三0团七连有这样一个人:第一个在棉花地里推广应用高密度植棉技术的是他;第一个在棉花地里推广应用稀植棉技术的也是他;第一个采用一膜三管栽培技术的还是他;第一个运用滴水出苗干播湿出技术的仍然是他.这个人就是七连科技示范户、人称庄稼地里敢吃"螃蟹"的罗松林.  相似文献   

15.
正44岁的胡拥军是十师一八一团三队职工。他的汉族名字,是母亲努尔汗在他小学报到那天给他起的,此后,他的哈萨克族名字珠玛别克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胡拥军的父亲胡达拜尔干自幼给地主放羊,1952年自愿为解放军骑七师十九团当向导,从奇台进驻巴里巴盖(现一八一团所在地),为团场选址开荒屯田作出重大贡献。一八一团后山牧区建立时,胡达拜尔干被安排在中国与蒙古国边境线三号界碑连接的三号沟放  相似文献   

16.
在农二师二十九团兽医站,有一个占地2.1万平方米的巴州天益屠宰场,这里绿树环绕、厂房林立、机器轰鸣。场主人就是农二师养猪协会会长熊光辉。他的名字在垦区家喻户晓,但“光辉”之“路”却鲜为人知。敢为人先—闯路光辉今年36岁,13年前原是二十一团种猪场的一名合同工。2001年  相似文献   

17.
正三师五十一团是喀什唐王城遗址边的一片戈壁绿洲,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团场的特点:一是兵团最大最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总人口5.1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二是集全民、集体经济成分,集体经济占全团经济的82.5%。长期以来,汇集各种特殊性为一身的五十一团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大、二穷、三落后"是五十一团多年来的真实写照。2012年,五十一团来了一位新的掌舵人——他就是党委书记、政委努尔买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县乡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现在的农村党组织开展活动遇到了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活动时间难统一.农民党员活动比较分散,这个月、这一天,他在村里,他外出;他干这个,他干那个;他闲,他忙.党组织搞活动,要么通知不到人,要么通知到了人,也有党员因种种原因不能参加.二是人员难组织.目前大多数农民家没有电话.如果派人一家一家通知,费时费力,又要支付工资,许多时候也不一定能找到人.  相似文献   

19.
正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在四师七十一团六连却有这么一个人,他靠一双腿,跑遍连队大小角落;他凭一张嘴,让许多感情濒临破裂的夫妻重归于好,让许多职工群众的关系得到改善,让许多纠纷得以平息,让许多争执者握手言和……他就是七十一团六连首席调解员谢启晨。要说他的名字有多大分量,连队职工群众的口碑就是一杆秤。大家都说:"谢导来了,事情就好办。我们信他,服他。"对于大家封给他的称呼——"谢导",谢启晨也有自己独特的注释。他说:"我要做的就是为职工  相似文献   

20.
"英雄"论     
胜利时不可一世,挫折时一蹶不振,这样的人,经不住成败的考验,不是英雄。一现如昙花,沉沦不再起,这样的人,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不是英雄。能够抗患难,不能够度安乐,这样的人,经不起物欲的考验,也不是英雄。最近一段时间,从媒体上看到两个熟悉的名字:一个是辽宁兴城的张铁生,一个是石家庄的马胜利。——如今50岁以上的人对张铁生都不陌生,他是70年代参加大学考试时交了白卷的那个年轻人,后来又受到“四人帮”的牵扯,还被判处了15年有期徒刑。然后他没有永远沉沦,到了1993年,他起步搞饲料公司,1995年就占据了沈阳绝大部分的饲料市场,如今他已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