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贫困群体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爱大学生贫困群体是新世纪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对沿海地区大学生贫困群体的调查,重点探讨了沿海地区大学生贫困群体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关爱大学生贫困群体,建设和谐校园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贫困心理现象”是一种因经济贫困而产生心理问题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可以通过外界手段进行干预的。研究和解决大学生“贫困心理现象”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大学生“贫困心理现象”“贫困心理现象”是指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和人格上出现障碍和问题。经济上入不敷出是导致“贫困心理现象”的直接诱因,经济拮据的个体一旦改善了经济条件,其心理障碍可得到有效缓解“,贫困心理现象”也就随之得到有效解决。“贫困心理现象”既存在于经济贫困群体,也存在于非经济贫困群体,前者是家庭贫困等外因所…  相似文献   

3.
贫困·贫困标准 贫困: 一种物质生活困难的状态,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以及一个特定群体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 贫困从程度上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从范围上可分为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绝对贫困也称生存贫困,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根寿 《前沿》2005,(10):208-210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分析了对造成这一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并指出目前相关措施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史艳芳 《人民论坛》2013,(12):238-240
随着我国西部城市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贫困与贫困群体问题成了影响西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西部城市贫困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社会支持网络.文章引入“共生发展”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西部城市贫困群体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为扶助西部城市贫困群体脱贫提供必要的政策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北京市仍存在着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及处于低保边缘的贫困妇女儿童,亟须加强对贫困妇女儿童群体的社会救助,提升她们享有社会保障的水平。北京市贫困妇女儿童群体现状。2013年,北京妇女  相似文献   

7.
李鹏  蔡治廷 《前沿》2014,(7):170-174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90后”已经逐渐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90后”大学生的种种社会表现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外界全球化的环境和技术信息化的发展趋向等因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鲜明特征,全面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唯有进一步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质,才能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通过对“90后”大学生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的一点就是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开展团学工作要有所创新,就必须要结合其特质,因时因人制宜,才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履行好党赋予共青团的相关职能。虽然围绕着“90后”大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已有不少见诸公众视野,但是总体而言,目前整个研究仍处于待发展阶段。笔者在扎实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和访谈调研等方式,对“90后”大学生展开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城镇居民贫困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存在有着绝对和相对意义上的贫困,造成部分城镇居民生活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体制转换的因素,有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因,同时也与居民自身的状况有关。缓解城镇贫困的政策取向,应当服从于改革大方向,即有利于企业朝着有竞争力的方向发展,有利于鼓励个人朝更新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建立社会互助和自我救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3年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接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080万元人民币捐赠,设立了“中海油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用于资助全国30所高校的贫困大学生。项目实施3年来,共发放助学金807.3万元,缓解了2691人次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并以弘扬宋庆龄伟人精神为核心,在30所项目实施高校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才培养活动,在贫困大学生中间产生了良好效果,以实际行动,构建和谐社会。着眼培养,力求造就合格人才“中海油助学基金”项目契合了当前加强…  相似文献   

10.
对大学贫困生的资助是体现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公正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本文通过对一所高校的调查,得出了目前大学生贫困的分层状况,认为生存型贫困、生活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应为大学生贫困的基本类型。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出目前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申请随意和资源挤占的问题,并针对这一情况,提出目前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应向“分层资助”的模式转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初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经济困难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对大多数贫困生而言,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他们还要面临心理上的困难,表现为自卑与自尊的冲突,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出现的偏差和不良反应。只有采取心理———社会整合的策略,才有利于他们进行双重解困,为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性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进行代际分析、历史分析和实证分析可知,尽管“90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发展使之具有成为新的一代的可能性,但是从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和特点来看,并没有证据表明“90后”大学生价值观念完全不同于“80后”大学生;虽然“90后”大学生成长的时代为他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他们并没有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并且“90后”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和局限,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3.
邱小艳  唐君 《求索》2011,(2):175-176
本文采用实证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总体自尊及单侧面自尊上均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相对更消极、更不成熟;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贫困大学生。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巴中市民政局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一要求,坚持把改善民生贯穿始终,突出“特殊群体”,在政府生活补助、企业结对帮扶、社会协调体系方面,让五保老人、孤残儿童、贫困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得实惠。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许多偏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走出大山,鲤鱼跃龙门的同时,也使高校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贫困生群体。随着绝对数量的逐年增加,这一群体在生活上、心理上的贫困受到关注的同时,就业问题更是关系到方方面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处理不好导致的社会影响不可忽视,更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学校从多角度出发促进和提高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相似文献   

16.
李艳  张健 《前沿》2013,(18):122-124
“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90后”大学生感恩现状调查可以发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90后”大学生普遍把父母作为自己最感恩的人;二是“90后”大学生的感恩认知与感恩行为之间存在差距。本文试图从以上两个问题着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统一战线》2008,(10):21-21
为使贫困学子顺利走进大学校门,近日,在河南省长葛市工商联举行的2008年捐资助学活动仪式上,该市19位企业家资助了30位贫困学子。据不完全统计,长葛市工商联发出捐资助学号召后,工商联其他会员企业也通过不同形式捐资16万元资助50名贫困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人群,主要是指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生活困难的学生群体。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普遍制约作用。校园环境的和谐与否决定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贫困大学生和谐心理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城市贫困的主流测量方法暗含一个基本理论假定:“家庭内贫困分布均等”或者说“家庭内基本生活资源的消费等级均等”。本研究对其质疑,采用“社会性别分析”视角,以一个街道内的“贫困家庭”资料为背景,提出研究假设:家庭内贫困分布存在性别分层现象。结果表明:在调查范围内,家庭内基本生活资源的消费存在性别等级之分,且表现为女性弱势。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主流贫困测量方法理论假定的脆弱性和其“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场。本研究建议主流贫困测量方法纳入“社会性别”视角,使其更具“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20.
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在不断的扩大,由于物质的贫困引发的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成为制约他们成才的瓶颈。只有帮助贫困大学生在解除物质贫困的同时解除精神贫困,才能有效的帮助他们真正的摆脱贫困。帮助大学生解决精神贫困,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自强自立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贫困;同时还要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