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今日海南》2016,(4):2-3
正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是海南民族地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2006年,海南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发展,"三月三"已成为传承和弘扬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族地区经济成就、促进商贸旅游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盛会。2016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设在素有"养生天堂"之称的白沙黎族自治县。节  相似文献   

2.
周文斑 《新东方》2008,(7):43-47
所谓“土本文化”,在此主要指海南的“黎族文化”这一特殊的含义,但并非说海南黎族是由本土直接衍化而成的人类族群。海南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一个移民岛,而最早迁居海南的就是黎族。海南黎族在本岛生生不息的历史最迟不晚于旧石器时代,已穿越了五千多年的漫长时空。  相似文献   

3.
<正>城市基本概况。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北距省会海口223公里,南距三亚65公里;全市总面积1168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是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海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革命老区;是海南黎族苗族的聚居地、黎族合亩制社会的发祥地和海南民族风情旅游中心城市;是琼崖纵队司令部所在地,有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境内有  相似文献   

4.
黎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他们和后来迁居海南的苗族在海南岛中南部山区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和睦共处,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海南民族文化。尤其是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诸如纺织、服饰、独木、文身等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在逐渐减少,有些甚至已经消失。如今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乡寨,都很难听到高亢优美的山歌调子,难以看到亮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服饰,有悠久历史的制陶和蜡染艺术也逐渐消亡。因此,要发展海南民族地区经济, 就必须要抢救、保护、传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使民族地区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今日海南》2009,(4):I0002-I0003
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又是一年"三月三"。"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苗族人民  相似文献   

6.
<正>4月1日,2014年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活动在五指山开幕。近万名全省各少数民族市县的黎族苗族同胞代表、五指山市民,齐聚一堂,载歌载舞,欢庆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此次活动持续3天,包括"浓情三月三·幸福五指山"主题文艺晚会、黎祖祭祀庆典、原生态民歌对唱、黎锦苗绣技艺比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民族地区旅游推介会、黎族苗族特色美食商品一条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等10余项节庆活动。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1995,(1)
我省党校系统的函授教育,始创于1985年,至今为时十年。十年的办学,经历了从步履艰难到兴旺发达的过程。1985年,根据中发[1984I28号《关于加强干部培训D工作的报告》和中发[1985」24号《全国党校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精神,经海南行政区党委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党委批准,中共海南行政区党校、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委党校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联合举办函授教育,成立海南行政区党校函授站和海南自治州党校函授站,并在全省18个市、县委党校设立函授辅导班。先后招收了85、87、88三届函授大专班学员共3843人,各届均设党政管理专业。三…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南部的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也是黎族的家乡。七十七万黎族同胞(约占其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聚居在这里。一九五二年成立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就在岛屿的中南部。它的面积有一点七万平方公里,占全岛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二点六。今年春天我访问了自治州下设的七县一市。  相似文献   

9.
黄慧 《今日海南》2019,(4):前插2-前插3
<正>2019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曰"三月三"于4月6曰至9日成功举办,今年"三月三"以"爱与感恩"为主题,突出了民族元素和地方特色,融入了国际元素和时尚潮流,主会场活动分别在陵水和五指山市举行。期间海南黎族苗族地区开展了2 0多项地方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你们《关于撤销黎族苗族自治州、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和成立民族自治县或民族乡的请示》(海省筹〔1987〕1号)收悉。同意: 一、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原自治州所辖市县继续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优惠  相似文献   

11.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概念辨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是民族关系中存在的三种不同的现象。但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中 ,学界对这三个概念的使用却是非常混乱与不规范的。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学者们对民族、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民族文化融合的定义理解与认识不清而导致的。而不加区别地使用这三个概念 ,将不能准确确定和反映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性质与特征 ,进而会影响到对相关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的主旨正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首先辨析这几个概念的含义 ,然后再结合中国民族史中的相关事例 ,来探讨民族关系研究中用语的规范使用问题 ,并以冀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杨慧 《思想战线》2003,29(1):41-44
民族旅游在云南旅游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云南各少数民族在旅游开发的特定场景中 ,族群意识借助于民族身份的再认同被强化 ,甚至比以往更强烈 ,并在与民族旅游发展的互动中不断传承、延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云南的民族旅游推动着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民族身份、民族精神的再建构得以不断展现 ,而且为族群文化的复制、再造和再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场景和舞台。  相似文献   

13.
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我国的民族理论.是现实提出的任务.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我国认识和研究民族所使用的概念工具、选择的立场,以及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等,都需要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调适.同时,加强中华民族建设,也是反思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民族理论的发展,是政治学者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失真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业的发展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其中民族文化的失真是民族旅游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同化、商品化、庸俗化、价值观的蜕变、文化传承的断层、民族文化环境"原生土壤"遭到破坏和开发的模式化等方面。应该根据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村、生态博物馆和"前台、帷幕、后台"功能分区模式,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5.
China has 56 separate ethnic groups,and the Hui is the second only in size to the majority Han. With a population of 9.82 million (2000 census figure), Hui people are widely scattered and can be found in most counties and cities throughout China. However,most of them live in northwestern autonomous regions and provinces such as Ningxia, Xinjiang, Qinghai and Gansu. There are also many Hui communities in Shanxi, Hebei, Tianjin,Beijing, Shanghai, Jiangsu,  相似文献   

16.
贵州民族调查与民族医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述及民族医药调查是《贵州民族调查》 (六山六水调查 )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国以来贵州民族医药调查的继续。文章剖析了有别于中西医的民族医药用药特色 ,诊治方法及疗效可靠的方药。并建议采取措施 ,简化手续 ,把疗效神奇的药物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7.
论南诏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铁 《思想战线》2003,29(3):35-39
南诏是一个多民族集合体政权。其对辖地各民族的治策、移民政策和发展辖地各民族经济交流的政策,具有实用性、复杂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南诏的民族政策,既巩固和发展了南诏的统治,也促进了云南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各民族的交往。南诏的民族政策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居于支配地位的白蛮和乌蛮贵族对其他民族进行压迫和掠夺。  相似文献   

18.
温和琼 《前沿》2011,(6):126-12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如何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一潮流中争得一席之地,为各少数民族文化留住文化根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应进一步唤醒其文化自觉,强调凸显东方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发展内涵;民族地区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应发挥其地方优势,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地传承和批判、现实地发展和创新、积极地传播和交流的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播媒介在贵州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播和旅游形象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可有效推动其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贵州民族地区从客观现实出发,应使用本地传统媒体进行对内文化传播,用网络新媒体和海内外著名传统媒体进行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应积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为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业服务.  相似文献   

20.
<正>15 days, over 3700 kilometers, nine cities and counties in three provinces, seven performances…These numbers relate to "China’s Ethnic Groups Are One Fami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