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军 《求索》2011,(7):138-139,106
尼采将"存在"理解为求权力意志的虚无世界,基于此,在尼采的思想体系中,通过创造虚无,艺术(尤其是悲剧)成为把握"存在"的本源性方式。换言之,尼采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经典戏剧美学思想,他不再把戏剧艺术作为模仿或显现理念的工具,而是把戏剧艺术理解为创造存在之意义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伍永忠 《求索》2008,(10):116-117
尼采把由“上帝之死”带给人的精神处境称为虚无主义。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即价值的沦落,并试图以审美排斥虚无。海德格尔则认为,审美无助于摆脱虚无,相反,虚无将解构审美。只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从存在那里接受尺度,人才能踏上“还乡”之路。  相似文献   

3.
虚无的虚无化作为思想的事情的规定,从而在根本上规定了海德格尔思想的道路。但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这要求我们走向思想的事情本身。这正是笔者所要显现的:海德格尔晚期在何种意义上区分了思想;随后是什么召唤思想,如何走向思想的事情,即作为林中空地的无蔽;最后虚无的虚无化作为思想的事情的规定。在这种对思想的显现中,思想自身敞开并把我们带入思想的道路中去。  相似文献   

4.
刘克稳 《新东方》2012,(1):56-60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详细论述了他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哲学思考。从艺术的现实性出发,他彻底批判和剖析了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之艺术观,反对将艺术作一种对象性的审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存在论意义上的艺术观,艺术的本质乃是真理的发生,一切艺术本质上就是诗。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海德格尔的最终结论却是:艺术是一个难解的谜。他也无意于揭开这个谜。笔者认为,要揭开这个谜,必须从思想之内在力量和现实的处境来加以着手。  相似文献   

5.
辛雷乾 《前沿》2014,(9):54-56
“无”与“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两个基本词汇,海德格尔由“无”入手,阐述了形而上学的本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存在,同时也证明了“无”其实是属于存在的,无即存在的不在场。同时因为无,我们才需要一个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6.
浅论发展     
董俊峰 《前进》2002,(11):29-30
对于发展,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在生活层面上谈发展,我们总是说什么都变好了,这种“好”表达了人们在日常经验基础上对发展结果的价值期盼以及对发展过程的价值肯定;在科学层面上谈发展,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的提高,表现为技术的革新、科学的突破所取得的进展;在哲学层面上谈发展是从世界观层面,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来谈发展的,这是对发展的最深刻内涵的揭示,也是对各种发展状态和过程的最高概括。人所认识的事物的发展、发展的规律都要为人服务,人也把发展作为自身实践主体性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人类性关怀为出发点,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导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实践道路。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范畴来理解会看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先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这一本质规定使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价值导向,同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更高的价值导向。这一价值导向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逻辑先在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便不是“后天”加给它的;相反,它的世界历史意义是“先行”进驻中国式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历史性”思想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观点有本质上的区别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海德格尔则把真理的“历史性”理解为“时间性”。海德格尔的“时间性”真理论由于存在局限性而遭到当代西方哲学家的诸多批判。晚年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高度评价 ,体现了他对自己真理思想的深刻反思。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当代绝大多数哲学家的普遍取向 ,而在实践中创造人类的历史 ,揭示历史的真理 ,则是马克思为哲学所开辟的光明大道  相似文献   

9.
自19世纪末期开始,以至包括整个20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诗化哲学的潮流.尼采以非理性主义为引导,把哲学第一次牵入诗的领域;海德格尔则用诗来澄明存在,在存在-思想-语言的逻辑延续中寻求到了诗的位置;德里达更是通过对隐喻的阐释,使哲学和诗学圆融贯通.诗化哲学进程是在对传统哲学的否定中而展开的,它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引起了哲学及其表征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真理之辨     
真理性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内在特性,科学作为一种自然认识,在理解的过程中,其目的就在于追求真理.本文从历史发生的流变之中,来辨析真理的认识论根源,同时也寻找真理的本体性根据.文章对古老的符合论到现代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发现,它们都不得不面临:其一,经验基础与基拳命题之间的逻辑鸿沟;其二,"或然性真理"的反驳,揭示出认识论传统中真理观的困境.科学既然在认识论传统中不能抵达真理的目的地,那么,当海德格尔把真理作为追寻存在的意义展现出来时,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让事物自己显现的真理,就是关于宇宙人生最根本的本原的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