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猪肾虫病不仅是我国南方各省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近年来北方的辽宁、吉林等省也广泛流行,感染率很高。据我们两年来的调查,我省大部分地区均有本病存在。如我省东部山区10个县(市)猪肾虫平均感染率高达46.7%,很多猪场猪只100%感染肾虫病。不仅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而且因本病造成大批死亡的也屡见不鲜。目前本病已成为我省影响养猪业发展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2.
20 0 3年春夏间,笔者参加了几次猪病的诊疗,通过临床诊断、治疗效果观察及剖检验证等,最终确诊为猪肾虫病。猪肾虫病是由猪肾虫寄生于猪的肾及其周围脂肪和与输尿管相通的结缔组织的包囊内等处而引起的一种线虫病。猪肾虫又叫有齿冠尾线虫,虫体粗壮、灰褐色,猪只不论大小均可感染,危害较大。患病肥育猪生长迟缓,公猪可失去配种能力,母猪不孕或流产,甚至可造成猪的大批死亡。初期病猪出现皮肤炎症;以后表现为精神欠佳,食欲下降,喜卧,后肢无力,跛行。逐渐贫血,消瘦。检查尿液,如发现虫卵或剖检病猪见肾盂及肾周围脂肪内有虫体,即可确诊。1 诊…  相似文献   

3.
猪肾虫病系由肾虫科的猪肾虫寄生在猪肾脏周围脂肪组织和肝脏等处所引起的一种土源性蠕虫病。常为区域流行,并常造成生猪生长、发育不良,肥育受阻,母猪生产性能和利用率降低,甚或引起大批死亡。对发展养猪生产工作威胁巨大,应积极进行防治和消灭,以促进养猪事业的迅速发展。 我省猪肾虫最早由赵辉元于1948年在安顺的猪体内发现,1961年我所在贵阳市郊沙子哨  相似文献   

4.
猪棘头虫病是大吻科蛭状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的小肠(主要是空肠)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从食品站屠宰猪检查看,本病感染率达32%。笔者应用阿的平治疗猪棘头虫病,效果好,病猪服药后表现安全。 (一)材料和方法 1.药物来源及用量:阿的平,黄色,片剂,每片0.1克,武汉制药厂生产。患猪服用剂量0.05克/公斤体重,一次口服。 2.选择病猪:采可疑患猪粪便镜检,发现巨吻棘头虫卵者,确诊为本病,共计11头。 (二)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猪肾虫病是由有齿冠尾线虫(Stephnurus dentatus)侵袭猪只所引起,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及北方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由于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防治这个病就比较困难。自1976年丙硫苯咪唑(Albendazole)问世后,国内外的试验报告认为对猪肾虫具有驱虫效果,我们应用此药,在受侵猪场进行驱虫试验,并采取隔离、消毒等综合性卫生措施,结果消灭肾虫病,建成康复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猪肾虫病广泛流行于福建省各地。天马种猪场于1960年7月尿检母猪120头,发现肾虫阳性猪63头,感染率52.5%。1962年5月中旬尿检生产母猪117头,发现肾虫阳性猪115头,仅2头尿检阴性,后备母猪尿检56头,阳性42头,公猪尿检2头均阳性。可见肾虫病蔓延迅速,二年间全场几乎均受侵袭。1963年3月尿检生产母猪121头,发现肾虫阳性116头,后备猪尿  相似文献   

7.
猪肾虫病是由于有齿冠昆线蛲虫寄生在猪肾脏及其周围脂肪组织所引起的寄生虫病。我市于1972年10月1日首次发现猪肾虫病,到目前止共先后在三个猪场发现该病。为解除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在省站的协助下,开展了猪肾虫病的诊断与试治工作,并已取得初步疗效,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猪的肾母细胞瘤(Nephoroblastoma)是一种胚胎性肿瘤,又称肾胚瘤(embroyonolnephoroma)。在猪的肾脏肿瘤中以肾母细胞瘤较为多见。但在屠宰猪的检验中仍然十分罕见。国内近年来在上海、青岛、鞍山等地曾从屠宰猪中检出个别肾母细胞瘤病猪。贵州省过去尚无本病报道。1977年遵义冷冻厂在屠宰猪中偶见一例两侧肾脏异常增大而送检。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现将诊断情况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9.
猪焦虫在云南省首次发现,现将初步调查结果报告于后。 (一)流行病学调查 据调查,本病于1978年7月发现于耿马县猛撒公社向塘生产队。至1982年已在我县4个公社16个大队的34个村寨相继发生和蔓延。流行呈地方性,且多发生于半山区放牧猪群。放牧坡地生长着矮丛灌木林和高山深箐相连,山上野猪、狼、野兔、刺猬等野生动物众多,自然疫源对本病的发生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猪胃溃疡是猪应激综合征的主要类型之一,以食欲降低、排兔粪样血便和经常呕吐等为其临床特征。其病变主要发生在胃食管区或胃底区,根据病程发展分为不全角化、糜烂、溃疡、穿孔或瘢痕化。由于本病引起长期的减食和失血,常造成病猪贫血、消瘦乃至死亡。七十年代以来,随着集约化、工厂化养猪业的迅速发展,猪胃溃疡的发病率日益上升。  相似文献   

11.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简称AR)是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目前世界各养猪地区都有本病发生。猪感染AR后发育迟缓,育肥期延长,种猪失去种用价值,造成很大经济损失。近几年来,我场先后从外地购进杜洛克种猪,经辽宁省兽医卫生站作AR检验,血清学全部为阳性,其仔猪个别是微生物学阳性。为了防止本病蔓延,我场于1985年7月~1986年6月开展了仔猪AR的净化试验。  相似文献   

12.
猪结肠小袋虫(Balantidi-um coli Malmsten,1857)亦称结肠小袋纤毛虫,又名猪小袋虫(B.suis),属于纤毛虫纲(ciliata)、旋毛目(Spirotricha)、小袋虫科(Balantidiidae)、小袋虫属(Balan-tidium)的一种原虫,寄生在猪大肠内,也可感染人。结肠小袋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主要流行于温暖地区,我国西南、中南和华南各省的  相似文献   

13.
马传染性子宫炎(CEM)是由马生殖器嗜血杆菌(Haemophilus equigenitalis)引起的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的良种马的一种性病。主要侵害良种母马,临床上以过早发情和数量不等的脓性或粘液脓性子宫分泌物为特征。公马感染后不呈现临床症状,但能传播本病。本病能降低怀胎率,严重阻碍良种马的正常流通和世界范围的商业贸易。  相似文献   

14.
霉形体肺炎病猪与临床健康猪生长激素分泌的比较姜礼胜1)陈伟华陈杰(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210095)猪霉形体肺炎在哺乳仔猪和幼龄猪群发病率最高,怀孕后期及哺乳母猪次之,其他各类成年猪则以慢性和隐性感染为主。猪感染后逐渐消瘦,生长发育迟缓。有关本病发...  相似文献   

15.
黑变病(Melanosis)是指黑色素代谢障碍,异常沉着在畜禽机体器官组织内,造成其色泽发生异常变化的一类疾病。各种畜禽均可发生。最常见于幼畜,如牛、羊的肠、肺、心和肾等。猪乳腺及其周围脂肪组织黑色素沉着病例,国外报告较多。国内仅见零星的报告(许乐仁,1984)该病虽对人畜无害,但可影响肉品外观及质量,将其病变组织炼油时,可发出一种异常的气味。在屠宰猪的宰后检验时常观察到部分肉尸的乳腺及其周围脂肪组织内散布有黑色花纹,为摸清该病的发生情况,为防治提供必要的资料及进一步完善肉品检验工艺,笔者于1985年3月31~4月4日在忠县肉联厂宰猪场对本病进行了检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猪血球凝集病毒性脑脊髓炎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日冕病毒科(Coronaviridae)日冕病毒属(Coronavirus)的病毒。通常发生于乳猪,经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突然发病,病程短,厌食,嗜眠,呕吐,便秘,衰弱,感觉过敏,运动失调,最后昏迷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病理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呈现典型的非化脓性脑脊髓炎。本病发生于北美和西欧一些国家。近几年,我国由于上述国家瘦肉型种猪的引进,本病时有发生,确是养猪业一大威胁,并已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病史 1957年首先发现于加拿大。1957~1959年安大略南部爆发本病44次,由于猪群临床表现不一,当时认为存在两种病:Roe等(1958)把以呕吐,衰弱为主要特征的乳猪病报道为乳猪呕吐衰弱病  相似文献   

17.
(一)种毒来源和毒株的病原特性:采用龙海株。此株于1973年3月从龙海角尾公社发病猪采集水泡皮,用幼猪肾原代单层细胞培养分离适应获得。同时对此株病原特性进行研究,抗乙醚、一克分子浓度氯化镁在50℃中灭熊起保护作用。在猪肾、地鼠肾、猪睾丸等原代单层细胞培养中能繁殖并可以致细胞病变,但在牛肾、兔肾、鸡胚成纤维等细胞中培养,不出现病变,能否适应繁殖未进一步试验。该株病毒能被上海猪水泡病康复血清所中和(康  相似文献   

18.
兰州和广州地区鸡球虫虫种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球虫病(Coccidiosis)对养鸡事业的危害较大,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我国还无人作出可靠的估计。本病的病原体——球虫(Coccidium)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凡是经过认真调查的养鸡的地方,都发现有球虫的存在,只是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尽相同而已。为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球虫病,搞清其病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是一种由猪圆环病毒 2型 (Porcinecircovirus 2 ,PCV2 )引起的新病。PCV是 1974年在猪肾传代细胞系PK 15中发现的一种污染病毒 ,该病毒不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 ,无致病性 ,命名为PCV1;而后在PMWS中分离的猪圆环病毒 ,有致病性 ,命名为PCV2。PM  相似文献   

20.
本病已用黄疸贫血病和类边虫病的名字加以描述。猪显然有二种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即:猪附红细胞体(E.Suis,Splitter,1950,a.b)和小附红细胞体(E.parrum,Splitter 1950·b),后者显然是无害的,而前者则主要能使小猪产生一种热性病。 形态学 猪附红细胞体,是这二种原虫中较大的,直径平均约0.8微米,但在有些病例中,最大可达2.5微米。通常的形状是环形,不过也有的是球状、杆状和发芽状。这些原虫通常是依附于红细胞上,但有时可游离于血浆之中。小附红细胞体较小,呈环形,平均约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