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海掌故     
《上海支部生活》2011,(11):55-55
卖报歌 1933年,聂耳在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工作时,结识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一位名叫“小毛头”的报童,了解到报童生活的艰辛。聂耳与安娥谈起“小毛头”的遭遇。想创作一首反映报童的歌曲,安娥欣然应邀作词。  相似文献   

2.
3.
4.
上海大火     
2010年11月15日14时,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内,有夫妻在睡午觉,有孝顺的儿女回来要给父亲过生日,有的人准备出门采购……他们都没有感觉到,一场灾难正在向他们逼近。  相似文献   

5.
程也 《今日上海》2008,(7):28-29
一年一度,上海电视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都是备受瞩目的盛会。与往年相比,今年无论是第十四届上海电视节还是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都体现出更多对人性与真情的关怀,在举办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则简朴大气。  相似文献   

6.
这几年,关于“上海人是不是排外”,关于“上海话要不要保护”,一直是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人在上海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岁岁年年,花相似而人不同。回顾改革开放前后关于上海城乡各色人等的所见所闻,笔者若有所思,不由心生感慨。  相似文献   

8.
上海,历来盛产流光溢彩的故事,衣香鬓影的佳人,与激情涌动的青春,这些细节成就了一个城市。岁月流逝,故事会逐渐褪色,但细节可粗略勾画上海的芸芸众生之像。  相似文献   

9.
上海掌故     
《上海支部生活》2009,(8):53-53
铁马路:旧路名。即今河南北路。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通过外交途径,取得从上海到吴淞的“淞沪公路”建筑权,  相似文献   

10.
李动 《人民公安》2007,(5):54-55
李士英早已饥肠辘辘,他不客气地说:“给我来碗面条吧。”接管上海旧警察局的大事便在吃面喝汤中拍板决定了。  相似文献   

11.
老上海对高安路一小或许都有点印象,建立于1955年的高安路一小曾是上海有名的“三高”——高干、高知、高级资本家子弟集聚之地,因其特殊性,有关方面长期来对一小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和很大的投入,这为一小发展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13.
上海掌故     
《上海支部生活》2010,(6):55-55
南码头 1、黄浦江对江渡口名。旧名“南仓渡”。明正德年间,上海知县郑洛书在上海县城外东南设立大仓,仓址在今南仓街仓基弄处,并利用陆家浜(今“陆家浜路)水道运送粮食。于是,陆家浜的黄浦江口即被称为“南码头”。2、地名,指浦西的陆家浜黄浦江边南码头一带和浦东的南码头一带,以黄浦江渡口而得名。  相似文献   

14.
刘维楷 《黄埔》2007,(5):20-21
我军(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奉命参加上海保卫战,兹将我所在的第一0二二团在上海抗战的概况,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上海掌改     
《上海支部生活》2010,(4):55-55
豫园 私家花园。与露香因、辞涉固合称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据豫园主人潘允端《豫园记》记载,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潘允端还在四川右布政使任上已开始在上海私宅边菜地上“聚石凿池,构亭艺竹”,  相似文献   

16.
《上海人大月刊》2006,(5):54-55
上海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大发展中,交出了两份满意答卷,靠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1983年2月21日,邓小平在视察了上海静安区胶州路集贸市场后,于上午9点50分左右,来到上海新建成的曲阳新村视察。  相似文献   

17.
上海的春晨     
上海春天的早晨很早。凌晨5点多,霓红灯的余辉还未散净,太阳似乎一瞬间就跳了出来,暖暖的阳光穿梭在楼宇和树林间。这时的家乡,浓厚的雾正逐渐弥漫开来,将一个个坝子掩盖,森林、小城、村寨一切都还在宁静、朦胧的睡境中。勤劳的上海人已开始踏着轻松而又匆匆的步伐纷纷从高楼里冒出来,就象无数个音符开始跳动,开启了一天的乐章;一些晨练的老人三三两两活动着手脚,惬意地享受着清新的空气,上海的一天就从这充满希望的春晨开始了。  相似文献   

18.
上海掌故     
《上海支部生活》2009,(9):53-53
小花园 地名。(1)指今九江路、浙江中路、延安东路、广西北路一圈地段。地名来源说法不一。一说上海初开埠时,这里人迹稀少,大部分地I广属沙逊洋行所有,沙逊在这里建有公司职员住宅,附近“夹道榆柳,一望无际,春藏黄莺,夏发蝉噪,秋冬寒鸦点点,尤具倪迂画意”,遂被叫作“小花园”。  相似文献   

19.
上海掌故     
《上海支部生活》2010,(11):57-57
曲线美 原为美学术语。最早由英国画家荷迦兹(1697—1764)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提出。该书称:一切由所谓波浪线。蛇形线组成的物体,都能给人的眼睛以一种变化无常的追逐,从而产生心理乐趣。  相似文献   

20.
吴志伟 《传承》2010,(19):35-35
"一个英国人能长期呆在国外而不作设立跑马赛的尝试,几乎是不可能的。上海租界早期的记录表明这种英国传统消遣早就存在。"在1874年出版的一本书中,一个名叫朗的洋人这样写道。确实,上海开埠后不到十年就出现了第一家跑马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