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主》2004,(1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千上万外来民工南下广东。今年夏天,珠三角令人意外地出现了大面积用工短缺。记者近日走访珠三角部分城市发现,此次“民工荒”反映和折射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一些深刻的变  相似文献   

2.
从2 0 0 3年起,我国出现一种从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向全国蔓延的“民工荒”现象。这是长期以来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的必然结果,是民工对不公正待遇说“不”的无奈选择,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立法、政策、执法和教育等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对民工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王蓓  罗时龙 《学理论》2011,(15):88-89
2009年下半年以来,沿海地区开始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在2010年春节前后,"不忧订单忧用工"成为许多制造企业的难题。为了更好地阐述"民工荒"这种现象,首先阐述了"民工荒"的历史演变过程,区分了不同时期"民工荒"现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PEST分析,从宏观角度阐述了"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工荒”蔓延内地的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嵬 《瞭望》2006,(21)
以“民工荒”从沿海向内地蔓延为标志,中国劳动力供求形势开始从“无限供给”转入“有限剩余”的新阶段尽管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仍有 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民工荒”却有从沿海向内地蔓延之势。我国劳动力输出第一大省河南,目前在纺织、煤炭等行业相继已出现“招工难”问题。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些专家指出:“民工荒”的蔓延是一个转  相似文献   

5.
"荒"与慌     
桃源 《瞭望》2005,(13)
时下的"民工荒"、"保姆荒", 着实令一些企业主心慌,有关部门心 急火燎,也令一些城市家庭措手不及。 明白人告之,此乃自招之荒, 其一、劳资关系不和谐,农民工的工  相似文献   

6.
于晓萍  崔岩 《学理论》2008,(20):65-67
“民工荒”在东南沿海地区最早出现,蔓延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随着更多地区出现招工困难,形势日趋严峻。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劳动力视为一种生产要素从市场供求角度分析“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民工荒”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城市化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苒  季明 《瞭望》2007,(17)
一个可能持续几十年的,以人口城市化为主要特点的新城市化时代,序幕悄然拉开与往年不同,今年长三角的民工荒,从技术工人蔓延到普通工人。《瞭望》新闻周刊近期调研发现,“挑肥拣瘦”,是当地劳动力市场不少官员对民工求职心态的描述。不过短短几年,中国已经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向“有限过剩”。农民工,这个长期在城乡之间的流动群体,在劳动力逐渐短缺的新背景下,正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民工荒""涨薪潮"现象并非是我国劳动力市场进入"刘易斯转折区域"所致,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有两个标准:一是农村过剩劳动力是否全部转移到工业领域,二是劳动力短缺是否是"持续性、永久性"短缺。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没有全部转移到工业中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只是一种表象,是供给的暂时性短缺,劳动力供需的拐点即"刘易斯拐点"并没有真正到来。我国出现的"民工荒""涨薪潮"现象是由于农民工主体发生变化,新一代农民工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人性化管理等方面期望远高于老一代民工所致,而且由于通货膨胀,农民工的生活成本提高,农民工的实际工资缩水,出现涨薪的客观要求,并且,由于"民工荒"现象,劳动力市场供小于求,也助推"涨薪潮"。企业应针对"民工荒""涨薪潮"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用全面报酬的理念破解此难题。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当前愈演愈烈的"民工慌"现象是我国劳资矛盾长期积累的集中反映。而解决"民工荒"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12,(3):47-47
陈剩勇、曾秋荷在2012年《学术界》第1期撰文认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用工到市场用工、从固定工制向劳动合同制的转变。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当下国企普遍实行“双轨制”用工制度,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劳动派遣工等多样化的用工形式.造成了“体制内”劳动和“体制外”劳动二元分割的劳动关系,这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化的用工制度。这种用工制度造成了体制性的歧视和严重的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11.
民工荒、大学生失业与低技能陷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研发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互补的思路分析民工荒和大学生失业的悖论.由于企业缺乏足够的激励进行研发投资,民工的收入预期无法提高,就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一方面,大学生得不到雇佣,另一方面,农民工技能无法提高,企业只有继续大量雇佣低技能的工人来促进增长,农民工陷入低技能陷阱.因此,中国目前的民工荒是一种畸形的劳动力短缺,知识失业也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粗放经济增长)的结果,需要通过增加企业的研发投资和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
用脚投票是农民工对工资长期徘徊停滞不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劳工权益保障缺乏的抗争。民工荒的背后实质上是农民工"用脚投票"的一次权利自救。依法救济农民工劳动权利,需要完善农民工权利的司法救济机制、优化农民工权利的行政救济机制、提升农民工权利的社会救济能力、规范和引导农民工正确使用私力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今年春节刚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大部份还未上班,一场来势汹涌的民工潮立即席卷了华夏大地,淹没了一些大中城市的车站码头。民工潮起源于80年代末,开始只涉及少数几个省市自治区。广东、福建等省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大幅度增长,当地的劳动力显得不够,因而一些苦、累、脏、差的工种开始被人冷落。而在此同时,四川、湖南、贵州等省却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迫于生机,就成群结队“孔雀东南飞”,涌向沿海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到1989年底,在广东打工的外省区民工就已经超过30…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一些学术文章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提法:“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等。将“自由”与“权利”的概念并列使用,我以为值得商榷。权利,在我国古文中有“权势与货利”之义,含有政治与经济的内容。现代用语中的“权利”,则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所享有的某种权力与利益;根据这种权力与利益,公民可以作出一定的行为(作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不作为),同时可以要求有关的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或相应的不作为。二是指政党、社会团体等组织的章程中所规定的成员所享有的权利。法律用语中的“权利”特指前一种意思。自由,顾名思义就是“由自己作主”,这是相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即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不匹配,一方面是用工地区愈演愈烈的"民工荒",另一方面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赋闲在家,工作难觅。究其原因,主要有:城乡分割的制度体系,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工资福利等就业环境落后致使务工缺乏稳定性;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其诉求多元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有限供给转变,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央惠农政策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使农民工外出成本增加,区域用工竞争加剧。  相似文献   

16.
每年春节后,便是民工涌向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潮。“民工潮”给城市管理、交通、治安造成的混乱,令上上下下紧张不已。如今,经过“流动就业证卡管理制度”为主的调控治理,“民工潮”较之一两年前已大大缓解,民工跨区域就业开始出现有序流动。日前,本刊两位记者通过对中南地区几个劳务输出和输入大省调查发现:实行“证卡合一”制度,虽然促进了民工有序流动,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民工通过人际关系的流动和民间非法劳务市场就业,看似无序,却也蕴含一些合理的、实际的成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是一个“堵”不住的趋势,在我国以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的劳动力市场尚未成形的情况下,政府调控民工流动的”手”如何运用?以“堵”为主还是以“疏”为主?民间就业市场中是否有些符合市场规律的东西?如果有,又该如何规范和引导?都是人们较为关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回首去冬今春,我国的东西中部,从源头到潮头,又经受了一次民工潮的巨大冲击。在潮起潮落之间,人们冷静下来进一步审视民工潮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性。社会学者自然也不可能不关注民工潮的出现。请听听他们的评说。 思考一:必须正视民工潮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冲击,它已构成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尖锐挑战 民工潮起,经受着直接冲击的是铁路交通、大中城市、公安劳动部门等,普通城镇居民的第一感受也不甚适应,中国怎么忽然一下子跑出来了这么多农民工,使得本来的买票难、乘车难难上加难,新闻报道也以“武昌站要挤碎了”、“百万民工下广州”、“郑州被民工大军占领”为题进行报道。城市的大街小巷,人人都能感受得到这股大潮的强劲冲击。  相似文献   

18.
《民主》2015,(4):23-24
内地到新疆投资企业的不断增多,劳动力需求不断加大。但是,目前在新疆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用工贵”、“雇工难”和“就业难”问题并存的现象。一是企业用工缺口大,特别是成熟的产业工人严重短缺。今年国家在新疆实施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战略规划以来,内地到新疆投资的纺织服装项目达48个,项目计划投资额达204亿元,项目完工后预计用工人数可达6万余人。但受通用语言、传统习惯、就业观念、社会心理、宗教意识等因素影响,当地劳动者不愿意  相似文献   

19.
张菡 《求知》2001,(2):30-30
就业形式是与经济体制和生产经营方式密切相关的。计划经济时期,生产经营单位的建立与撤并以及劳动者就业均需国家统一分配。一般来说,一生只能有一个单位。不论单位好坏,劳动者都不能跳槽,否则,就会被认为“表现不好,觉悟不高”。而且,工时制度固定,每周48小时,几十年一贯制。工作任务不足,也不准从事第二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单位的建立、发展、消亡都是由市场决定的,生产经营形式灵活,用工自主,劳动者可以自主择业。  相似文献   

20.
基层群众盼开会江苏王润胜在不少领导干部整天被会议弄得焦头烂额、讨厌开会时,一些基层群众却盼开会。原因是在领导干部的会议成“海”时,基层群众那里则闹“会荒”。某电机修理厂的一名职工说,进厂三四年了,没听过厂长一次报告,没正式开过一次会。一些单位的群众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