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从总体上来说它是中华五千年历史和文明的传承与演进,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融合,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与建设的成功实践,是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这三重逻辑为新时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为促进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的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在逻辑,显著体现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大维度。基于理论逻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筑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根”;基于历史逻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萌生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之“脉”;基于实践逻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发轫于中国城镇化实践之“中”。全面把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把握其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所体现的逻辑意蕴。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是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今天需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上认识这个理论体系主题。它是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世纪性课题演化而来的,也是整个20世纪不断提出又不断予以回答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用成功的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回答了这世纪性课题。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我们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和拓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要搞清楚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识、来自对中国革命、建设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来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成就的认同。只有在理论上清醒、历史中明辩、实践有成效,才能真正做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5.
高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动力、深层底蕴和鲜明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惟一正确道路。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自信有其深层的逻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体现出更加高度的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6.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本书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土义运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阐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经验,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特别强调,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一条指引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总道路,不仅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要坚持不懈地探索科学发展道  相似文献   

7.
郭万超 《党建》2012,(11):23-25
西方普遍认为中国若要持续高速发展,必须采用西方模式。这个答案遵循的是西方经济学传统逻辑,显然难以解释中国现象。若以更广、更深的视角观察,中国奇迹的发生以及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形成了充满巨大发展活力的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模式,其深深植根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大地,这块土壤为其成长提供了特有的环境和条件。中国道路正在创造新的社会文明。在以自己的经济奇迹对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为人类探索一条充满生机活力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的进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新阶段。新时代要求我们从逻辑结构上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之间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不仅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的相互结合上,而且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结构和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结构的相结合上。要实现二者的统一,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体现出百年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表现为对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关系认识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认识中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深入分析百年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演变历程与党对社会矛盾认识逻辑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依据和理论内涵,深刻理解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人》2011,(Z1):73-7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鲜明回答了事关我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意义重大而深远。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国家的灵魂。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必然与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构成的社会发展道路一脉相承。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进步、繁荣富强唯一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发挥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主题和无产阶级使命观的理论格局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理论;在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境遇中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道路;在聚焦“五位一体”以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实践进路中谱写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篇章。由此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三维逻辑理路,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走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逻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逻辑有机统一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总结和吸取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是中国人民追求解放和幸福的康庄大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和内在必然性,离开了这些内在必然性和特质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改旗易帜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性质和方向就变质变向了。唯有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和内在规律,才能形成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知自觉和理论自觉,才能形成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行为自觉和意志自信。  相似文献   

13.
准确判断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曾对中国发展历史方位作出过四次重要判断:中国展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对中国发展历史方位认知的理论维度包括: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统一的认识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协调的外在表征,时间逻辑与空间逻辑耦合的内在结构。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党准确判断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对道路问题的探索,不仅贯穿着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还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中。无论何时,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道路是观察和认识当代中国的一条重要线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中国道路的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道路生成的历史逻辑和中国道路内蕴的核心要义,其中,"两个只有"阐明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两个不走"规定了中国道路的性质和方向,"两个必由之路"强调了坚持中国道路的重要意义,"两个不能否定"指明了中国道路是历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贡献了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思想理论上的最大亮点,无论在党的理论创新历史上,还是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进一步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什么"等一系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在当今中国尤为重要。十八大报告再一次为我们描绘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美好前景,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按照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此,本刊特刊发一组文章,以推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  相似文献   

16.
宇文利 《新视野》2023,(3):5-12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文化自信自强是基于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进程而提出的重大思想命题、时代命题和实践命题,包含着文化发展建设上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既需要明确其主体、类型和价值,又要实现从思想理念到实践过程的转化。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需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文化发展政策制度和体系规划,抓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7.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大国外交的核心逻辑。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大国外交的核心逻辑,需要从多维度多层面系统把握。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两个大局”现实观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经验系统总结的四重逻辑体系,建构了理论—历史—现实—实践“四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图式,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色,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侵略掠夺、殖民扩张型现代化之路的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论述,深化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发展的战略依据、指导思想、性质特征、目标任务、方针原则和基本路径的统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开启了党的建设的历史新篇章。改革开放的40年,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回顾与思考这40年党的建设,必须与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和伟大生动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必须把党的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大环境、大战略、大发展中去考察"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才能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锻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新的认识、新的经验、新的作为和新的成效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百余年奋斗创造的重大成果,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和深刻的理论逻辑,而且具有合乎规律性的实践逻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理路、特色意蕴及实践路径,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