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刊《外交世界》2008年5月号发表了斯洛文尼亚理论家斯拉沃热·齐泽克论西藏问题的文章,齐泽克批评西方不仅在西藏问题上投射了它们的精神梦想,也投射了它们对中国经济的恐慌,认为西方幻想出来的权力斗争并不是在西藏实际发生的,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重新看待西藏问题。文章主要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印度莫迪政府对其大国外交战略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印太战略"推进上,莫迪政府同美国及其盟友打造海上战略"准同盟"的意图日益凸显;在对外经济布局上,大幅推进同中国"经济脱钩",并希冀重塑印度同全球产业链的相互依赖关系;在价值观念上,刻意突出中印意识形态差异和对立,以所谓民主国家自居,拉近与美国的距离。印度的这些战略调整,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给印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则由于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使印度认为其战略投机空间加大。印度大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与未来发展,主要取决于莫迪政府在国内经济发展及疫情管控上的成效以及中美战略竞争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谢奕秋 《南风窗》2008,(20):34-35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提高了国人的自信。汇聚高科技、资金实力与人力动员能力于一体的开幕式与闭幕式,宛如对着世界发出中国步入"后奥运时代"的宣言:这是一届唯有大国才能举办的盛会。我们真的是大国了吗?"后奥运时代"时代的中国,将如何行走世界?  相似文献   

4.
国际格局中的中国力量外交乃国之大事。国家有兴有衰,外交随之。在国家衰落的近代,中国的外交可以称之为“衰落外交”。我们常说,弱国无外交,这句话描述的就是“衰落外交”的一种情形。与“弱国无外交”这句话通常的含义不同,“衰落外交”并没有“外交无法搞、搞不好”的意思。验之于中国近代史,我们看到,几代外交家对外交精髓有着深刻而微妙的掌握。在统治集团颟顸贪黩,地方军阀死打滥缠的时代,中国尚能避免被殖  相似文献   

5.
高新技术起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新技术革命,至今一步步取得长足发展。高新技术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在内的一个庞大技术群。其中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中被广泛运用,不仅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推动,也使大国的外交、防务乃至整个国际关系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王帆教授的新著《大国外交》是近年来第一部系统性、多维度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的成果。这是继他的上一部著作《新开局:复杂系统思维与中国外交战略规划》之后,关于中国外交理论发展与政策阐释的又一部力作。同时,也是学界、政界、媒体全面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益参考书。由于作者对中国外交领域重要问题保持长期的研究并积极为中国外交政策建言献策,因此,该书的出版问世有助于从专业化的视角向世界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主张和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基于自身实力变化和国际形势处于转型期这两大关键性因素而产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经历由发展中大国向发展中强国、由边缘向中心、由弱向强、由地区性强国向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的转变,正经历由量到质的转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在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下,落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努力构建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大国外交,推动地区和国际机制的建设,推动公正均衡的国际秩序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作为昔日大国,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和政局的稳定,对其外交战略也不断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今年以来,从俄乌天然气大战、积极参与伊朗核问题、邀请哈马斯访俄到普京出访被美称为"邪恶"国家的阿尔及利亚,俄在外交上接二连三地做出了令美、西欧及全世界震惊的举动,有迹象表明,俄罗斯正在告别过去,大国外交正在崛起.  相似文献   

9.
储昭根 《南风窗》2012,(21):28-30
首艘航母的亮相,也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由近海驶向远海,由黄水海军、绿水海军转向蓝水海军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起点。是这个国家由弱到强崛起的图腾,将把中国带上最终成为海上强国的征程。9月25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交接入列仪式并登舰视察。辽宁舰顺利交接入列,是我军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10.
印度的能源外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印度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其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04年它的增长率高达8.2%,与中国一起被称为亚洲经济的"双引擎".然而,同中国一样,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是惊人的能源消耗.目前印度的石油日均消耗量达200多万桶,是亚洲地区仅次于中国、日本的第三大石油消费国.能源消耗量的增大和世界石油价格的不稳定,使得印度意识到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能源外交.  相似文献   

11.
汪巍 《当代世界》2008,(4):51-53
印度外交历来带有重商主义的特点,重在引进技术和资金,输出印度的商品和劳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发展、营造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采取了多边与双边外交相结合、官方与民间外交相结合、政府与企业相结合的策略,新世纪的印度经济外交呈现出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切身感受和独到观察.在印度政策界和战略界看来,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世界秩序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中美将进入较长时期的战略竞争博弈阶段,大变局下的机遇要远远多于挑战.为此,印度深度调整外交战略,摒弃部分传统外交思维和原则,锚定领导型大国的国家定位,追求带有"印度印记"的国际秩序,构建具有"亲西方"倾向的大国关系,并维护地区"门罗主义",以实现"新印度"愿景.印度的这一外交战略调整将给国际格局及中印关系带来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7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发表了题为《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对伙伴关系构建的四点倡议,即维护世界和平的伙伴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弘扬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伙伴关系。这一重要理念是对中国构建伙伴关系长期实践的经  相似文献   

14.
王亚军 《当代世界》2015,(10):22-23
<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圆满成功,盛况空前。这既是一次为国人振奋民族精神的盛会,也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外交理念的盛会。这次纪念活动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新实践,也是对中国特色大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国际秩序变革进入新阶段,中国的国家实力影响达到新高度,国家发展规划了新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外交坚定维护自身和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积极引领国际体系变革,展现出自信开放、包容进取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完善外交布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6.
赵灵敏 《南风窗》2008,(5):28-31
"新特区"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人们变革现有不合理利益格局和发展模式的梦想。这是"新特区"可以承受之重吗?制度创新会成为"新特区"的第一选择吗?"新特区"的主政者显然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印度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位置和蒸蒸日上的经济实力,使它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中国特色鲜明的大国外交登台亮相,可谓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尽显。国际舞台上,打着鲜明中国创造标记的外交与国际公共产品喷涌而出,中国外交更具章法,更有力量,更富于智慧,也更显魅力。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特色外交战略的轮廓已清晰显现。东稳,西进,北固,南下:中国大周边战略蓝图清晰呈现在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之后的一年里,中国外交深耕周边,践行亲、诚、惠、容战略大思路,取得了卓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案和新举措的不断推出与逐步落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体系也不断完善。该战略体系主要由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利益、战略手段和战略布局五个方面组成。在战略环境研判上,需要全面系统认知国情和世情,把握两者互动日益密切的态势。在战略目标设置上,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为战略目标。在战略利益界定上,重点关注中国的安全、政治、经济利益,科学区分战略利益层次。在战略手段运用上,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协调国家、社会、个人等的积极参与,灵活运用安全、经济、外交和规则等手段。在战略布局中要把握好时空定位,在不同地理空间和领域不断优化战略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要行稳致远,关键在于确保各战略要素之间的平衡,实现权力政治向规则政治、大国外交向强国外交、经济导向向战略导向的多重转变。  相似文献   

20.
2007年3月到5月,一支由5艘主力舰艇组成的印度海军特混编队在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广大海域上展开了"万里巡航".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历时两个月,印先后与美、日、中、俄、菲、越、新(西兰)等国海军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此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展现了印度的军事力量,也是其防务领域大国外交战略的一次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