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立法指导理论,按照胡汉民先生的观点,是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的"社会本位",它与"个人本位"相对应。"社会本位"的立法理论,在胡汉民等立法者看来,与国家本位、民族本位含义相近。  相似文献   

2.
根据马克思·韦伯“理想类型”研究的理论,刑事政策可以划分为三种“理想类型”模式,即国家本位型、国家·社会双本位型、社会本位型。国家·社会双本位型刑事政策的思想基础来自于国家的理念,坚持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相统一,保障人权优先的原则。在“社会先于国家”的理念支配下,刑事政策构成的形式要素与实质要素在这种模式中呈现出不同的变项,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廖中洪 《现代法学》2002,24(5):63-70
本文对以国家本位为我国民事诉讼立法指导思想在法律规定上 ,诉讼体制上 ,以及司法观念上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在对这一指导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体制 ,政治理论背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修改、完善民诉法应当采用的立法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领袖,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一生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而奔走呼吁,艰苦斗争。晚年,他在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民主等基本问题上都有新的认识,从此孙中山先生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进入了崭新阶段。孙中山的革命学说——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他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时值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本刊发表陈淑珍撰文《孙中山法治思想述论》,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5.
根据马克思·韦伯“理想类型”研究的理论,刑事政策可以划分为三种“理想类型”模式,即国家本位型、国家·社会双本位型、社会本位型。国家·社会双本位型刑事政策的思想基础来自于国家的理念,坚持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相统一,保障人权优先的原则。在“社会先于国家”的理念支配下,刑事政策构成的形式要素与实质要素在这种模式中呈现出不同的变项,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 ,因受“一大二公”观念意识主导 ,规范财产归属和利用关系的法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物权立法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后 ,所谓“企业产权界限不清”、“国有资产流失”、“三角债”等严重社会问题的出现 ,均与物权法的缺位有关。 1994年的立法规划已列入物权法一项 ,但因学界理论研究不足 ,不能为立法提供理论基础和立法建议 ,屈氏新著《用益物权论》正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可贵艰辛的努力。传统民法中的个人本位观念受到抑制而代之以社会本位 ,物的利用关系仍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关系。现代物权法以所有权为中心向以利用权为中心转变。我…  相似文献   

7.
协同论——社会法的理论基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运行、政治运行、文化运行的负外部性作用,决定了社会矛盾必然产生,为解决社会矛盾的社会立法也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同时,社会本位的法哲学理念和私法社会化思潮对社会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社会法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最终还是可以归结为一个共同的基础———协同论。  相似文献   

8.
罗马法精神与当代中国立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罗马法的世界性价值和对世界法(包括法律与法学思想)的深远影响。作者提出了罗马法四大观点:“从意志本位到规律本位”、“从国家到社会”、“从身份到契约”、从“经验到理性”,这些观点对我国民法以及整个法学理论和立法学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法律以什么为重心?也就是以什么为基础、为中心、为本位的问题,这是我国法学理论界目前正在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有的同志主张法律以义务为本位,有的同志主张法律以权利为本位,两种看法,各执一端。它们的共同之点是同现实社会相脱节,不能用以恰当地处理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立法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指导原则。所以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法律关系是这样一种关系,即由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联系起来的人们(或人的联合体——组织)之间的关系。法律关系区别  相似文献   

10.
冲突法之本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崇利 《法律科学》2006,24(5):51-61
从冲突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法律冲突的解决可归纳为以“私人”、“政府”和“社会”为本位三种情形。无疑,仅从法律逻辑上将无法对冲突法之本位的取舍做出完整的评估,就此,需要广泛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其中,依国际关系理论对这三种本位制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私人本位制”应成为各国冲突法立法的普遍选择;然而,以“私人”为本位的冲突法体系也应在有限的范围内或有限的程度上,以各种途径和方式有机地整合“政府本位制”和“社会本位制”的因素。同时,这也是健全和完善我国冲突法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胡悦  赵华 《行政与法》2005,(5):100-101
将“社会本位”作为经济法的法律原则,无论从其产生的社会前提上还是经济法与其他传统部门法的区别上看以及该原则与经济法其他法律原则的关系上来看,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不仅反映了经济法调整范围的根本要求,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特性,还统率着经济法的基本制度。同时也提供了经济法的行为方向和模式,弥补立法疏漏,使之具有规范性、实限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经济法社会本位原则是经济法所特有的本质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法律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的法律思想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法治主义三大思想为基本特色,这三大思想都以权利本位为理论基石;现代的法律思想以团体主义、干涉主义和积极法治三大思想为基本特色,发生了由个人主义权利本位观向团体主义权利本位观的转变;当代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思想以生态主义思想为基本特色,拓展了法学的研究视野、权利主体的范围、法律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入世”对我国政治改革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世”是一场政治与法治革命 ,但这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改变我国的国体 ,而是使我国某些不适应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产生新的变革。WTO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要求 ,必将推动国内实现“阳光下的政府” ,变官本位、国家权力本位为市场本位、社会本位 ,提高公民的民主、自由、人权、法治意识 ,成为国内政治变革的社会基础和推进政治改革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4.
(四)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1.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活动及其特点南京国民政府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大资产阶级政治代表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发动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建立起来的,“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封建的法西斯独裁”政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曾宣布暂时援用北洋政府的法律。由1928年至1936年,先后制定了民法、  相似文献   

15.
单向“集体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法的价值观。它经历了家族本位、国家本位、国家与家族本位、国家与社会本位、阶级本位等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法律文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和以人为本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国家·个人本位”的酝酿和形成创造了前提。双向的“国家·个人本位”法律价值观标志着现代中国法律文化建设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王云飞 《中国法学》2003,(5):159-166
孙中山思想的精髓 ,即“依法治国 ,振兴中华”。而依法治国思想的核心是“五权宪法”。在“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 ,他提出了 :五权分立是“五权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 ;权能分开是“五权宪法”的基本理论 ,阶段发展是“五权宪法”的实施原则 ;三民主义是“五权宪法”的基本内核 ;爱国主义是“五权宪法”的指导思想等科学的法治思想理论。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 ,创造人类最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文明的改革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量出现的因自愿加班而发生的“过劳死”案件,引发了人们对于《工伤保险条例》制定、修订思路的质疑,在社会争论中出现了对现行立法“维持”与“改进”的两类观点。改进我国现行制度的观点中又可分为工伤责任说、侵权责任说和刑事制裁说三种主张,三者以不同的本位思想为出发点提出建议。“过劳死”应当纳入工伤认定,并以危险责任作为归责原则,从职业灾害的视角对工伤基金的征缴与发放制度进行重构。在借鉴日本及其他国家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以渐进的方式,逐步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及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8.
单向“集体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法的价值观.它经历了家族本位、国家本位、国家与家族本位、国家与社会本位、阶级本位等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法律文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和以人为本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国家·个人本位”的酝酿和形成创造了前提.双向的“国家·个人本位”法律价值观标志着现代中国法律文化建设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19.
韩非是战国后期法家之集大成者,其政治法律思想固然继承了前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思想,但更建立在其自己的哲学基础之上.韩非的以“法治”为核心的法律思想,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不务德而务法”的“法治”理论,一部分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方法.本文试图分析一下其法律思想建立的哲学基础.“法治”理论的哲学基础韩非的“法治”理论,主要在于说明实行“法治”的历史必然性与必要性,而这个理论则是建立  相似文献   

20.
劳善资恶的认识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在黑砖窑事件后,被学者上升为法律伦理化,亦即立法的道德介入。这是各国在社会发展中都曾面临的课题,诚信原则的确立就是道德介入法律的典型表现之一。对诚信原则产生的原因及其目标,当前我国部分劳动法学者却给出了与西方历史经验截然不同的解读:西方历史经验显示,道德介入法律是让法律从抽象走向具体,以填补法律漏洞;我国部分劳动法学者则相反,认为法律伦理化应从具体走向抽象,否定现行法律秩序。我国劳动立法当前正处在道路选择的十字路口,向前可以巩固社会本位这种多层次的调整模式,向后可以退回国家本位的单一层次的调整模式,而这如何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道德是否能适当地介入劳动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