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立鹤 《天津检察》2006,(4):49-50,46
2004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了《关于调整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侦查分工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规定了民行检察部门在办理民行抗诉案件过程中发现的审判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经检察长同意,可以进行初查和直接立案侦查。高检院民事行政检察厅随即下发了《关于贯彻(关于调整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侦查分工的通知)认真做好查办审判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对民事行政检察部门负责侦查的案件范围、如何处理好抗诉与侦查的关系等方面做出指导性规定。这是最高人民检察院自1998年侦查权归口后首次明确了查办民行审判领域审判人员的职务犯罪是民行检察部门的重要职责。笔者认为此举非常必要,意义重大,为此,拟对民行检察部门负责侦查案件的范围、罪名和立案标准等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高检院调整侦查分工,赋予民行检察部门依法查办审判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职责和任务后,开封市院民行检察部门几乎没有遇到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举报法官职务犯罪案件,也没有上级或者其他机关转办、交办线索,根据审查民行申诉案件的经验,他们注意从三个方面提高民行部门发现职  相似文献   

3.
一、民行检察违法行为调查机制中各要素的基本内涵(一)民行检察违法行为调查权的内涵在民行检察违法行为调查机制中,调查权是最核心的要素。民行检察违法行为调查权是指民行检察部门对人民法院即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审判权、执行权时是否存在违法行为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的权力,属于依法律授权而享有的一种工具性权力。特点在于:一是调查对象的特定性。民行检察违法行为调查的对象仅针对审判人员和执行人员(下文将详细限定司法工作人员范围)。二是调查手段的非强制性。民行检察违  相似文献   

4.
基于侦查权存在滥用可能的现实考虑,对侦查权的行使遏程进行有效的规制,尤其是强化对侦查权行使的外部监督是防止侦查权被滥用的有效途径。在中国司法审查机制缺位的情况下,加强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职能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但不论从中国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封侦查进行监督的制度建构上看,还是从具体程序的运行来看,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吸收司法审查制度中的有益机制,对中国现行的检察监督侦查的制度模式进行改造,使检察机关能够以中立者的身份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以期达到侦查监督程序的科学建构。  相似文献   

5.
机动侦查权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保留机动侦查权具有优化侦查权配置、增强法律监督刚性、加强侦查协调衔接的重要意义。机动侦查权行使主体、适用对象、行使方式及行使目的等均体现了其法律监督属性。建议从五个方面完善检察机关机动侦查权,即立法上修正,明确“重大犯罪案件”范围,赋予市级检察院启用决定权;司法上松绑,理顺机动侦查权启用的部门衔接;机构上整合,单设侦查部门或成立侦查办案组;人员上高配,组建专业化检察侦查队伍;使命上探索,构建科学合理、规范有序、权责一致的机动侦查权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职权的配置必须遵循独立运行和分权制衡原则。优化检察机关职权配置,必须完善权力实现机制、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工作机制,并对公诉权、侦查监督权、民行检察权、职务犯罪侦查权等权力配置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推进民行检察工作的新思路魏东芬针对民行检察工作步履维艰、进展困难的状况,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同志提出:民行检察部门在办理民事、经济、行政抗诉案件中,如发现审判人员贪污、受贿、枉法裁判的可直接查办。这一思路给民行检察工作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打开了民...  相似文献   

8.
蔡晔 《法制与经济》2009,(22):78-79
查办审判、执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是增强民事行政法律监督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民行检察工作开展的突破口。正确认识查办审判、执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与加强民事行政诉讼法律监督的辩证关系,对于开展这项业务意义重大,本文从民行部门侦查权的法律属性以及权力配置与行使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更深刻的认识对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肖伟强 《天津检察》2006,(1):48-49,35
为了强化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加大查处审判人员职务犯罪的力度,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了《关于调整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侦查分工的通知》,规定“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对在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过程中发现的审判人员职务犯罪线索,经检察长同意,可以进行初查;经初查,符合立案条件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直接立案侦查。”但在司法实践中,查处民事审判职务犯罪的难度较大,不容易突破。笔者在此就查处民事审判职务犯罪的难点和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民行检察权能配置的基本问题是科学把握民行检察权能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行检察权属于司法监督权,不属于权力分立和制衡的范畴,其基本内容是监督审判机关或审判人员全面落实当事人的公平审判权。民行检察权能应当以实现和保障当事人的公平审判权为根据,科学配置民行检察基本权能和拓展权能。  相似文献   

11.
正传统的侦查、审讯手段很难突破日趋科技化、智能化的职务犯罪案件。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检察院不断强化检察技术在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中的运用,探索侦查工作的新模式,成功突破了一批重特大案件推动了侦查工作模式的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强化检察技术在发现线索、跟踪线索的应用,有效防止线索资源流失自侦案件线索发现难、易流失一直是困惑自侦工作的难题。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检察院为解决这一难题,充分运用检察技术"显微镜"、"雷达站"功能发现案件线索,并延伸扩展运用线索,不但解决了线索发  相似文献   

12.
查办审判、执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是增强民事行政法律监督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民行检察工作开展的突破口。正确认识查办审判、执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与加强民事行政诉讼法律监督的辩证关系,对于开展这项业务意义重大,本文从民行部门侦查权的法律属性以及权力配置与行使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更深刻的认识对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浅议建立律师执业回避制度金松提起"回避",人们会直接想到它是我国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同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及其他人员不得参与本案检察、侦查、审判等活动。回避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等,笔...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律关于民事检察制度的规定存在不完善之处,应该强化检察机关在民事审判中的检察监督职能,除抗诉权外,还应赋予检察机关发现错误权,包括调卷权、听审权、调查权;建议纠错权;提请惩戒权;立案、侦查权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职权的优化配置必须遵循独立运行原则和分权制衡原则,完善权利实现机制、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工作机制,并对公诉权、侦查监督权、民行检察权、职务犯罪侦查权等权利配置进行创新与重构。  相似文献   

16.
检察侦查权与检察机关在历史上相伴相生,我国的检察机关享有侦查权早于其获得“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二者并不存在先天关联性。在宪制体系中,检察侦查权是侦查权配置的总体逻辑和检察机关基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交融建构下的产物。受到宪法实施过程中“法律监督机关”之功能定位的影响,检察侦查权逐渐由“追诉型”侦查权演变为“监督型”侦查权,这种转型对维护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和保障检察权的统一行使和有效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监督型”侦查为目标导向,检察机关应紧紧围绕“法律监督机关”的本位对检察侦查权进行体系化建构,在此基础上重组独立的侦查部门和侦查队伍。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时代背景下,还须探索检察机关在检察侦查活动中监督监察机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是与法律监督职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站在法律监督的高度,才能充分发挥职务犯罪侦查的作用;只有把职务犯罪侦查与其他监督工作紧密结合.才能推动检察工作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国家行政、审判、检察等权力的配合与制衡。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检察机关具有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内设机构,普遍有反贪污贿赂局及渎职侵权(含新设反渎职侵权局)、民事行政、监所检察四个部门;另有重庆地区、江苏省南通市、北京市通州区、深圳市盐田区等部分检察机关,设立的一种特殊模式侦查架构——"职务犯罪侦查局"。故检察机关共有五个内设机构,肩负侦查职务犯罪同一职能,这似乎有职能重叠之嫌。若然,侦查权归属就无完全统一。因此,如何设置合理的侦查架构来重组检察内部侦查权,便是本文着重研讨的议题。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职务犯罪案件侦查和公诉一体模式存在监督制约失灵的问题。异地公诉制度是利用现有检察制度资源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创新性举措,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提出了构建该项制度的初步方案,有利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保障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公正行使。  相似文献   

20.
我国检察机关具有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内设机构,普遍有反贪污贿赂局及渎职侵权(含新设反渎职侵权局)、民事行政、监所检察四个部门;另有重庆地区、江苏省南通市、北京市通州区、深圳市盐田区等部分检察机关,设立的一种特殊模式侦查架构——“职务犯罪侦查局”。故检察机关共有五个内设机构,肩负侦查职务犯罪同一职能,这似乎有职能重叠之嫌。若然,侦查权归属就无完全统一。因此,如何设置合理的侦查架构来重组检察内部侦查权,便是本文着重研讨的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