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12年,全县公安工作的目标和总体要求是:"以十八大安保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牢牢把握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按照"政治建警、科技强警、改革兴警"的思路,狠抓队伍建设,深化警务工作模式改革,改进和完善勤务保障机制,紧密结合全县工作大局,打好"维护稳定的合成战,打防攻坚的信息战,警务模式的创新战",为保证全县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和各项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来宾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要求部署,深入研究、科学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开展"万名干部入村住户,万名农民进城住家"活动(简称"双万"活动),畅通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直接联系,拓展了群众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夯实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力地维护了全市社会和谐稳定。要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夯实基层基础,做好群众工作。来宾市创新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妇运》2012,(Z1):45-47
一、强化教育引导,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始终把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隆重庆祝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和"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等为契机,面向全区广大妇女开展多形式的"颂党恩、跟党走、做党的  相似文献   

4.
社区警务建设是一种先进的警务理念,是构建社会平安的基石,是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有力抓手,是构筑现代警务的重要一环.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要从基层抓起,扎实开展社区警务建设.  相似文献   

5.
任清锋 《政策》2013,(12):77-78
<正>近年来,沙洋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平安湖北建设的意见》,不断夯实基础,创新举措,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社会更加和谐"目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上升。一、落实平安之责,保持社会稳定(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县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抓平安建设的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6.
作为主导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非主流文化在不断滋长,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主导文化的整合功能和动力功能,影响着我国政治社会稳定。我们要加快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系统,通过强化教化功能、整合控制力量、提高舆论管控能力、包容多样性、提升文化整合能力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巩固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的稳定是维护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流动人口稳定的前提是对流动人口进行社会整合,流动人口社会整合必须从一般的社会管理向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政府职能转换的方向转变,及时加强流动人口中的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十年平安建设,为浙江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本刊从2005—2012年度连续8年获得平安市县称号的57个市、县(市、区)中约请了部分县(市、区)委书记,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主题,谈成功经验和未来实践,供参考借鉴。平安促进和谐,平安推动发展,平安绘就幸福。我们秉承"让每一寸土地都有精细化管理,让每一户人家都有心贴心服务"理念,建立"平安365"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和"17654"民主民生互动平台,全面推进社会协同治理。——中共杭州市上城区委书记缪承潮  相似文献   

9.
王智 《中国民政》2013,(3):40-41
日前,日照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结合实际,提出着力打造"蓝色日照"突出经济建设、打造"幸福日照"突出民生建设、打造"平安日照"突出社会建设、打造"生态日照"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文明日照"突出文明文化建设等"五个日照",实现率先创新优质发展.民政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在总体布局中找准定位,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全市民政事业六个新突破,为"蓝色、幸福、平安、生态、文明"五个日照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影响到改革发展进程和社会和谐稳定。高安市人大常委会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充分发挥"减震器"和"润滑剂"的职能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一、督促化解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筑牢首道防线防范倾向性问题,化解苗头性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  相似文献   

11.
信用作为经济合作与社会交往的纽带,是社会秩序的有力保证。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的"超稳定"社会秩序,与传统信用的有效治理存在高度的关联性。对传统信用治理何以可能的问题,可以从社会基础和治理机制这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加以解读。中国传统信用治理的社会基础主要有传统的价值观念、稳定的小农经济与封闭的关系网络,由此衍生出相应的三个治理机制,即声誉机制、连带责任机制和中人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2.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首先遵守共同约定和规则,是多元时代社会稳定的道德基础,也是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最重要防线"内耗"的负能量如果用正能量和负能量这两个对立概念分析当代中国的道德状况,那么,我以为社会道德负能量在多数情况下不是常驻状态。社会道德负能量在多数情  相似文献   

13.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武汉市斫口区。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比较集中,社会不稳定因素相对较多,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为建设和谐的石乔口区,必须夯实物质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稳定,顾名思义"稳固安定",泛指整个社会的全面稳定,包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思想稳定、社会稳定和国际环境的稳定;狭义的稳定特指与公安工作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稳定即社会环境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良好。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的重要意义。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社会稳定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总揽全局,把握中心,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思维原则和基本思想。全面客观地分析现代化进程中影响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探寻选择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这无疑有利于广大公安干警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20,(7)
正2020年新疆将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稳定的社会大局必将持续释放红利。"在全疆上下共同努力下,社会大局持续稳定,连续3年无暴恐案件发生,各类案件持续下降,各族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对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信心明显增强。"1月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  相似文献   

16.
刘伟 《公安研究》2011,(11):28-3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公安机关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力军,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要更新观念,突出重点,强化保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7.
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在整个公安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和改进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是全面推进公安工作的重要保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浙江省公安机关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以大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年”为抓手,弘扬发展枫桥经验,加强农民工服务管理,不断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和效能,为进一步维护浙江社会稳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正>2012年以来,按照河南省公安厅政治部提出的服务中心、实战、基层"三个服务"的教育训练工作指导思想,新乡市公安局(以下简称"市局")紧紧围绕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全市警务机制改革创新大局,以提升公安队伍素质能力为核心,以基地建设、教官队伍和培训课程三大教育训练基础建设为保障,重点加强中层领导干部培训,进一步深化"轮  相似文献   

19.
朱昌杰 《公安研究》2013,(7):5-8,15
新疆公安机关处在反分裂反恐怖斗争最前沿,面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面对严峻复杂的维护稳定形势和艰巨繁重的维护稳定任务,面对当前动态化信息化迅速发展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的新挑战,公安机关必须牢固树立强基固本理念,狠抓强基层、打基础、管长远各项工作,用坚实的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护社会稳定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开辟了新的政治视野,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稳定的战略思想,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一 维护稳定是全党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