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鹅瘟是雏鹅感染鹅细小病毒 (Gooseparvovirus)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又称小鹅瘟病毒性肠炎、鹅细小病毒病等。该病主要侵害 4~ 2 0日龄雏鹅 ,传染性强、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是严重威胁养鹅业健康发展的一种传染病。 2 0世纪 5 0年代 ,我国学者方定一等在江苏扬州首次发现、分离出病原并将其命名为小鹅瘟病毒。近年来 ,贵州省贵阳市部分地区不断发生疑似小鹅瘟的传染病 ,笔者等对修文县等地的发病雏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变观察以及病原分离鉴定 ,确诊为小鹅瘟。1 流行病学调查2 0 0 1年 ,…  相似文献   

2.
伊宁县为了给县羽绒厂提供原料,今年大力发展养鹅业,不幸从1988年5月14日起爆发流行疫病,共死亡雏鹅近1万多只,直接经济损失8.5万元。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次疫病发生与直接注射小鹅瘟免疫血清有关。 (一)流行情况 5月14日前在县种鹅场共孵鹅6批,共8200只,没有注射过小鹅瘟免疫血清,也没有发生过疫病。 从5月14日至7月4日共孵5批,第1批由县种禽场孵出种鹅1646只,当日注射小鹅瘟免疫血清O.3ml/只,次日运到种鹅场饲养,第5天后开始发  相似文献   

3.
小鹅瘟实验室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鹅瘟是主要侵害鹅雏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在我国的江苏、广东、广西、浙江、安徽、上海、吉林、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市的养鹅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致使大批鹅雏发病死亡。严重影响养鹅业的发展。我们从1972年开始系统地研究了小鹅瘟,现将其病原学的实验室诊断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病料的采取及处理 从疫区采取患小鹅瘟而死亡的鹅雏的肝、脾和脑,立即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作1:5稀释,每毫升悬浮液加青霉素1000单位、链霉素2000微克,于冰箱(4~8℃)中放置12小时(隔  相似文献   

4.
发病情况  2 0 0 1年春 ,南京郊区种草养鹅的农村雏鹅群发生以排白色稀粪为主要症状且死亡率高的传染病。 1月 6日 ,某自然村的 5户农民从外地购入雏鹅 110 0只 ,分养于 5个不同地点 ,1月 2 0日 ,其中 1新养鹅户的 4只雏鹅突然死亡 ,当时仅怀疑可能是受凉而未引起重视。次日 ,陆续有雏鹅排白色稀粪和死亡 ,其余 4户的鹅群也相继发病、死亡 ,先后共死亡 5 12只 ,死亡率 45 .4%~ 72 .2 %。用土霉素和小鹅瘟血清等治疗均不见效后 ,改用鹅副粘病毒血清肌肉注射而使疫情得到控制。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沉郁 ,闭目缩头 ,羽毛粗乱 ,食欲减退或不食 …  相似文献   

5.
小鹅瘟血清(或血浆)防治方法 ①对有发病史的养鹅场户,小鹅孵出2~4天后,即应用小鹅血清(或血浆)每只皮下注射0.5ml。②对已经开始发病的雏鹅,应立即使用该血请(或血浆)进行紧急防治,每只背部皮下注射1~1.5ml,严重病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用成年健康猪脾制造转移因子应用于兽医临床的治疗已有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对家禽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我们于1986年4月用猪脾转移因子对自然发生的小鹅瘟病雏鹅及人工感染小鹅瘟病雏鹅进行了对比治疗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①猪脾转移因子:为作者从健康成年猪脾脏中用超滤法提取的转移因子,批号兽TF—850604;②小鹅瘟强毒:由江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微生物教研组提供;③小鹅瘟高免血清:自制,批号850606;④小鹅瘟病雏鹅:来源于本县金南乡某养鹅户饲养的发生小鹅瘟的鹅群,品种属太湖鹅种的本地小白鹅,体重0.1~0.2kg,12日龄,共86只,其中初发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吴县市某鹅场的荣昌种鹅经小鹅瘟疫苗免疫后所产蛋出孵的雏鹅在10~20日龄时大批发病死亡,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小鹅瘟。1发病情况1997年3月该场更新种鹅6200只,其中荣昌鹅5000只,太湖鹅1200只。10月10~20日,由...  相似文献   

8.
1999年 7月间 ,江苏省镇江某养鸭场肉鸭发生了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鸭疫巴氏杆菌病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1 流行病学调查该鸭场在 1997年秋对原鸡场改造消毒后开始饲养肉鸭。 6月下旬曾将近百只菜鹅寄养在该场催肥 ,同期购进苗鸭 70 0 0只 ,7月上旬开始陆续发病 ,中旬达到高峰。每日死亡近百只 ,至 7月 15日共有 5 783只发病 ,死亡 3 2 17只 ,发病率为 82 .6%,死亡率为 5 5 .7%。发病死亡的主要是 10 2 0日龄的雏鸭 ,1周龄以内和 3 0日龄以上的鸭没有发病。2 临床表现发病初…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某县鸡场,1986年3月,购回10日龄罗斯父母代雏鸡2000多只,于4月初大批发病死亡(6周龄),虽经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至5月初仅存200余只。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雏临床症状,法氏囊显示的特征性病理组织学变化,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琼扩试验阳性,确诊该鸡场爆发的病为IBD。在此期间,作者对部分病例进行了病理形态学观察。 (一)病理剖检 剖检死亡鸡只,见皮下肌肉萎缩、变淡,特别是胸部、腿部肌肉。肝、脾散在有出血点,肝表面散在有灰白色坏死点。肾稍肿大,色淡。法氏囊明显肿胀,色灰黄囊壁水肿,增厚,有的囊内见淡黄色粘液状内容物;有的法氏囊则萎缩变小呈淡黄色,  相似文献   

10.
1986年2月,兰州市某养鸡场雏鸡群发生临床上以腹泻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并引起大量死亡,损失严重。其症状和雏鸡白痢相似,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和病原分离鉴定,确诊为由溶血性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大肠杆菌病。 (一)流行情况 该场有雏鸡2200只,本病主要发生在7日龄以内的雏鸡,1~3日龄的部分雏鸡呈“软雏”状,且逐日死亡上升。3日龄时死亡521只,第7日龄时死亡数总计达1152只,死亡率为52.9%,成年鸡未见死亡。该鸡场的育维舍卫生较差,通风不良,垫草未能及时勤换,室内温度偏低,促进了该病的发生与死亡。  相似文献   

11.
1989年邻水县从外地引进大量种鹅蛋和雏鹅,由于疫病防制措施未能跟上,导致雏鹅大批发病,死亡33580只,其中黎家、合流等4个乡暴发流行,有14个村共养鹅27902只,病死雏鹅23410只,死亡率达83.9%。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病...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用自己分离的广东石楼强毒株,经鸭胚培育成一株对雏鹅无致病性,毒力稳定,免疫性良好的小鹅瘟鸭胚化弱毒株。2日龄雏鹅,疫苗使用剂量为100倍释稀,0.5ml/只(50个免疫剂量)肌肉注射,3日龄的雏鹅,疫苗10倍稀释,0.5ml/只(500个免疫剂量)肌肉注射,则分别于注射后6天和3天,均可抵抗50个LD_(50)的小鹅瘟强毒攻击。免疫期暂测到50天。制成的湿苗(鸭胚胚液)可在-15℃冻结保存6个月,4℃保存1个月,室温(28℃)保存3.5天。疫苗连续通过雏鹅5代,毒力未见返强。疫苗在我省12个市县的疫区共注射197860只雏鹅,注射后均无不良反应。亦未发生小鹅瘟。先后三批从不同地区田间注射了疫苗的雏鹅,注射后9~12天抽样回实验室进行强毒攻击,均获得保护。  相似文献   

13.
鹅副粘病毒病较为少见 ,其病原为副粘病毒。 2 0 0 0年 3月 ,响水县某养鹅场从外地购进幼鹅 80 0 0只 ,12日龄时曾注射小鹅瘟血清 ,4月中旬幼鹅陆续发病死亡 ,至 5月上旬死亡 30 0余只 ;该鹅场曾用 5 0 g/kg氟哌酸拌料及用青霉素和链霉素治疗 ,结果仍不能控制疫情发生。症状 病鹅主要临床表现为口流粘液 ,精神萎顿 ,多卧地不起 ,排出白色、浅绿色稀粪 ,食欲减少或不食 ;病程后期有的病鹅出现扭头、仰头等神经症状 ,体重明显减轻。  剖检变化 剖检 10多只病死鹅 ,主要病变为尸体消瘦 ,皮肤淤血 ;肝肿胀 ,有针尖大小、散在性的白色坏死…  相似文献   

14.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956年苏北农学院方定一教授首先发现本病,至1961年分离出病原,并证实为病毒。接着使用母鹅免疫血清治疗患鹅,同时采用强毒注射母鹅使其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鹅获得天然被动免疫力,均取得良好效果。 根据文献报道,苏联及欧洲一些兽医工作者,从1966年开始对雏鹅一种病毒性肠炎做了  相似文献   

15.
皖西白鹅为安徽省六安地 区特产,是列入《全国家禽品 种志》的优良鹅种之一,主要 分布在六安、霍邱、寿县等地,年饲养量1200万只。1991年5~11月,我们在六安县进行鹅寄生虫调查时,首次在县种鹅场皖西白鹅的鼻腔鼻窦内发现一种螨,经鉴定为鼻刺鼻螨(Rhinonyssus rhinolethrum)。现将该螨的形态和流行病学情况报告如下。 (一)种鹅场基本情况 六安县种鹅场始建于1986年11月,系皖西白鹅提纯复壮、选种育种及新技术试验示范应用推广基地。该场地处六安县城北乡境内,六安至寿县公路旁,沛东、木南干渠相贯  相似文献   

16.
1993年以来,四川省一些地区的3~30日龄雏鹅发生一种传染病,死亡高峰期10~18日龄,发病率30%~100%,死亡率25%~75%,有时可高达100%,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小鹅瘟有很多相似之处。利用原代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及蚀斑克隆技术从不同地区分离到10株病毒,分离病毒呈球形或椭圆形,无囊膜,直径70~90nm,不凝集鸡、鸭、鹅、鸽、黄牛、水牛及猪的红细胞,对氯仿不敏感,56℃作用3~5h不影响病毒的致病性,病毒核酸类型为DNA。10株病毒的抗原性一致,但与鸭瘟病毒(DPV)和小鹅瘟病毒(GPV)没有中和抗原相关性。分离的病毒通过人工感染鹅可以复制出病例。根据分离病毒的部分特性,初步将其归为腺病毒,暂定病名为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NGVE)。利用生物学技术获得1株对雏鹅不致病而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弱毒株(CN40),对种鹅开产前进行免疫,可使下一代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5~6个月)。利用分离毒制备的超免疫血清对雏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鹅卵内小鹅瘟琼扩抗体(GP—AGP)的检测,迄今尚未见有报道。为此我们对鹅卵内GP的AGP抗体检测技术作了探索,并进一步应用于免疫母鹅及流行地区鹅卵黄内AGP抗体的检测。现报道于后。 (一)材料及方法 1.毒种:①小鹅瘟鸭胚适应毒W株,系我们在一次小鹅瘟爆发病例中分离获得,强迫适应鸭胚,其7代毒对鸭胚ELD_(50)为4.5/0.3ml;②GD株小鹅瘟弱毒株,由佛山兽医专科学校陈伯伦提供。  相似文献   

18.
国营黄泛区农场猪场自1983~1989年每年春产仔猪出生后有30%~40%于2~3日龄全窝死亡,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做了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剖检、微生物学等试验,确认该病为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梭菌)所引起的坏死性肠炎(红痢病),并在春秋两季对产前1个月和半个月的母猪肌肉注射产气荚膜杆菌多价菌苗,收到了满意效果。 (一)流行情况 从1983~1989年春产仔共1232窝,发病217窝,死亡217窝,发病率为18.5%,死亡率为100%。根据试验患本病的仔猪是在胎儿期受到感染的,而且同一头母猪春产仔猪全部死  相似文献   

19.
1991年9月27日,养鹅专业户袁某为预防禽病发生,对饲养的170只16日龄体重120~150g的雏鹅投服复方新诺明,每只半片(每片含TMPO.08g,SMZO.4g)。投药后全部发生中毒。2小时后开始死亡,18小时内共死亡65只。发病率100%,死亡率38.2%。其余雏鹅2~3日后食欲逐渐恢复。 临床症状 病鹅甩头,口腔甩出白色粘液状液  相似文献   

20.
1982年4至5月间,是广州地区鹅苗的淡季。为了生产平衡,广州郊区农贸公司从湖北省黄梅县龙感农场先后五批共运回23000只灰鹅鹅苗,每只成本2.10元。但每批鹅苗均爆发小鹅瘟的流行,平均死亡率92%,损失惨重。为了查明原因,笔者对饲养这批鹅苗的五个公社的本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