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0 毫秒
1.
监狱改造罪犯的目标是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罪犯是初次社会化失败的人。监狱对罪犯的矫正和重塑是对罪犯进行再社会化的过程。公民教育是对罪犯实施再社会化的可供选择的路径。对罪犯公民教育在方案设计上,可围绕遵纪守法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家社会教育、科学理性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抵御诱惑防范重犯教育、重建生活技能教育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实际的操作方式和践行过程,妇女解放途径必然需要适应于一定的环境、服务于一定的目标,而在二元对立思维引导下的构建,只会使其自身走入困境。因而,追溯妇女解放问题之产生根源,实施定位于人的视角的教育,促进女性介入社会主流领域以及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才是其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警察社会化是指新警员或警察学员学习警察文化,养成警察职业群体的社会个性,内化警察职业群体的思想、行为、价值规范,获得并胜任警察社会角色的过程。其内容包括警察基本生存方式和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个性和生活目标社会化以及角色社会化等。  相似文献   

4.
警察社会化是指新警员学习警察文化,养成警察的社会个性,内化警察的思想、行为规范,获得并胜任警察社会角色的过程。其内容包括基本生存方式和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个性和生活目标社会化以及角色社会化等。警察社会化无论是对警察个体还是对警察群体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在理论上将各内容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稳定合理的结构,是确保内容整体实施的前提条件。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内容实施的不完整性和片面性,破坏了内容要素结构的合理性与稳定性,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内容整体实施的制度保障不足。因此,根据内容要素的结构,夯实制度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实施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公民教育以培养健全自律的、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为目标,因此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异性。但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如今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又与公民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公民教育在我国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良好的平台。这就为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培养身心健康、重新适应社会的守法公民是监狱罪犯教育追求的目标:当前我国传统的行刑制度和行刑理念,使罪犯教育缺乏针对性、适应性、科学性。确立现代、科学的罪犯教育理念,构建科学化、社会化、个别化的罪犯教育体系是提高罪犯教育效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洛克非常重视公民教育,认为它对国家的幸福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洛克的公民教育思想具有自由主义的色彩。他认为,自由是公民教育的前提,也是公民教育的目的。基于这一目的,他提出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人,即新型绅士。洛克认为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公民道德教育、公民知识教育和公民健康教育。关于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洛克主张家庭教育而贬抑公共教育。关于公民教育的方法,洛克也有很多新颖的见解。洛克的公民教育思想对欧美国家的公民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警察社会化是指新警员或警察学员学习警察文化,养成警察职业群体的社会个性,内化警察职业群体的思想、行为、价值规范,获得并担当警察社会角色的过程。其内容包括警察基本生存方式和技能社会化、警察政治社会化、警察行为社会化、警察个性和生活目标社会化等等。就警察社会化的途径而言,警察院校的教育、培训是重点,警察个体的内化是关键,警察群体亚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警察传媒的影响要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已经把志愿服务提高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当代“公民社会论”者把志愿性社团看作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研究志愿服务需要与研究公民社会相联系。国内外对公民社会的研究主要有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现代西方学者对公民社会内涵和分类的研究,以及我国专家学者对公民社会的研究等。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公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必然催生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组织形态是志愿团体,志愿团体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是公民社会成熟的标志;公民社会在发展市场经济、促进民主政治、遏制国家权力过分膨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公民治理理论旨在将公民引入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过程,以达到扩大民主参与和提高行政效率的目标。可以考虑从营造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健全公民参与机制入手,塑造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场景与当代中国公民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人的发展外源性力量来自于现代性场景的特殊效应,即共时性挤压。在共时性挤压背景下,当前中国公民成长主要集中在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教育的提供两个方面。对公民意识的觉醒来说,一则公民主体意识增强而又有所不足,一则公民诉求意识凸显而又不乏缺憾,这意味着公民意识的养成还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助,这就是公民教育问题。在当前,国家既要树立公民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又要立足公民资格、公民认同以及公民能力三个基本主题,展开公民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是许多发达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已将思政课列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与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提高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与挑战,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关注教学过程、革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营造教学环境和变革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国内首次提出"蛇窝之诉"."蛇窝之诉"是美国的违宪审查之诉.当政府违背"正当法律程序"条款,将公民推入危险境地,该公民因此受到其他公民或者自然因素的侵害,政府应负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5.
在很多欧美国家,伴随着个人主义在20世纪带来的许许多多社会问题,越来越重视公民教育。志愿服务是实现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志愿服务的本质是一种公民精神,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志愿服务可以提高公民意识,帮助公民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它还可以激发公民的爱国热情,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的能力,为公民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16.
教育平等权是每个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应当保障它的顺利实施,让每个公民不但在法律上享有这一权利,而且要真正的得到实现。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问题,并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大力呼吁教育平等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起步阶段的教育平等。我国法律对于教育平等权的规定较晚,至今发展不过五十多年的历史,而对起步阶段的教育平等权的规定及其如何实现还有待进一步的思索。本文通过对我国法律在教育平等权方面的规定以及现存的问题予以探讨,希望从中找到出路,使我们的教育从起步阶段就能达到真正的平等。  相似文献   

17.
市民素质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统一。市民素质的提升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体现。市民素质的提升将更有利于贵阳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提升市民素质的有效机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提升市民素质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以实现贵阳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公民警校建设在西方国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社会环境、警民关系、公安工作等角度来分析,创建上海公民警校是由特定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上海结合自身公安工作和警民关系建设的现实需要,依托现有公安教育训练体系和资源,在全国公安系统中首次成立了上海公民警校。通过一年多来的规模办学和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公民警校在推进和谐警民关...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Drawing the citizen back into public fora has become the issue of the day in democratic countries around the globe. On the political stage, there is growing alarm over a perceived “democratic deficit,” which has inspired a variety of innovative means of engaging citizens in public policy decisions. This plethora of engagement mechanisms invites the question of how citizens evaluate these engagement opportunities, a question that reveals a decided lacuna of studies regarding citizen assessments of these various mechanisms. This study is a report from the citizen participants on the merits of a Nova Scotia model of citizen engagement in policy development. It examines a citizen task force organized by Voluntary Planning, which conducted a citizen consultation process to creat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heritage preservation in Nova Scotia, using its distinctive technique of citizen engagement.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evaluation of the Nova Scotia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izen participants conducted to date. It concludes that the process used is highly regarded and enhances the legitimacy of such mechanisms as the “voice of the people” for citizens themselves and government decision-mak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