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焦于司法领域中的认知偏差问题,基于目前的认知偏差理论,文章深入分析了其成因和影响;基于目前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实证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法官个人认知和司法制度两个维度为视角,文章提出改善法官认知能力和优化信息供给的主要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监督司法的对象及其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前 《人大研究》2003,(10):30-32
根据我国宪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 ,我国的侦查、起诉、审判、执行机关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的负责制 :(1)单一负责制———各级人民法院仅向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负有法律监督责任 ,上级人民法院与下级人民法院行使不同审级 (一审、二审 ,死刑复核 ,审判监督 )审判权 ;在实际工作中 ,上级人民法院为下级人民法院担负着组织业务学习和对法官、书记员、政工干部的培训等工作 (这主要取决于资源共享及其配置尚未社会化 )。 (2 )双重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外贸易法》、《反倾销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的规定等法律文件在相当程度上已就反倾销司法审查做出回答,但仍属于"前瞻性"而非总结性的规定,内容上难免粗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应当扩大反倾销司法审查的行政事项范围,将承担反倾销司法审查职能的法院专门化.  相似文献   

4.
劳动教养作为我国涉及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三大处罚 (治安处罚、刑罚、劳动教养 )体系之一 ,法律法规对其适用的对象和地域范围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它不同于其他处罚的重要区别是有其对象和地域范围的限制 ,即行为人尽管实施了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 ,但如不符合一定的对象和地域条件 ,就不能适用劳动教养。本文仅就目前劳教法规的有关规定 ,对当前办理劳教案件适用的对象和地域范围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并对这一制度在此方面的缺陷与完善提出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立法思考  相似文献   

5.
一、铁道公安学的研究对象是铁路公共安全明确和阐明研究对象是构建新学科的根本问题。只有准确地规定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能够覆盖所要研究的全部内容,才能真正揭示出研究对象所规定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为确定铁道公安学基本概念提供前提。从科学理论体系的总体特征来看,作为铁道公安学研究对象的这种现象,至少应当具有独特性、客观性、普遍性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独特性。即铁道公安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独特性。也就是说,作为铁道公安学的这个研究对象是其他门类科学都不研究的,即使与其他科学研究的属于同一对象,那也应当是各有不同的侧…  相似文献   

6.
司法证明的认知目标不仅决定了诉讼制度与证据制度的具体设计,而且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法律或司法的期待与信任。关于司法证明认知目标论,我国诉讼法学界基本分为三种观点,即作为传统解释的客观真相论、作为主流见解的法律真相论,以及以意见裁判主义为代表的后真相认知观。在司法证明认知目标中,“真相”仅仅占据有限地位,并且协商过程中的意见共识往往十分难得,并非总能如愿实现。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司法证明所立足的正当理由,即证成。推进司法证明认知目标从真相、共识转变为证成,既是对司法证明主体理智能力的尊重,也是顺应认知规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日益增多,其对象范围在理论和司法上出现了很多认识上的分歧,尤其是对于吸收对象公众"不特定性"的内涵、单位职工和亲友的范围、"存款"的刑法学解释等存在诸多争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动因、立法过程是对象范围现实争议的基础,因此,从立法中"不特定性"的表现、免责条款的解读、"亲友"范围的明确化、"存款"的性质等多方面入手,可以深化理论,从而指导实践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象范围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司法损害赔偿,即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赔偿范围应包括直接损害赔偿、间接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把司法活动的间接损害和精神损害纳入司法损害赔偿的范围,是我国出于对人权保障的需要,是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赔偿制度的需要,符合《国家赔偿法》的立法精神。  相似文献   

9.
恢复性司法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茜 《前沿》2008,12(2):112-114
恢复性司法是近年来国际司法界推行的一种新的诉讼终结程序。主要指刑事案件发生后,在被害人和犯罪人之间建立起对话关系,由双方进行沟通、交流,以犯罪人主动承担责任并赔偿被害人的损失为前提,使被害人接受被告人的道歉并原谅其过错,以非诉讼的方式恢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这种新的案件处理方式,注重从根本上修复被犯罪损坏的人际关系,符合刑事谦抑性及司法民主、简约等现代司法理念,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对修复性司法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汪超  蔡杰 《长江论坛》2007,(4):58-61,81
司法认知是诉讼证明的一种重要方式。笔者提出并论证了法律不能作为司法认知的对象,进而主张司法认知的对象应限于:自然规律及定理、众所周知的事实、生效判决、公证文书所确认的事实。关于司法认知是否可以反驳,笔者认为要分析不同的认知对象自身的特性,并考虑到维护刑事诉讼的公证、效率,分别加以规定。除对于自然规律及定理采取的司法认知不得进行反驳外,对其他事项的司法认知应赋予反驳的权利。最后,基于对司法认知事项所作的"应予认知"和"可予认知"的二元区分,笔者分别设计了两种程序对之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11.
恢复性司法旨在对被破坏的社会关系进行修复,其具体实现意味着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降低。一起刑事案件,只有在执行终结后才谈得上结束,将恢复性司法嵌入减刑假释具有合法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和梅 《人民论坛》2014,(3):131-133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将“财物”作为贿赂犯罪唯一的行为对象.当前,贿赂犯罪行为发生了很多变化,由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以非财产性利益为内容的贿赂行为成为法律上的漏洞.文章主张重新界定贿赂犯罪的行为对象,以“利益说”为基础修改现行刑法,将贿赂犯罪的对象扩展至任何可以满足权力拥有者需要的利益,为有效遏制贿赂犯罪、惩治腐败行为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养制度废止以后,原先适用于劳动教养的违法人员应当施以何种处遇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该制度自从产生以来,其适用范围就一直在不断扩大.根据劳动教养制度的性质和设立目的分析,其对象范围应当排除吸毒和卖淫人员.据此,只有情节轻微的违法犯罪人员属于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该项制度废止以后,需要尽快建立相应的社区矫正制度作为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14.
司法审查的直接理论根据源自主张宪法高于一切法律和政府法令的宪政主义 ,司法审查学说不仅要求法院以宪法为准审查一切法律 ,而且亦将政府行政部门纳入审查的范围 ,法院有权以政府行为不符合宪法而宣布其无效。司法审查制度在法治现代化的国家已经成为制约各级行政和立法部门行为合宪性的重要制度。战后世界的一大变化是这种司法审查制度向四方扩散推广 ,不仅战败的日本、意大利和德国(西部 ) ,而且一系列新兴国家和地区均改采此一制度。中国在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之时 ,孙中山先生便提出由司法院和监察院行使司法审查和监督权 ,并在立宪过程…  相似文献   

15.
立法和司法关系密切、极为重要。将立法和司法进行系统的比较,我们发现,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6.
在人本利益均衡的社会里,克服刑罚过度,保持理性的刑事司法运行,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要通过对人格尊严制度、技术性规范制度、沉默权制度、程序公正制度、保障人权制度、证据制度和无罪推定制度等刑事司法理念的重构,达到以人为本的理性刑事司法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职务犯罪司法预防的主要问题在于:罪刑平等原则没有得到全面贯彻;“以罚代刑”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没有严格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注重功利目的实现而忽视执法的严肃性;审判的及时性、公开性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司法业务指导工作仍需加强。为有效地惩治职务犯罪,应坚决贯彻罪刑平等原则;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正确执行惩处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加强司法解释、司法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我国林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立法原意,对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犯罪对象之一的林地的司法认定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认定林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监督司法与司法监督不是同一概念 ,但是 ,有时被搞混了。因此 ,讨论两者之区分不无现实意义。首先 ,监督司法 ,监督的主体是不特定的 ,其范围很广泛。司法监督 ,监督的主体则是特定的 ,这就是说其主体被限定为司法。这里的司法 ,可以指司法机关 ,也可以指司法行为。司法机关的外延 ,习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这是因为宪法赋予了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相应的司法职能。作为一个流程 ,对司法 ,曾经有过一个形象化的比喻 ,说的是经过必要的不同工序、不同车间而生产出一种产品。六届全国人大常…  相似文献   

20.
“能动司法”从理论逻辑上说有成立和存在的合理性,但在不同的政治法律传统下,能动司法不仅有不同的形态,而且实际效果可能南辕北辙.能动司法既可以成为法治秩序的一部分,也可能成为人治在司法领域的代名词.对于缺少法治传统的中国法律实践,必须格外强调把能动司法限定在法治的框架内,特别警惕借能动司法之名行司法人治之实.在形式主义、规范主义的法治观尚未扎根的情况下,法社会学作为“能动司法”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可能向人治社会的政法理论传统回归,能动司法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追求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