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有众多的民族和漫长的边界。在北方,长期以来我们的祖先治国安邦使用的主要措施是两种:一是靠修筑万里长城将农耕经济区域与游牧经济区域隔离的办法,分而治之;二是在东北和西北,靠长期大规模驻扎军队‘“屯垦戍边”来发展经济、巩固边疆。后一种办法也为共产党人建设新中国所沿用(在新疆和黑龙江等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北疆地区的经济带有浓厚的“屯垦经济”特点。南方则不同。虽然中央政府也曾数次征调军队屯垦戍边,由于南方多山,有南岭和云贵高原,交通不便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无路无以运粮,无粮则大军难以…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自治区党委在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中,结合广西的区情,提出了“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重大决策,构筑了广西跨世纪发展的新思路和大框架,切中了我区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突出了广西经济发展的个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一定要牢牢抓住、充分运用,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细化。香港回归后,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我们需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出符合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跨世纪的发展思路,确立未来发展的座标,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此,从这期起,本刊特辟《兴桂隆中对》栏…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从不同侧面研究了社会主义特征,但是没有条件全面探讨。列宁说:“我们还不能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将来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的形式——这些我们不知道,也不能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具备了全面探讨社会主义特征的条件。我们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国际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飞跃。十二大报告明确地把社会主义的特征概括为七条,即:消灭剥削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十二届三中全会的  相似文献   

4.
赵曜 《瞭望》1986,(10)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从不同侧面研究了社会主义特征,但是没有条件全面探讨。列宁说:“我们还不能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将来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的形式——这  相似文献   

5.
嫁接外资兴顺德 珠江三角洲各县市的发展却各具特色。现在被称为三角洲上的四只小老虎:东莞、顺德、南海和中山的区别,用流行的话来说:东莞是洋枪队,顺德是地方部队,南海  相似文献   

6.
今年三月初,费孝通教授重访南粤,对珠江模式进行追踪调查。回首广东经济飞速发展的历程,乡镇企业功不可没。费老的这篇《再认识》不仅对初期“三来一补”经营方式的历史、地理和现实的原因和作用做了令人信服的分析,而且认为广东乡镇企业后续发展,应在“借船出海”的基础上,把外资、现代技术以及先进的经营方式嫁接过来,做到“造船出海”。事实上,珠江三角洲上已有不少县市在这方面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本文也做了一些总结和分析。由于篇幅有限《再认识》将分两次刊完。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对这几年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一个基本估计,主要说了两句话,即“做了不少工作”。“至今效果还不够理想。”并指出效果还不够理想的原因,“主要是全党没有认真重视。”这个估计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它又一次向全国人民敲响了应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警钟。这个估计深刻地告诉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克服任何轻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应该重新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本来,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已经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  相似文献   

8.
连淑娇 《学理论》2012,(22):42-43
笔者从乡村建设派的政治主张及其外界对其的批判着手,论述了乡村运动的不足之处、乡村运动终结的历史原因、乡村建设运动的进步意义.指出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已经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但这场运动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后来者的实践仍有着积极的启示和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好好运用到如今正在展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相似文献   

9.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现代化战略的客观要求。但从现实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来看,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分析研究存在的现实问题、创新农村基层民主发展途径是现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的再认识韦定广,史守中一根据唯物史观,一定社会制度的存在与发展总要以与之大体相适应的经济和文化水平为前提,但现实社会主义并非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初所预想的那样,可以充分享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恰恰相...  相似文献   

11.
《瞭望》1999,(6)
国家重点工程、沟通我国西南边疆和华南沿海重要通道的南昆铁路,经过一年的临管运营和国家验收后,近日已开通直快旅客列车。这是我国在被称为“筑路禁区”的西南艰险山区,继成昆铁路之后建成的一条更为艰巨复杂的电气化铁路干线。这一条铁路代表了我国九十年代山区铁路...  相似文献   

12.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深刻的再认识过程,其基本内容大体上包括如下一些问题。关于过渡时期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过渡时期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但是,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经常作为同一概念使用的。因此,过渡时期是指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过渡,还是指向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过渡,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列宁对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作了完整准确的解释。他在《国家与革命》这部名著中,把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  相似文献   

13.
(三) 怎样扭转这人文生态的恶性循环呢? 第一,思想上要解决点问题。企业的领导人一定要认识不从“大而全”和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开放就不能生存、不能发展。要开放就要有人接应。包头市能否接受和吸收大企业的扩散?这里还有一个群众的思想问题。目前,人们的观念还停留在前商品经济的阶段,需要改变。 我在包头坐车到旧城所在地东河区跑了一趟,看到有不少成衣铺,挂出的牌子上都标明是浙江人开  相似文献   

14.
对乡镇企业的再认识中共资兴市委书记盛茂林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壮大,是中国农民的创举,是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具有重大意义的划时代的变化。实践已经和将进一步证明,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民共同富裕、壮大集体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改变农村面...  相似文献   

15.
一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和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它的重要性和意义不亚于党的遵义会议。三中全会不仅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了实现“四化”的奋斗目标,而且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奠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过去在经济体制上存在一些弊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形成了若干不适合实际情况的固定观念”;今天,我们要深刻认识改革的紧迫性,明确改革的性质、任务、方针、方法和步骤,坚信改革的光辉前途,必须“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一、对社会主义理解上形成的若干不适合实际情况的固定观念我们过去所以对社会主义理解形成若干不适合实际情况的固定观念,大体上有三种原因:首先,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全面,不正确。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1.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降低利率的再认识陈玉梅众所周知,我国央行决定从1997年10月23日起,再次降低存贷款利率。这一举措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诸多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已为各界人士所共识。但对这种影响的深度、广度、时间性、差异性等问题,笔者认为还应做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杨元华 《党政论坛》2008,(23):38-39
去年8月,当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场危机会引发如此深重的全面危机,也没有想到会对经济产生如此深远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对这场危机进行重新思考和再认识。这次次贷引起危机不仅是信用的破裂,更是美国金融机构赤裸裸的欺诈,是市场过度发展后隐藏问题的外露。从全球经济来看,这场危机是金融全球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去年8月,当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场危机会引发如此深重的全面危机,也没有想到会对经济产生如此深远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对这场危机进行重新思考和再认识.这次次货引起危机不仅是信用的破裂,更是美国金融机构赤裸裸的欺诈.  相似文献   

20.
改革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几年来,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也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最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决定,城市改革也要逐步全面地展开了。六年前,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曾经尖锐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