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维政 《世纪桥》2009,(16):39-41
我珍藏着一张发了黄的二寸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人宽宽的额头,四方脸庞,眼镜后面一双有神的眼睛正慈祥地瞅着你。 这照片上的人,就是我父亲的亲密战友——冯仲云伯父,照片是1966年9月他当面送给我的。  相似文献   

2.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8年10月。是人民军队威武之师、仁义之师的又一历史见证。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心情既惊喜又感慨,因为它是我寻觅多年的一张珍贵照片。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照片中的八路军医生就是我的父亲——林金亮。  相似文献   

3.
正父亲车耀先逝去70多年了,我常常想起他。往事点点滴滴,就像发生在昨天。在20世纪20年代,父亲从国外游学归来带回一台照相机,他用相机拍摄了不少照片,也记录了我们家庭的悲欢冷暖。我一直保存着这些照片,如今虽已破损泛黄,但看到它们,我眼前就会浮现父亲的影子。他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也是一位慈祥的父亲,英武儒雅,音容宛在。  相似文献   

4.
少奇同志和我们座谈李品秀老人家的像框中至今珍藏着一幅黑白照片。照片的左侧是刘少奇,脸上挂着微笑,坐在没有靠背的四脚凳上,手中握着一把张开的纸扇。照片右侧是位年轻妇女抱着一个孩子,身后就是挽着发髻喜盈盈端坐着的李品秀。每当老人看到照片,便回忆起那段往事...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张由原延安军工局技术员梁松方拍摄的珍贵历史照片.照片反映的是1939年延安各界庆祝五一节时的情形,画面中是欢庆大会的主席台,主席台上站着几个八路军军人,讲台的右边是我的父亲、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的滕代远,抗大教育长罗瑞卿站在讲台前整顿清点队伍,讲台左边戴眼镜者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高自立,主席台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会场警卫战士,扛着步枪威武肃立.我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这张照片,这是由拍摄者梁松方之子梁晓江送给我留作纪念的.看着照片里父亲英姿勃发的军人形象,我不禁陷入对他的深深思念之中,同时也对照片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当时如何欢度节日产生了兴趣.据此,我查找了有关历史资料和父亲的回忆,试重现1939年延安五一节的情景.  相似文献   

6.
遗物中的发现1992年5月,经过母亲的劝说,退休在家感到失落的父亲来到我的家。一天之后,父亲就要回去。我左劝右劝,他坚持要走。刚好收发员送来我订的《党建》杂志4—5期合刊,就顺手递给父亲说:“你老看看,上面还有邓小平的照片呢!”父亲接过后就翻阅起来。...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2,(13):71-71
近日,一张父亲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的照片在网上广为传播,照片中的主人公为安徽省芜湖市副市长詹云超。该照片被广泛转载后获得了网友的广泛称赞。詹云超本人表示,自己几乎每天都骑车送女儿上学,“这是父亲应该做的事”。  相似文献   

8.
父亲     
正我享受了人间最充分的母爱,然而得到的父爱却是零。落生14天父亲就没了,而且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所以父亲在我心目中只有门口那块烈属牌子,只是墙上那张烈士证书。我生下来好孤独呵!瞪着大眼睛找呵找呵,屋里空荡荡只有母亲一人,地里空荡荡只有母亲一人。父亲呢?别的孩子有父亲我也应该有呀,缺什么都可以忍受唯独少父亲实在难以忍受呀。  相似文献   

9.
翻开家中的老影集,居然找到几张解放初期在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居住时留下的旧照片,照片记载着一段平凡而又刻骨铭心的日子。解放初期的广州社会动荡、形势复杂。1949年10月21日叶剑英同志率领华南分局机关抵达广州,着手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工作。我的父亲杨展云作  相似文献   

10.
正父亲在微信上发来一张照片,照片上是老家那口年龄已经30多岁的水井。那年内江地区大旱,当地一名富人出钱、大家出力,共同凿出了一口井,解决了人们的吃水问题。因为井是在农历的七月凿成的,七月兰花吐芳,又称兰月,所以这口井,被称为兰井。我还来不及问父亲发这张照片的意思,他已经发来一段话:"过年回老家,尝尝这井水泡茉莉花茶,自来  相似文献   

11.
在我的家里有一张攀枝花全景图,父亲生前总是把这张图摆放在书架之上,经常在图前驻足,久久凝视.父亲曾和我说过,攀枝花是他一生的骄傲.1991年3月,父亲去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了攀枝花的青山绿水间.今年是父亲去世30周年,我怀着追忆父亲的心情,把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写出来,是追忆缅怀父亲,也是为了我不能忘却的思念……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送上我心中的谢意我是沈阳师范大学的退休教师,是车向忱之子车树实。今年8月,在迎接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从贵刊第8期的封面上看到了我父亲的照片同杨靖宇等抗日英烈的照片刊登在一起,心情十分激动!我们全家、亲属以及熟知我父亲的同志,都非常高兴,也非常感激!仅以此信,  相似文献   

13.
唐大柏 《湘潮》2005,(6):52-52
这是一张画面发黄、模糊不清的历史照片,它记载的是一页永远不能抹杀,不能忘却的历史:1937年11月24日,日寇4架飞机空袭长沙,在小吴门、火车东站一带投弹6枚,居民死伤300余人。还是这张照片,将我带进了孩提时代的悲痛记忆:1939年6月11日中午,日本鬼子杀害了我父亲,接着又烧毁了我家的房屋,害得我家家破人亡,使我成为孤儿。1985年9月10日上午,我拿着这张记载着那段血淋淋历史的照片,到原长沙市东站路社区居委会采访历史见证人,社区居委会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帮助我找到了当年大难中的幸存者——长沙市东站路老裁缝胡楚清。时隔四十八载,惨状…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一张关于"志愿者拄拐抗疫"的照片见诸省内多家媒体,也有很多人把它分享到了微信朋友圈.而这张照片上的主人公正是我的父亲腾玉龙. 作为一家之主,父亲扛起了家庭的一切重担,多年的辛苦工作让他患上股骨头坏死,时常疼得无法入睡、无法行走.与病魔抗争了五年,父亲东拼西凑终于攒够了手术费用,在去年年底换上了人工髋关节,那个顶天立地的父亲又能站起来了.  相似文献   

15.
数年前,我听姐姐描述过她看到一则《新闻简报》的情景,其中就有父亲在崇山峻岭中的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为界碑培土的照片.我也听母亲讲过,父亲曾参加中尼边界勘察工作.家中的旧皮箱里,父亲在中尼勘界时的老照片泛着陈年的颜色.这一切,都牵引出我亲切的感觉和探究的憧憬.于是,我便按图索骥,父亲驻留在中尼边界上的足迹,终于渐次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16.
正一张我父亲唐铎早年在法国蒙达尼与人合影的照片,静静地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尽管它是从老照片复制来的,但很清晰,照片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五十多年来,尽管我飘洋过海,并在异国他乡辗转多地,但这张照片始终被我精心收藏着,成为我家最珍贵的纪念物之一。记录我党早期革命实践活动的照片被保存至今的并不太多,其中这张1920年7月摄于法国蒙达尼的照片尤为珍贵。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名字     
照片上这个一身戎装的军人,是我的父亲。他的真名一辈子无人知晓,直到死后,魂归故里,他的真名才出现在墓碑上。“ 张振亚” 是我父亲众多化名中的一个。他的真名叫刘长印。父亲终生从事情报工作,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对革命工作兢兢业业,在秘密战线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被中央军委和国防部授予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相似文献   

18.
哈达,在我们藏族人认为,代表我们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我们最尊敬的人。小时候每次过藏历新年,母亲总是从房屋正中藏柜上摆着的像框上拿下旧哈达,然后双手捧着新哈达,毕恭毕敬地摆放到像框上面。那时我还小,看着母亲虔诚的样子,感到很茫然。母亲每次换哈达前,总要先把我们姐弟几个叫到一块,跟在她的身后,不许我们说话,不许我们胡闹。稍微长大了一点,有一次母亲带我们换完哈达后,我鼓足了勇气,吭吭哧哧了半天才说出来:妈,为什么咱们家每年都要给那个像框换哈达呢?母亲一把把我搂在怀里,用手摸着我的头,深情地对我说:孩子,…  相似文献   

19.
怀念父亲     
正2018年3月8日,迟到的雪,似乎专程等着一位老人,泪水潸然,墓碑在眼中模糊。山风呼啸,松林呜咽,朔风中低泣的人们在送别一位慈祥的长者、一位出生在大上海却将一生奉献给东北这片热土的老人——我的父亲季流。望着照片上父亲微笑和蔼的面庞,我的心隐隐作痛。那夜很静,父亲辞世时我们几位儿女都在场,一切都毫无征兆。老人家一直在听我们儿女聊天,已经很晚了,他说我没事,你们早点儿回去吧,明天还要上班。我们坚持说多陪您呆一会儿,春天来了,等天暖和后我们陪您去新区转  相似文献   

20.
正毛莎娜是烈士子女,由其父毛奇生前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抚养长大。成人后,她接过了父亲的遗物,那是一架德国蔡斯(CAISE)牌照相机和一套珍贵的历史照片。近日,她讲述了其父生前的战斗经历和这套照片的来历。1938年,父亲毛奇从山东胶东参加八路军。后来,这支部队鏖战东北,挥师京津,饮马长江,挺进华南,先后解放了东北、华北、华南、华中大片国土,从祖国北方的白山黑水一直挺进到南疆的天涯海角,横扫了大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