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权保障是现代宪法的最高价值目标。建国五十年来宪法变迁史,不仅表现为法律条文上公民权利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宪法价值观的演变:从“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宪法观(工具价值)走向“人权保障”的宪法观(目标价值)。中国共产党宪法价值观的演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认为,法律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宪法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宪法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步运行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先后领导中国人民制定了一系列宪法及宪法性文件,以及在法治建设新时期根据实践的要求,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五次修宪,使宪法更加符合发展变化了的社会关系和时代发展的新需要。这一伟大历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宪法道路彻底摆脱了近代以来宪法发展的深层危机与误区,有力地解答了为何立宪、由谁立宪、怎样立宪的这一历史难题。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宪法发展也必然会不断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宪法观念上的演变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根据地时期的民主施政,到1949年的民主建国;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法律虚无主义,到十二大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从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到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共产党的宪法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党在宪法观念上的转变,预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4.
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党的价值观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如何根据新的历史起点的新要求,确立党的价值观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基本目标,保持党的价值观的先进性与广泛性,把加强对价值观冲突的引导和调控与防止西方的价值现渗透统一起来,改进党的价值观的传播和教育的机制体制和途径方法,构建党的价值观建设的历史继承机制、借鉴机制以及适应环境变迁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机制,这些都是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湘云 《唯实》2011,(6):12-15
在思想多元、价值观混乱、矛盾突发的当代中国,如何发挥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统领作用非常重要。党的价值观从发生源上来说,由于其中国文化的土壤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具有了先进性的先在特征。今天,当"阶级"意识被"社会"意识所代替时,党的价值观建设面临两大任务:一是提高党的价值观的社会化程度,增强其对社会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力量;二是强化党的价值观的自我调整和创新机制,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执政价值目标时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维护党的整体利益与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党的最高纲领与践行党的最低纲领、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重大关系。我们党的执政价值标准是一个具有多维量度的价值评判体系,其中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三个最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以党的执政价值目标为取向、执政价值标准为依归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7.
根据政党价值观及其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结合党的价值观建设环境的新变化,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价值观建设的目标应当是:大力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意义和重要性的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或尺度,也是推动并指引主体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内在要素.政党价值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心理发生机制.近代以来的中国国情,既是催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土壤,也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发生的现实基础,并决定了集体需要和集体意识的价值生成.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利益在动机层面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阶级性和实践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念体系,它通过价值理解、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内化等价值行为,不断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领导自身意识形态建设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两大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国家化的逻辑体现,是党的核心价值观影响、引导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过程。作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存在高度一致性,又有着一定的区别,两者统一于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10.
把价值观研究和中共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探讨中共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观问题,正在成为中共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和趋势。本文对两者结合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中,一直把价值观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探寻党的价值观建设经验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升党执政的科学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建设启示我们,价值观建设要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统一,要与价值观内在逻辑结构相一致,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相推进,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相联动,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综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党的价值观是对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自觉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阶级性、民族性、人民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真理观、道德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分析和研究我们党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对路线方针政策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点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报告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又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标志,是检验领导实践‘三个代表’好不好的试金石”。可见,“执政为民”不只是一般的政治要求和个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党章伴随党的成长而发展,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曲折过程.党章的日趋系统和完善,反映了我党对什么是革命、怎样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梳理这段历史有助于深刻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探索是一个艰难、曲折、永无止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加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主体定位、理念引导、制度建设是三个最重要的维度.明确主体定位,是加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首要前提;强化理念引导,是加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思想保证;注重制度建设,是加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几千年来维系中国社会和文化绵延发展至今的内在动力。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自身情况,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民本思想、重德精神、忧患意识、刚健自强和反省内求等精华部分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并纳入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自觉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积极探索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经了一个长期复杂的演变过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基于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选择了社会主义,在国家富强、人民民主、自由发展、社会公正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基本价值共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头和最初样景。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私营经济是具有剥削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原则相违背的。如何看待改革之后重新出现的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私营经济,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对私营经济的理论认识,由对私营经济采取看一看的方针,到将私营经济看作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再到视私营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作出了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地位平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9.
张深溪 《学习论坛》2001,(11):16-19
国际战略是指在对外关系中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谋划,制定国际战略的目的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谋求最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在其80年的历史实践中,依据革命导师关于国际战略的理论观点,适应各个时期历史条件的转变,在不同历史阶段制订出了不同的国际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不仅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最佳的国际环境,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正确构筑21世纪的中国国际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才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到1983年为“拨乱反正与恢复整顿”阶段;1984年到1991年为“逐步放开与分类管理”阶段;1992年到1999年为“市场取向与政策调整”阶段;2000年至今为“整合力量与全面推进”阶段。这一政策演变,反映出促进了我国人才工作的改革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