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里亚姆·格罗斯问(以下简称“米”):17年前当您首次到达西方时,您说您感到非常高兴。您曾经写的一件事是,这里的人们“体会不到一直生活在沉重枷锁之下,突然发现能象小鸟一样飞出去时的心情是什么”。您现在是否还有这样感觉?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以下简称“斯”):我认为每个苏联叛逃者当他外逃时都有此心情。您过份夸张了一切自由,您把自由世界理想化了——也就是您把美国一切理想化了。一开始是处于狂喜和极度快乐的状态,后来懂得了现实是什么,并在许多方面感到失望。如今,  相似文献   

2.
被访人:资中筠,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美国研究》主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访问人:赵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研究》执行主编问:我在1996年曾对您进行过采访,那篇访谈发表在当年《国际经济评论》创刊  相似文献   

3.
问 :尊敬的总理先生 ,我是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的一名学生 ,来自上海 ,三天后将赴汉诺威市攻读硕士学位。您刚刚提到了 2 0 10年的世博会。汉诺威市曾成功举办了 2 0 0 0年世博会 ,您曾经是汉诺威市所在的下萨克森州州长 ,您对上海举办了 2 0 10年世博会有何建议 ?答 :非常高兴您提到了汉诺威 ,它是世界大都会之一 ,也可以与上海相比 ,当然不是在人口方面 ,而是在世博会的举办方面。汉诺威从世博会的举办中获益良多。我清楚这点 ,因为那里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人至今还居住在那里。通过世博会 ,两件事得到了真正的促进。一项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包…  相似文献   

4.
美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了。我1964年中旬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94年初才调到美国研究所,所以我算不上美国所的老人。但我在正式到美国所工作前与美国所已经有了关于美国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5.
结缘美国所     
时间过得真快,几乎在转眼之间,美国所就到了而立之年!作为最早的一批研究生,我从美国所毕业也有1/4世纪了。当年入学、读书和后来从事研究时与前辈交往的点点滴滴,在此纪念的时刻,纷纷涌上心头。(一)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美国占领了冲绳群岛,1951年签订的《对日和约》第3条成为美国拥有该群岛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法律依据。1953年美国将冲绳群岛的一部分奄美群岛归还给日本,之后一直到50年代结束几乎没有对日本作出任何让步,僵硬地坚持维持现状的政策。当时冲绳问题更多集中在岛内美军与冲绳人的对立上。如果说50年代是军方要求和冲绳人对正义、民权和自治政府的诉求之间严重的对立冲突时期的话,60年代对冲绳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是美国不可避免的让步时期,也是冲绳行政权最终回归日本时代的开始。那么,为什么美国在60年代在对冲绳政策上开始所松动,这种政策松动如何表现出来,其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是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柏思 《美国研究》2001,15(1):124-131
我是个职业外交官.在过去大约25年里,我的工作就是介绍美国,向亚洲、欧洲和南美洲的民众,说明美国的社会、文化、历史与政治. 除了担任外交官,我也当过老师.1971到1973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过英文和美国文学.所以说我在教育方面也有一些经验.本文所要谈的是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及美国教育制度如何受到美国人的特性所影响,但是我要用迂回的方式来说.首先,我想问一个简单但是与教育不太有关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美国人?美国人与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甚至中国人有什么不同?而美国的文化与社会特性,又如何影响美国的政治制度?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主题教育,谈谈美国的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到美国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8.
王缉思 《美国研究》2012,(3):122-125
我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我离开美国所之后这几年在想什么,干什么。我到北大以后,教学任务比较多,也需要考虑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讲什么,这都涉及知识体系的建立问题。记得1983年我来美国所第一次见到李慎之先生,他谈到要建立中国的"美国学"知识体系及美国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等问题。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每五年会发表一份世界发展趋势报告,这给了我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9.
初创回忆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5月,今年美国所将迎来30周年所庆。在这个纪念的日子里,作为最早参加美国所工作的一个老同志,我在脑海中搜寻到了关于建所初期的一些点滴回忆,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帷幕。杜鲁门主义成为当时世界舆论的焦点。本文意在把时空往前移至1947年的历史现场,利用亲历、亲见、亲闻的时人评论,探讨当时中国各界人士是如何看待杜鲁门主义、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又如何看待美国的对华政策,使我们后人进一步走近历史,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所引起的反响,了解当时中国民众心里之所想,舆论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中东问题研究:理论、论战与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夏鸣 《美国研究》2004,18(3):84-98
美国中东研究的功用经历了从为政府服务到脱离政府轨道 ,再到批评政府中东政策的演变 ;研究范式也经历了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理论到后殖民主义 ,再到市民社会的变化。美国外交政策文化中的“第三方”以九一一事件为契机 ,对美国中东研究现状进行激烈地批评 ,引起论战。本文概括了论战的要点 ,认为其实质是美国新保守主义者试图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一次努力 ,在一定程度上 ,也是阿以冲突在学术领域里的继续。同时 ,也反映了学术界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文章认为论战对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特别是伊拉克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慈善基金会缘何兴盛于美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韬 《美国研究》2005,19(3):132-146
美国的慈善基金会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是任何其他国家的慈善基金会所不可比拟的。慈善基金会之所以兴盛于美国有其独特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与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他们积聚了巨额的财富,这为他们创办大型善慈基金会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文化与宗教中鼓励捐赠、谴责贪婪的传统成为这些百万富翁创办慈善基金会的内驱力;当时的政治形势,尤其是“进步主义”和“黑幕揭发”运动及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是促使富翁们出钱财创办慈善基金会的外驱力。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催生了美国的现代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会作为美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行为体,对美国内政外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51年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只规定了日本放弃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而没有规定这些岛屿的主权归属,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当时认识到了中法等国在这些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美国难以解决这一争议问题;美国与英国围绕对日和会与对日和约问题的分歧,以及美英当时轻视南海诸岛的战略和经济价值,也是导致它们在该条约中没有规定这些岛屿归属的原因。防止这些岛屿落入新中国的手中并不是导致美国在条约中做出这种规定的主要原因。《旧金山对日和约》并不是南海争端的"根源"或"祸根",它也没有为后来的菲律宾及越南的南海领土主张提供任何法理支持,因此,不宜夸大《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相关规定对中国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姚昱 《东南亚研究》2013,(4):50-55,67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开始构建其对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起始阶段。这一政策缘起于美国政府自身所具有的强烈冷战意识,其区域经济合作构想的几度勃兴都与东南亚冷战局势的变化有关。由于受制于自身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采取的财政保守主义政策,美国政府不愿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问题而扩大自身的财政开支,这令美国推动的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效果不彰。这一矛盾不仅决定了当时美国对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起伏,而且对今天美国的相关实践也依然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潮流蓬勃兴起的年代,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开始筹建的年代。1980年我已是55岁的初老之年,因对美国并不熟悉,对去美国研究所工作有所犹豫。但在改革开放国策的鼓励下,最后还是下定决心,作为筹组美国所的一员投入到建所工作中。  相似文献   

16.
归泳涛 《美国研究》2005,19(4):56-75
赖肖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日本研究的奠基人,并于1961至1966年间担任美国驻日大使。作为肯尼迪政府任命的一位学者大使,他针对当时日本舆论中的反美倾向,积极地在日本开展意识形态外交。本文首先回顾赖肖尔出任驻日大使的历史背景,然后从他建立与日本媒体的密切关系、恢复与日本反对派的接触,以及展开与日本知识分子的近代化论争等方面揭示其对日外交的实质。本文希望通过赖肖尔外交这个案例,反映冷战时期美国对其盟国所实施的意识形态外交,以丰富冷战史和美日关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浮城无谜事     
西风 《新民周刊》2012,(45):88-88
2006年9月1日,因《颐和园》违规参赛戛纳电影节,娄烨收到一张5年内不能从事电影业务的禁令。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只有一件事情让我害怕:我配不上我所承受的苦难。"那么,娄烨配得上他所承受的"苦难"吗?其解禁后的新作《浮城谜事》真的是叫好不叫座?富二代飙车肇事、小三阻击小四、凶杀,天涯热帖《看我如何收拾贱男和小三》经娄...  相似文献   

18.
兰波致乔治·伊藏巴尔 1871年5月13日于夏尔维尔亲爱的先生! 您如今又作老师了。人对社会是负有义务的,您曾经这样对我说过;您已经进入教师行列:您现在是走上坦途正道了。——我也一样,我坚持我的原则:我仍然玩世不恭地由人豢养;我要把学校那批蠢材校友全部发掘出来:一切我能想出的愚蠢、肮脏、恶劣,不论是在行为方面还是在言语方面,我都一并抛给他们:他们赏我喝啤酒和姑娘。Stat mater do-  相似文献   

19.
从《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看美国霸权维系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拒绝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为个案研究,试图阐释随着全球化的兴起和国际组织的不断壮大,美国在维系霸权地位时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文章认为,国际刑事法院所体现的非国家性与自由主义是西方人权观的具体反映,也是美国在维系世界霸权时对外投射的价值取向,而当这种价值观与美国的现实权势维系产生矛盾时,美国便在"单极体系"的逻辑中陷入两难困境.其结果是削弱了美国价值观的对外投射力,进一步加剧了与欧洲盟国的分裂,并最终危及"单极体系"的合法性与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回忆:大江健三郎曾经说,最迟在2015年莫言会得诺奖,到时候我再来。当时我想既然大江有这个看法,说明这个事靠谱。把自己弄漂亮了我们家的成分是中农。解放以后,不断进行阶级斗争,后来越来越厉害了。当时要养活我们这样的大家庭,压力很大。全劳力一天工分十分,莫言刚开始的时候连半劳力也算不上,每天就割草,割了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