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选择和经验总结,也是我国继续发展的指引旗帜、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我国实现政局稳定、民族团结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继续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证;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一贯方针,也是我国继续推动国际持久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为和平与发展长期努力的结果。联合国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的崇高精神,承载了国际社会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60年的实践表明,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去年在联合国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仪式上,各成员国一致通过了《国际和平宣言》,并确定一九八六年是“国际和平年”。这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平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内外政策的原则和目标,从理论上来说,它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消灭延续了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使劳动者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  相似文献   

4.
女性解放问题是人类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女性解放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社会的重要指标和尺度,女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解放和发展已取得了伟大成就。本文旨在探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女性解放何以可能,中国女性发展道路到底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5.
张继文 《学理论》2010,(18):37-37,65
诺贝尔和平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和平奖与其他诺贝尔奖项之间存在着特殊性,一百多年的时间,诺贝尔和平奖对"和平"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发生转变。从最初和平与战争的简单联系到现在和平与贫困、核武器、环保等其他形式的联系。关于和平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丰富。本文主要从诺贝尔和平奖发展的状况来阐释和分析关于和平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6.
肖阳 《学理论》2012,(14):15-16
"治下的和平"是和平的表现形式之一,其本质上就是霸权和平,历史曾经出现的多种"治下和平"的说法,但是最后都毫无例外地衰落或终结,当今维持国际体系将不是一国而是多国,国际社会也不存在一个压倒性的国家实体,国际公共产品由各国共同提供,国际制度的出现将有效地促成各方在国际制度的协调下利益保持一致稳定,此外经济的相互依赖也使得各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际社会的和平,所谓的"治下和平"或霸权稳定并不能保障和平反而给和平会带来潜藏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普适性人权基于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肯定了人之所为人的价值,因此得以由国际人权宪章演进并确立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并建立起了诸多参与广泛、影响深远的国际保护机制。然而人权的普适性并非全部,在肯认人权普适性的基础上,应以本国特殊情况坚持人权的特殊性落实和深化普适性的人权。对于普适性的反思表明必须将人权普适性置于时代背景下予以重新审视。其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即是重新梳理人权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审视百年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于注重人权的特殊性、而忽视人权普适性的倾向。因此,当务之急,应结合中国转型社会的特点,摆正人权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构人权发展之进路。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26)
和平、繁荣、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追求,认知和平与和谐的内涵及其实质,理解和平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内涵和关联,从而理顺和平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逻辑关系,为我们弘扬和平文化、践行和促进民族社会及世界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在设立诺贝尔奖金的遗嘱中说:“我衷心希望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获奖。” 约请100多个作者撰稿,记述536位获奖者的事迹及12个获奖机构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分4卷,共计200余万字,已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这部书较详细地介绍了获奖者的生平、获奖原因、重大贡献和献身科学、致力于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崇高精神。涉及物理、化学、生理学及医学、文学、经济学、和平6大领域,时间跨越82年(1901——1982年),地域广及39个国家。编辑出版这部传记,从  相似文献   

10.
"和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内在特质,是中国履行崛起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中国社会制度内在本质的和平属性及对外战略的选择,从而决定中国对外政策的性质及走向。国际社会正处于发展、变革、调整的历史转折时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是国家制定对外关系的重要考量与基本依据。中国正处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崛起大国从未遇到的复杂国际局面,为此中国经济上的优势如何转化为战略和政治上的优势,怎样有效地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海洋权益,如何保持与外部世界总体积极和谐的关系,思考未来中国对外关系的战略调整和转型就成为一种基本逻辑与理论期待。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14,(12):54-55
2001年10月12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联合国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由于在促进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年I2月10日安南在挪威奥斯陆市政厅举行的授奖仪式上发表这篇演说。 今天,一个女孩将诞生在阿富汗。女孩的母亲将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母亲一样,搂抱她、喂她、疼爱她、照顾她。这都是人性最基本的行为,人人如此,没有分别。  相似文献   

12.
黄仕禹 《学理论》2013,(12):26-27,34
战争与和平是国际关系的两种基本状态,它们的相互交替始终支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规避战争,寻求和平,一直是近代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的期盼和努力方向。在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了范式之间的争论,相互依赖和平论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相互依赖能否带来和平,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世界上,人们仍面临着这样一种抉择:是穷兵黩式?还是化剑为犁?虽然确实有人仍热衷于进行扩军备战,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渴求和平、发展经济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要求裁减军备、化剑为犁的势力正形成一种制约战争的力量。当前国际裁军斗争恰恰体现了这个大趋势,成为“国际和平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杨鲁慧 《理论视野》2011,(11):58-61
当今世界走在最前沿的金砖国家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整体增长,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创造了机遇与可能,并已成为国际体系中最有影响力的新兴国家集团。增强合作机制的凝聚力是金砖国家的历史使命,包容性发展的金砖精神是金砖机制的特质与创新所在。金砖国家的"集团化"标志着国际政治格局转型的新趋向,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将酝酿变革动态,蕴意着国际体系格局转型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5.
把社会和谐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这一论断的理论内涵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  相似文献   

16.
2005年,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构想.与西方的现实主义仅关注大国间的均势和平、理想主义(自由主义)提倡民主和平或制度和平不同,和谐世界关注的是在和谐正义基础上的和平.具体来说,从政治上看和谐正义是各个国家平等相处,各得其所的正义;从经济上看和谐正义是指各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正义;从文化上看和谐正义是指承认差异,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强调不同文明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正义."和谐世界"构想赋予了和平、平等等全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观新的内涵,提出了包容、多元、共赢、和谐等新的伦理价值理念,提出了国际正义的新维度,是新的国际政治伦理观.  相似文献   

17.
赵焱 《理论探索》2006,(1):49-51
经济全球化浪潮一面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面加剧着世界的贫富两极分化。人类要拥有一个和平、和谐、文明、美好的未来,就必须认真面对并解决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个历史性的重大课题。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也是人类追求公平、民主、平等、正义、文明等价值目标在现时代的集中体现。因此,共同富裕理应成为现时代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谋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国际社会面临各种全球性问题和挑战,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研究的热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厦中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思想武器。深化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需进一步厘清其基本内涵、形成原因、发展阶段、价值影响与主要特征,为辨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理论支架。  相似文献   

19.
<正>对战争根源的基本反思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康德对世界和平的信心源自于对人类理性的乐观。二战结束至今,确实没有再爆发新的世界战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人类社会远未实现理想的和平。这不仅是因为各种形式的局部冲突和战争从未停止,更因为这是一种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卡尔·多伊奇认为,如果人类在明天突然灭亡了,那不会是因为饥饿,也不会是因为瘟疫,而是战争!因为以人类今天的科学技  相似文献   

20.
新型国际合作发展观以"和平、开放、平等"为基础和前提,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以"发展"为合作导向,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为价值引领。新型国际合作发展观具有继承性、创新性、突破性和实践性的主要特征。在以新型国际合作发展观为指导,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探索和发展国际合作发展新模式;要把握"五通"建设主线,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要以"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发展实践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