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统一起来,作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既是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义和精髓,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根本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程来考察,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和研究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和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进行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党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中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引人瞩目地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开创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局面;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新的研究,提出了主要的指导原则,作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依法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法治是提高党依法执政的大环境.现代法治理念的缺失,已经成为我们党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观念障碍.要实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质性突破,必须排除传统的理念上的浊流,树立现代的法泊理念,从传统的"治民"向"治官"转变,坚持用现代法治理念来指导执政党的执政活动,依法执政,才能走上民主、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4.
从十六大的"五种执政能力"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五个方面能力"的演进,既是对执政能力作出的一种新的理论概括,又充分体现了执政能力内容不同层次性的要求。从理论层面看,执政能力至少包含三个大的层次:宏观的执政能力体现在执政党整体层次的执政能力;中观层次的执政能力体现在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微观层次的执政能力体现在党员个体和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上。《决定》也反映了我们党在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完善和优化党的执政体系的前提;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执政体制和制度是完善和优化党的执政体系的根本保证;确立规范有效的执政方式是完善和优化党的执政体系的重要途径;整合执政资源是完善和优化党的执政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个战略课题提到全党同志面前,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十七大报告专门就党的建设问题作了系统论述。党的执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指南。正确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条件。自觉运用党的执政规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鲜明标志。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要求,它的实际内容是发展的、前进的。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6.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而且必须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为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告诫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这五种能力,构成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方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有赖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真正检验,也是不断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前提和必由之路.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涉及"三农"的问题实实在在地解决好.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条件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三个文明",其中政治文明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它要求党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等方面发生转变,其中依法执政是转变的关键.它要求党依法行使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权力,正确处理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关系,从而真正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乡镇党委书记作为党的执政主体最基层执政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践行者,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绩效和执政地位。因此,有效提升乡镇党委书记履行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点,必须围绕增强执政能力的要求来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从而把"五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执政能力的增强提供有利条件和保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历史上,法史前是以“德治教化”维持社会秩序的,法律产生后则是依法治理国家的。德治御心,培养人们的德性,防止其思想上不道德邪念的产生;法治防行,要求人们遵纪守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使不再犯。法治与德治并举,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法治御行,德治御心;御行治标,御心治本,标本兼治,是为上策。  相似文献   

12.
韩非子与马基雅维里在以"人性恶"构建其法律思想理论基础上,在拥护君主专制,主张强力以及采取法、术、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统治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二者在对待人民力量的重视程度,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在集权方式等方面却有不同。分析比较二者法治思想的异同,对我国法治建设中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官德"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推行良法之治是法治中国的必然选择。《良法论》一书从良法及标准的学理探讨 ,良法的价值标准、良法的程序标准、良法的形式标准及中国法治进程中的良法及法的良性化等方面对良法进行了论证。该书是一本法理学力作  相似文献   

14.
管理国家要求德治和法治相互配合。官方舆论属于德治范畴。清流派清议代表了晚清官方舆论 ,它的伦理思想体系是儒家道德规范。清流派以实际行动在实践着他们一贯坚持的官方舆论 (德治 )与以大清律例为准绳办案 (法治 )二者并重的主张。其官方舆论披露了官吏营私这个吏治腐败的焦点问题 ,通过 5个重大案例又反映出官方舆论在依法办案、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治国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德治”思想重视君主和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民的道德教化;主张以德选官、实施仁政。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挖掘其现代伦理价值,对我们落实“十六大”报告精神,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并重,二者不可偏废;法治与德治互补,相得益彰。实施“依法治国”,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实施“以德治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根本利益三大要素,全面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党执政的合法性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从根本上回答了治党治国之道,反映了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8.
基层社会依法治理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参与管理本区域、本行业、本单位内的各项事务 ,并逐步走上法治轨道。在这个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自我管理与依法管理的关系 ,解决好组织机构、管理规范、实现途径和相关的监督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通过党的领导和执政而形成与发展,并与中共党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彼此不可分割的关系。建国以来的中共党史是国史中的执政党史,党的执政史是国史及其发展的主要源泉。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党的执政史和国史的鲜明主题。中共党史规定国史发展的基本走向,党的执政史具体表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发展成为中共党史和国史的实质内涵。中共党史与国史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表现出党的执政为民的先进性与人民历史主体性的统一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追溯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 ,分析了现代治国理念区别于传统治国理念之处 ,阐述了儒家道德法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