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说关云长以书辞曹操,去河北寻故主刘备。曹操因前已许诺,不肯失信,于是唤张辽等一同前往送别,再一次赠以金银与战袍。关羽别了曹操,护送车仗前行。距东岭关不远时猛然想起,因走得匆忙,不曾向曹操讨一张“通行证”。转而又想,有金银在此,谅不难过关。于是让人取...  相似文献   

2.
曹操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善于用人,使天下豪杰云集帐下。 一、主动求贤 曹操曾三次下令求贤。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下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传说姜子牙知道周文王求才,钓于渭水之滨以待)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传说刘邦的谋臣陈平与其嫂有染)……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主张主动求贤而不是“守株待兔”。此后,曹操又两次颁布求贤令,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求之情。 二、舍仇奔怨 曹操到南阳征讨张绣,…  相似文献   

3.
正曹植,字子建(192—232),三国时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朝城),魏武帝曹操第三子。曹操曾欲立植为太子,因植不胜权术,又因酒误事而未立。曹操病逝后,曹丕继位称文帝,丕对植忌疑防范,《三国演义》有植作"七步诗"感动兄丕的故事。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对植仍防范限制。在文、明二帝的12年中,植被次更爵,迁徙封地数次。先封鄄城,次封雍丘(今河南省杞县),38岁时再徙封东阿王,仅两年余,又改  相似文献   

4.
荀或之死和曹操建国是一个不祥之兆,意味着曹操已彻底由乱世英雄变成了乱世奸雄,也意味着他将以更加残酷的手段来对付反对派。实际上曹操一直就是两面作战的,既要对付公开的敌人,又要对付隐蔽的敌人。那么,在此之前,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前面三集我们讲到,曹操破马、韩,征孙权,伐张鲁,军事上半途而废;起先“如萧何故事”,继而封公  相似文献   

5.
京剧《战宛城》是一出大“合作戏”,每次演出必须集聚各种行当的著名演员分饰剧中人物,如曹操、张绣、典韦、邹氏等。每个演员都当行出色,演出效果自然精彩。剧中的配角以及龙套、兵卒皆有戏可演,且份量不轻。剧中描绘了曹操从踌躇满志,进军宛城,大获全胜,却因贪恋酒色,而损兵折将,狼狈逃窜的过程。头场,以典韦、夏侯惇为首的曹营大将整装待发,个个“起霸”(准备出征的舞蹈),然后曹操升帐,吟诵“虎头引子”,直抒胸臆。威风凛凛,气魄宏大,展示了曹兵的实力。出发后,将士齐唱典牌[泣颜回],展现了古代行军中将士斗志昂扬的声势。可惜现在会唱…  相似文献   

6.
辛文 《今日广西》2007,(4):56-57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极端重要,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夺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夺人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纵横捭阖,军事较量,也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曹操知人善任,宽宏大度,讲求民主,在革新吏制中选贤任能,使用得当,为后来取得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历史上,那些身处乱世、心怀大志,以平定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重视招揽人才和使用人才。东汉末年,政治动乱,群雄并起。斗来斗去,最后剩下三家:魏、蜀、吴,史称"三国"。曹操最会用人,所以曹操最强大。曹操爱才、揽才、用才、护才的表现是很突出的。刘备曾被吕布打败,无奈之下投奔曹操,曹操谋士程昱力劝曹操杀掉刘备,以绝后患。曹操知道程昱的建议是有充分道理的,但他  相似文献   

8.
“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乱世奸雄”曹操的形象。其实 ,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曹操有很多过人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善用谋略和重视后勤 ,形成了“重势、养力、固后、用奇”的战争方略 ,从而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 ,异军突起 ,统一北方 ,占有原东汉 1 3刺史部中的 8州 ,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一方。  曹操 (公元 1 55- 2 2 0年 )字孟德 ,沛国谯县 (今安徽亳县 )人。出身于宦官家庭 ,年轻时曾以孝廉士郎 ,后任洛阳北部尉 ,顿丘令。公元 1 84年黄巾大起义后 ,曹操因镇压起义有功…  相似文献   

9.
建安八年至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先后三次下达了求才令,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才思想;在其它一些令中,也常有关于求贤举才的言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思想体系,其中,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思想,是其人才思想体系的核心。 曹操一反传统习俗,重视从乡间闾巷选拔人才,拓宽了选才的视野。 东汉末期,门第观念、世族观念根深蒂固,选任官吏着眼于门第世族,许多朝廷大员出自豪门望族,他们互相勾结,  相似文献   

10.
乃馨 《公民导刊》2011,(5):50-51
五月,是青年的节日。青年,是一个社会不可缺少、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一个社会创新的主导力量,是一个肌体的新鲜细胞。青年人的进取无疑折射着这个时代的进取,其精神象征着未来,也象征着希望。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两个普通的年轻人,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他们因"路"而相识,因"路"而碰撞,因"路"而相爱,也因"路"而阻隔。然而,千山万水,崎岖坎坷,有一条心路是畅通而美好的,构筑其坚实根基的是两个人对"路"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对美好人生的追索……  相似文献   

11.
彭少波  尤强 《当代广西》2004,(24):58-59
点化是领导活动中常用的艺术,是领导者以巧妙的方式对部属进行“点拨”或启发,从而促使其感悟或反省,达到认识上的转化。点化艺术的巧妙之处在于点而不破,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收到“送人兰花、手有余香”的效果。一、全局在胸,鞭辟入里。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为报赤壁大仇,率大军南下,准备进攻吴国。不料首战失利,曹军受挫后便坚守营垒以待战机。双方僵持了一个多月,江南开始进入雨季。这时孙权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江南的春雨已经开始下了,您还是赶快回北方去吧!)曹操接信后,对部下说:  相似文献   

12.
毛玠,字孝先,东汉末年陈留郡平丘县(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人。年轻时曾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曹操任为丞相后,毛玠曾任东曹掾,与崔琰共同主持选举人才的工作。他所推荐任用的,都是清廉公正之士,而对于那些虽有盛名而品行不端正的人,他始终不推荐。他以生活简朴为准来要求官吏,因此,天下之士无不以廉洁自励,即使是贵宠之臣,车马服饰也不敢过度奢侈。曹操赞叹说:"任用都能象毛玠这样的人,使天下的人都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那么,我还有什么事可做的呢!"曹操的儿子曹丕在称帝前任五官中郎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爱读史书。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绝不囿于史学家已有的观点,而是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独到视角,形成独到的见解。他对曹操的评注就是一例。曹操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旧史学家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好雄”。随着小说《三国演义》的流传和戏剧舞台上人物造型脸落化,曹操被视为”旷世奸雄”。毛泽东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三国演义》尊刘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代的主要领导人,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共同的优点是都会用人,这才得众力相扶,成鼎足之势。但是,他们的风格和做法又各不相同。那么,孙权的特点是什么?他的这种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它是怎样形成的,又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相似文献   

15.
陈抗行 《小康》2009,(10):78-79
从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到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打退曹操,这一过程就是寡头的形成阶段,形势一日千变,残酷而充满血腥。这一期间,大小战争虽然为数极多,却有一个共同趋势,即:几乎都是以小博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相似文献   

16.
沧海碣石砺宝刀驻秦皇岛武警部队印象秦皇岛,因秦始皇由此入海求仙而得名。之后,历代封建皇帝及文人墨客纷纷来此刻石纪功,吟诗题字。以曹操的“东临碣山、以观沧海”最为著名。解放后,这里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又是中央领导人夏季常来活动的地方。1954年,毛泽东...  相似文献   

17.
《创造》1995,(2)
毛泽东称赞曹操诗文是“大手笔”曹操博学多才,长于书法,精于围棋,特别是在文学上造诣很深。他转战南北,“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诗人。今存诗二十余首,较完整的散文四十余篇。毛泽东很欣赏曹操的诗文,并对他的才华给予了...  相似文献   

18.
三国时代的大政治家曹操曾颁布过一道《求言令》,提出“诫在面从”。他告诫自己的下属,不要当面顺从,背后不满,希望他们能对自己“常以月旦各言其失”。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诫在  相似文献   

19.
魏如 《中国保安》2003,(8):42-43
小区保安平凡的身影出没在居民们的视线中,他们行走的脚步勤快而不知疲倦,他们的内心因这种行走而充实,他们与居民之间的感情因这种行走而贴近……  相似文献   

20.
京剧人物脸谱漫谈之四──盗世奸雄曹操霍建瀛本期小插页上的京剧脸谱,介绍的是三国时的魏武帝曹操。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中,逐步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公元196年,他把汉朝的末代皇帝弄到了自己的地盘──今河南许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