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乔颍 《民主与法制》2007,(3S):20-21
扩展专家立法.委托立法.公民起草等多元化的立法渠道,吸纳越来越多的新鲜“民意空气”。以立法民主保障立法公平,以立法技术促进立法质量,地方人大立法正在步入精细化时代。  相似文献   

2.
安正康  向波 《人大论坛》2009,(10):24-25
依法开展财经立法是省人大财经委的一项重要工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省地方立法在历届人大常委会的努力下不断得到推进、完善,人民群众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这成为摆在人大财经工作面前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而就地方立法工作的实际情况而言,主要问题不是“有没有”法律法规的问题,而在于立法质量“高不高”。因此,从提高地方经济立法质量出发,笔者认为应当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安正康 《人大论坛》2012,(11):20-21
地方立法三十多年来,随着立法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立法程序之于法律实体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吸引了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地方立法程序的完善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历来有着重实体轻程序的积弊,程序设计和运用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以致立法无序、立法冲突、立法侵权、  相似文献   

4.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的重要性和崇高地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普遍认同。由此,各方面对立法的热情不断高涨,立法建议层出不穷。现在一旦一个领域问题比较多,就有人呼吁制定那个领域的法律,新闻媒体也竞相报道立法建议。例如:前一阶段猪肉价格上涨较多,供应比较紧张,因此就有人提出要制定“养猪法”;青少年中肥胖儿童比较多,因此就有人提出要制定“营养法”等等。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各方面提出的立法建议达800多项。显然,这些不可能都纳入到立法规划之中。因此,在众多的立法建议中,科学筛选、严密论证,合理确定立法项目,成为科学立法的首要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立法列项是立法的启动和开始。选准了立法项目,就为科学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该项立法工作能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选错了立法项目,就有可能南辕北辙,半途而废,无功而返,白白浪费立法资源。立法实践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选准选好立法项目,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法律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法律规范中结构不科学、表述不科学、语言使用不科学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立法的质量,有的甚至影响了法律的实施。所以,立法实践要求研究解决立法技术问题,指导法律法规的起草、制定和修改工作。重复立法较多重复立法是一个普遍存在并且颇有争议、纠结的问题。立法实践中至少有这样四个疑惑值得商榷:一是需不需要层层立法?有法律、行政法规甚至有国务院部门规章的,需不需要再层层立法?尤其是需不需要再制定低位阶的批准性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和政府规章。现在  相似文献   

6.
侯雪 《中国人大》2015,(8):37-38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下,地方立法的提出和起草机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人大自主立法的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实践人大自主立法的过程中,强调立法质量的同时,质量立法这一关系立法程序问题,也逐渐走进地方立法工作的视野。2014年8月1日,《大连市志愿服务条例》(简称《条例》)开始实施。在《条例》制定的立法工作实践中,闪烁了几大亮点,充分发挥了人大的主导作用和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7.
在地方立法工作中,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符的突出问题是重立法数量,轻立法质量,这种状况已成为当前地方立法工作的一种通病。在通常情况下,立法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涵盖的领域非常宽泛,涉及立法观念、立法制度、立法技术、立法内容、立法形式等立法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而检验立法质量的好坏没有直观的尺度,且提高立法质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相似文献   

8.
樊明达 《理论月刊》2006,(7):122-124
不作为犯罪的立法缺失所带来的司法混乱和理论争论越来越引人关注。不作为犯罪的立法应在等价性、作为义务发生根据和量刑原则等总则条款和尽可能多的真正不作为犯的分则条款的结构模式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强化“三个评估”,提高立法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建成 《中国人大》2014,(20):23-23
近年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围绕提高立法质量,积极探索开展立法前、立法中、立法后"三个评估",着力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优化了立法资源配置,提升了立法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强化立法前评估,解决能不能立法的问题一个法规能不能立,取决于现实需要不需要和立法条件具备不具备。地方立法的资源有限,选择好立法项目,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立法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0.
符琼光 《新东方》2011,(4):41-4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海南经济特区立法应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具体而言,应当秉持特区立法理念,实现立法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应当正确处理各种立法工作关系,实现立法方法的新进展;应当转变立法工作思维定势,实现立法工作思路的新跨越;应当创新立法工作机制,实现立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他山之石     
《公民导刊》2008,(8):3-3
北京人大: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尝试“先论证、后起草”的立法工作机制,避免偶有出现的部门立法冲动,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与水平。据介绍,立法论证就是在法规正式起草前,就立法项目的立法必要性、立法时机、主要立法思路、预期立法效果等问题进行调研论证,是在立法规划之后,  相似文献   

12.
地方立法是国家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抓好立法预测,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基本前提;加强法规的起草工作,是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基础;完善立法审议机制,是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关键所在;实行民主立法,是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就要把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贯穿于立法工作的始终,实现义务型立法向权利型立法的转变;就要把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放在重要位置,实现管理型立法向服务型立法的转变;就要把握立法的社会需要,实现重在经济立法向加强经济立法转变同时更加着重社会立法的转变;就要把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作为关键,实现数量型立法向质量型立法的转变;同时要采用多种形式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并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机构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刘春年 《人大建设》2006,(12):44-45
编制地方立法计划,是地方立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任务,是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地方立法走向规范和成熟的重要标志。选择适当的项目,制订科学的立法计划,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这标志着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在立法理论、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等方面得到了重大发展。但是,从立法实践来看,立法成本与  相似文献   

16.
治安志愿者制度对我国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必要在立法层面对此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分析治安志愿者制度的立法价值和立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的立法状况,对未来制定统一的《治安志愿者服务促进条例》应当采取的立法构架和主要内容,提出了具体的立法建议,意图为以后的立法完善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7.
多年以来“宜粗不宜细”一直是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均采用的立法原则。地方立法承担的主要是具体执行中央立法的任务,这要求法律条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规定应当具体、明确、详尽。因此,根据地方立法的定位及其功能,地方立法应把“宜细不宜粗”作为立法原则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由于立法理念、立法力量、立法技术、立法条件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地方立法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有的甚至成为地方立法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地方立法是国家立法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地方立法工作经过30余年的实践,在经历了从无到有、到日趋完善的同时,地方立法的水平也逐步提高,立法技术日渐成熟。但是,在地方立法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立法理念、立法力量、立法技术、立法条件与环境等多种因  相似文献   

19.
合作型方法是指基于解决阻碍区域间发展的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地方立法主体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立法共识的立法方法。该立法方法的影响因素包括区域因素、需求因素以及契约因素,且定位于实现跨区划的法治一体化、落实区域立法中的共建共享共治理念以及提升特定领域的治理效能的功能价值。合作型方法运用的立法依据包括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区域协商条款、区域性合作协议。在我国立法实践中,合作型方法的立法类型可以分为中央主导型、磋商自主型以及联合立法型。为了规范合作型方法的立法运用,应当贯彻共同与包容原则,不得超越立法权限,并明确合作型方法的表述词,保持立法结构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陈光 《湖湘论坛》2017,(3):127-133
"大""小"立法理论为我们理解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区域地方立法协调包括"关于立法的协调"和"根据立法的协调",最终目的都在于为区域发展与治理提供法制保障。"大立法"思维下的区域地方立法协调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例如协调的内容和方式尚无定论、协调的实然动力不足等。造成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对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有着不切实际的功能期待,忽视发展逻辑与立法逻辑的差别,以及不注重与"小立法"之间的衔接等。对此,地方政府及立法者应当承认立法功能的有限性,寻求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地方立法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