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苏南。1994年苏、锡、常三市工农业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48.52%和40.5%;而土地面积和人口占全省52%和44%的苏北徐、淮、连、盐四市,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只占全省的18.07%,国内生产总值只占21.98%。苏南、苏北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有越来越大的势头。解决我省南北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2.
范明 《群众》1999,(11)
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是我省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苏南苏北地区的联合和协作关键是要以科技为纽带,以发展科技产业为龙头,将苏南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推动苏南苏北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3.
罗志军 《群众》2013,(7):7-10
苏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板块概念,提出来的时间并不长。本世纪初,省委、省政府在谋划江苏“十五”发展时,为了更好地加强分类指导,依据区域发展不平衡、梯度特征明显的省情实际,重新界定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将南京、镇江纳入苏南板块,将长江以北的南通、扬州、泰州沿江三市从“大苏北”中划出,作为一个整体明确为苏中板块,分别提出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目标。此后,不断加大对苏中发展“釜底加薪”的支持力度,并在2003年启动实施沿江开发这个战略性工程,为促进苏中崛起提供动力源和增长极。  相似文献   

4.
吕丽宁  潘君  王童 《小康》2009,(4):28-30
江苏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三,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点,这种阶梯式的差异很明显。苏南苏北的概念正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这一差异提出来的,在地域差异的背后,隐藏着身份地位和财富的悬殊。因此,苏北人一直奋力直追,希望能缩小与苏南的差距。苏北重镇新沂市正怀揣着这样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朱亚文  王义勇 《群众》2008,(2):22-23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振兴苏北,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环节,是苏北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等五个地级市,面积5.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52%;人口3281.12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4.8%。近几年来。苏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滞后于全省总体水平,与苏南、苏中地区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认为要实现苏北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五市协作,形成发展合力,走徐、连、淮、盐、宿五市经济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薛莉  叶玲飞  骆飞 《群众》2013,(7):23-26
开篇的话:南北园区共建是实现江苏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不仅利当代,而且利长远。通过打破行政藩篱,实现区域内地区间优势互补;通过确立"以苏南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实现苏南的优质要素向苏北地区无障碍输送;通过打造"飞地顺风车",让苏南的传统优势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加强转移产业在本区域的粘连性;通过苏南派驻主要领导干部,实现以人带项目、以人促发展的"以人为本"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汤以伦 《群众》2007,(6):9-10
江苏沿长江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泰州、扬州等8个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多年来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为进一步拓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促进苏南、苏中与苏北协调发展,形成江苏新的竞争优势,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自2003年6月开始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四年来,沿江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在促进苏中崛起、辐射带动苏北发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群众》2009,(5):26-29
张家港的前身为沙洲县。改革开放之初,因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条件较差,一度被称为“苏南的苏北”。30年来,张家港人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不甘落后,急起直追,历经艰辛,终于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协调发展之路,取得了不同凡响的区域发展业绩。  相似文献   

9.
顾红 《群众》2014,(12):74-75
<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江苏在探索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苏南苏北村级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中,我们深入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南丰村和淮安市涟水县岔庙镇西集村,对苏南苏北村级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拓宽了我们研究苏北村级经济发展的思路,增强了我们对苏北贫困村扶贫攻坚、加快发展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王军 《人民论坛》2010,(9):152-153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苏南、苏中地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县域经济发展较慢。目前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存在诸如经济整体水平偏低、工业化程度偏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要振兴苏北经济,使苏北地区尽快赶上苏南地区的发展步伐,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6,(4)
正推进江苏在"十三五"时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正视和着力解决当前客观存在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虽然近年来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苏北整体发展水平与苏南、苏中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2015年,苏北地区人均GDP仅为苏南地区的44.2%,苏中地区的67.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苏州  相似文献   

12.
常州位于江苏省南部,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临江工业城市,也是国务院确立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改革开放以业,特别是“九五”期间,常州市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一支规模适中、门类齐全、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人才队伍。截止2000年底,全市每万人拥有人才数在江苏省处于第三位,全市人均GDP在江苏省处于第四位,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全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吸引人才的比较优势不突出。处于苏南发达地区的常州,面对省委提出全…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6,(23)
正灌云的未来绝不能是高楼大厦和环境污染,而是要让人民实实在在、健康幸福地生活江苏省辖江临海,地跨长江、淮河南北,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然而江苏因其地跨南北,在比较其经济发展现状时,也往往被分为苏南、苏北两个区域。虽然苏南发达、苏北后进,但这是省内比较的差异,若将苏北各城市、县域放到全国去排名,不一定落后。江苏的发达,除去地理区位的优势,离不开历史的因素,当然这两大因素也是相互作用的。吴楚之地,人杰地灵,从春秋时期就开始累积社会财富,无论是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还是苏北的扬  相似文献   

14.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人民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30年间,中国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贫弱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30年间,张家港市由"苏南的苏北"发展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三;30年间,在中共张家港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稳定、振奋、开拓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21,(10)
正2001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南北挂钩战略,采取干部交流、对口帮扶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快苏北振兴。2006年,全省区域共同发展迈入以共建园区为主要抓手的新阶段,苏南五市与苏北五市分别结对共建工业园区,苏州宿迁两市率先建设全省首个共建园区——苏宿工业园区。14年来,苏宿工业园区始终坚持"艰苦创业、务实创新、圆融共赢、不辱使命"工作要求,埋头苦干,只争朝夕,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全省45家共建园区历年考核中始终位居第一,2020年实现"十一连冠",成为宿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目前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并且省内城镇化发展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对苏南与苏北地区城镇发展的不均衡的对比研究,可为经济不发达的苏北地区的经济政策的制订与发展起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长江横穿江苏入海,分割成南北两块。长期以来,苏南地区经济发达,苏北发展则相对滞后。进入新世纪,江苏依据区域发展实际,重新界定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提出"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发展不平衡,同样长期制约着江苏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进入新时代,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城乡失衡现象,显得更为紧急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  相似文献   

18.
继前一阶段本刊重点宣传了苏南的“张家港精神”、苏中的“扬州规模经济”后,本期刊物向广大读者介绍苏北的“大丰之路”。大丰市虽地处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近些年来他们在经济发展中坚持因地制宜,围绕两个转变,以市场为导向,以骨干企业为支柱,不断调整和优化结构,走出了一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小康实现指标,在苏北28个县(市)中名列第一。他们的成功之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且进一步指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推动苏北地区社会经济取得了跨越性发展,南北差距呈不断缩小的态势。近年来,苏南、苏中、苏北的GDP年均增长率,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苏北均高于苏南与苏中。但苏南、苏中、苏北的人均GDP、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存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2月底,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群众》杂志社和苏锡常三市市委宣传部及苏南发展研究所在苏州市联合召开了第七次苏南发展新趋势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以”总结20年,面向新世纪”为主题,对苏南地区的跨世纪发展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