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频次高、范围广、危害大的特点。另外,气象条件的变化还常常引发许多次生灾害。资料统计表明,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60%以上。从1991年全国自然灾害核定的情况来看,由于暴雨洪涝、干旱以及台风、雷暴和冰雹、冷冻害等造成的损失最大。这些灾害都是因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保护人民,振兴中华,不断提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05,(4):30
干旱是我国影响区域最广、发生最频繁、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干旱是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由于长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引起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正常生物发育而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干旱主要是在高气压长期控制下形成的.高气压常占据很大的空间,故干旱往往波及广大地区,即所谓"干旱一大片".季风反常,是造成我国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洪利  颜昕 《中国减灾》2012,(3X):30-31
<正>沙尘暴是影响我国北方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这种灾害虽不像台风、地震那样给人类带来突发性和毁灭性的灾难,但其常年季节性的侵扰,对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损失较大,尤其是大气沙尘气溶胶突发性增多和远距离输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空气污染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奕新 《中国减灾》1991,1(3):66-66
由于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大小是牵涉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不可能精确的计算这种损失。但是,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又十分需要了解灾害可能造成的或已经造成的后果。所以就需要对这种损失进行评价和估计,即灾害评估。灾害评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的努力,在于使这种评估更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大部和南方一些地区频频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灾害尤为突出,农业损失十分严重,甚至使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重新陷入贫困.虽然各级政府对受灾群众进行了广泛的补偿和救济,但限于财力,不可能对所有损失都给予充分补偿.因此,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制度,解决严重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这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灾害教育仅仅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人对于灾害知识的了解程度十分肤浅,尤其是灾害发生前的防灾意识、灾害发生后的自我救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许多本来可以避免或者可以尽量避免的灾难,损失却极其严重.  相似文献   

7.
1990年我国救灾工作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我国是一个农业丰收年,但局部地区因台风、洪水、干早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较严重。面对自然灾害,我国各级政府带领灾区人民大力开展抗灾救灾工作,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各级党政领导对救灾工作极为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亲临重灾区,指挥救灾工作,扎扎实实地为灾民办实事,有效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他们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灾区人民。有的灾民激动地高呼:“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  相似文献   

8.
开展城市人为灾害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开展城市人为灾害研究刻不容缓人为灾害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城市,尤其大中城市,由于人口密度高、工业发达、技术先进,一旦发生人为灾害,其危害程度与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如前苏联核电站泄漏事件,日本毒气事件,印度化工厂毒物外泄等,均系举世震  相似文献   

9.
气候灾害(特别是干旱、洪涝)是自然灾害中的主要灾害,由它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70%,是我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大敌。因种种原因,近来气候灾害有越来越严重和频繁出现的趋势,受到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的关注,能否在一个月,一个季度甚至一年以前预报出未来气候状况,特别是那些能引起严重灾害的灾害性气候的发生已成为国家急需  相似文献   

10.
治安灾害事故是各种灾害事故中的一部分,是我国公安机关和基层保卫组织重点预防和处理的一种事故。治安灾害事故不仅可以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危害公共安全,而且可引起人们的心理恐慌,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据统计,40年来我国仅火灾一项,其损失率就大体上以8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从1980年到1989年的十年中,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火灾损失也急剧增长,10年的损失值达32.4亿元,接近前些年的总和,平均每天约80万元人民币化为灰烬。其他治安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许多专家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进行经济建设,除了国际上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和国内有安定的政治局面之外,还必须有对付各种灾害事故的科学对策。本文试图从事故整体对策的角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初步探讨一下治安灾害事故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9年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干旱、洪涝、地震、风雹、台风、高温热浪、低温冷冻和雪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部分地区重复受灾,特别是区域性极端暴雨、阶段性严重干旱、局地性强风飑线、高频次登陆台风和大范围雪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与灾害共存。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时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我们必须承认现实,面对现实,与灾害共存、同灾害抗争,既要防灾于未然,又要救灾于及时,采取积极措施和有效办法,努力将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宣汉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境内沟壑纵横,山多人稀,山洪灾害不可避免.2005年7月8日,宣汉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全县上下奋力抗灾,把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在山区县如何防御山洪灾害?我们认为,要注重把握好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全球社会的信息化和灾害风险的全球化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是我们必然的选择。因此,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非常迫切,这对提高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富海 《中国减灾》2012,(15):24-25
进入2012年6、7月份以来,全球多个国家遭受暴雨袭击,损失严重。暴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全球不得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那么,暴雨具有什么样的危害?各国暴雨致灾情况如何?应该怎样防范和减少暴雨造成的损失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建立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和治救体系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助海 《中国减灾》2000,10(3):12-13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灾害日趋多样化 ,且破坏力较以往更加严重和可怕。据初步分类 ,城市灾害大致有水灾、火灾、气候异常、城市烟雾、噪音公害、三废污染等。事实一再提醒人们 ,改进防灾抗灾手段 ,增强城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防灾救灾意识 ,创建城市灾害预警系统与治救体系已势在必行。城市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和严重性等特点。纯粹的自然灾害因其发生具有难以抗拒性 ,对人类的危害最大。但是 ,灾害造成的损失多少 ,却掺杂着众多人为的因素。总的来说 ,无论是人为灾害 ,还是自然灾害 ,如能发现得早 ,处理及时…  相似文献   

17.
干旱是造成农业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类型之一.根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灾情数据显示,2021年,干旱灾害造成山西、陕西、甘肃、云南、内蒙古、宁夏等24省(区、市)2068.9万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426.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0.9亿元.旱灾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开展干旱灾害监测预警业务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迫...  相似文献   

18.
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危害严重、突发性强、成灾速度快,易给人民生命财产及基础建设造成严重损失.因此,需要加强监测预警,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建立灾害快速反应系统以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9.
周文彧 《中国减灾》2006,(11):40-41
城市灾害不仅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而且随着城市内部相互关联性的增强,灾害可能造成城市各方面的损失。因此,以减少灾害损失为目的的城市综合防灾研究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灾害与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一 《中国减灾》1997,7(2):18-23
1灾害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灾害与经济是一种逆向关系,后者常常受到前者的威胁和破坏。灾害越大,对经济的破坏则越大;经济越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这已为人类历史所证实。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各国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每年约200~300亿美元,1991年为440亿美元,1994年世界保险业为自然灾害赔偿的损失为188亿美元。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约为0.6%,日本约为0.8%,中国约为2%,90年代以来,已占到3%~6%。我国是个多灾重灾的国家,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统计,50~60年代每年约390亿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