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梦幻银杏村     
<正>远远望去,一片片银杏树林错落有致,将整个村子拥抱其间,每户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都是大大小小的银杏树,真真正正一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和谐景致。整个村子拥小小的银杏谐景致。云南高黎贡山的云雾深处,有一个名为"江东"的古村落。村里的房前屋后,生长着大片拥有几百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江东村的古银杏数量之多、面积之广,令人惊叹不已,"银杏村"的美名不胫而走……  相似文献   

2.
位于滇西地区高黎贡山西麓的腾冲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翡翠之城”和“侨乡”的美誉。腾冲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独具、丰富多彩,云南省几近绝迹的纸伞制作工艺就出自腾冲县的固东镇,为探个究竟,我走进了固东……固东镇离县城40多公里,路是弹石路,且部分路段正在翻修,因此,我们的微型车行走十分艰难。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只好一路走,一路问。好在花纸伞在当地十分有名,大人小孩都知道。在当地一个姑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过去制伞业十分发达的荥阳村。荥阳村离固东镇不到十里路,是一块平坝,过去曾有一片沼泽地,长年生长着许多芦苇和毛竹,…  相似文献   

3.
从腾冲县城顺着宽敞的公路向西南行4公里,就进入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平坝中:一条清亮的小河从坝子中间穿过,良田万顷,平常村落中散落着不少飞檐斗拱的建筑,有人说,这是中国西南的驿路商旅第一村,有人说这是一个每一块石头都收录着动人故事的村庄——这就是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所称赞的“和顺人家图画中”的和顺乡。  相似文献   

4.
正初冬,美丽的兴安县漠川乡张家崎村,数千株银杏硕果累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守住青山绿水,留住美丽乡愁,把产业当景观,把乡村当景区。"漠川乡党委书记石峰志介绍,自2015年以来,漠川乡巧借兴安县被列为"全区首批特色旅游名县"的契机,立足银杏资源丰富的特色优势,依托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力打造"桂北老家"张家崎银杏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地处火山腹地,离边境线不到一百公里。这里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历史上就有许多人下南洋,闯南亚。现在,全乡有近一万名儿女侨居世界二十个国家和地区,侨属、侨眷占了全乡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和顺的自然风光秀美,田野、池塘、小河相间,不乏高原水乡之韵味。一条环村石板路穿绕其间;河上架有两座造型别致的石拱古桥。乡人称为双虹桥。在水碓村南,有一清澈见底的龙潭,三面环山,一面为堤,  相似文献   

6.
孔垂柱 《创造》2002,(11):15-17
深化国企改革,是尽快扭转云南经济近几年连年低速增长被动局面,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最近,我到保山、临沧等地结合防汛抗灾和水利工作的检查调研,在保山市腾冲县了解到国企改革的一些经验,可能对全省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腾冲县地处滇西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是云南西出缅甸、印度的重要门户,国境线长148公里,国土面积584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224个村(居)民委员会,2730个村民小组,2001年末总人口59.8万人。境内森林面积较广,矿产资源丰富,旅游景观独特,边境贸易发达,文化积淀厚重,国有(集…  相似文献   

7.
灵水村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东部,是一座群山环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其村名来源有二,其一:"灵水",曾称"凌水",因村里的泉水甘甜凌洌而得名."灵"与"凌"谐音,后即以"灵水"名村.其二:因村西有灵泉寺,其左近山崖之下,有一股山泉,四季长流不枯,水质清洌甘甜,可以养生防病,村民喜饮此泉,素有"灵水"之誉,故名.  相似文献   

8.
《创造》2006,(9)
2006年9月25日,云南腾冲驼峰机场建设动员大会在腾冲县清水乡驼峰村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恩培,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秦光荣,省委副书记李纪恒,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应楠,副省长刘平,省政协副主席管国忠等出席大会.  相似文献   

9.
2003年春节过后,我们带着韩国民族学界的学者前往腾冲县固东镇刘家寨考察皮影工艺及表演艺术,那是云南皮影艺术惟一存在的地方。从昆明出发,穿越了无量山、点苍山、高黎贡山,跨过了澜沧江、怒江、龙川江,一路上高山险峻、河流湍急、道路崎岖,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腾冲县城。腾冲地处横断山脉南端,高黎贡山山脉南段西侧较开阔的边缘地带,地势呈北高南低,中部较低且多宽谷盆地。固东镇位于腾冲县北面,是腾冲北部经济文化中心,有“北部粮仓”的美誉,我们要去的刘家寨是固东坝南端起点。我想皮影能在刘家寨落户,发展并保留至今,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  相似文献   

10.
赵芳 《今日民族》2005,(12):26-27
腾冲县猴桥镇猴桥村委会长塘村其实并不“新”,30多户傈僳人家在此居住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说它是“新村”是因为自从2004年初被定为保山市民宗局“兴边富民示范点”之后,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正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一步步迈进。腾冲县猴桥镇位于云南西北边陲,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2.8公里。著名的史迪威公路贯穿全镇南北,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古又是滇西通往印度支那半岛的要冲,2000年4月7日,国务院批准猴桥口岸为国家级口岸。长塘村是猴桥镇下辖的110个村民小组之一,距边境南4号界桩15公…  相似文献   

11.
《创造》2006,(10):21
2006年9月25日,云南腾冲驼峰机场建设动员大会在腾冲县清水乡驼峰村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恩培,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秦光荣,省委副书记李纪恒,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应楠,副省长刘平,省政协副主席管国忠等出席大会.……  相似文献   

12.
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往南行一百公里,便到了莆田县江口镇的石西村。一幢幢新修的砖瓦房坐落在福(洲)厦(门)公路两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人口只有四千五百多人的乡村,近几年建起了十几家加工出口的电子表厂,它们生产的电子表竟占香港市场的百万之六十多。在石西村,几乎每家房屋的门匾上都书有「江夏流芳」四个字。村政府一位干部告诉我们,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都姓黄。据考证,在十八代或二十代以前,黄河决口发大水,他们的祖先便从河南一带迁居此地。全村土地面积仅一百三十多公顷,人均占有耕地少得可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腾冲县以促进民族地区进步繁荣为宗旨,通过努力,使长期处于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腾冲县出现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边防巩固的好形势。一、大力发展边贸企业腾冲县是古代西南丝绸古道上的终点站,又是现代史上原史迪威公路跨出国境通往缅甸密支那的最后~站口。腾冲县被列入对外开放口岸县后,县委、政府结合腾冲实际,抓住时机,把发展边境贸易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我们认真贯彻国家的边贸政策,坚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积极扶持,大力发展”的方针,坚持发展速度、范围、规模、所有制“四不限”的…  相似文献   

14.
正记忆中抚州以前好像没有银杏树,近年的大量引进,使它反客为主,后来居上。市区种植很广,从金巢大道、王安石大道的行道树,到名人雕塑园、文化广场的景观树,都以银杏为主角,如此担当,俨然市树。一段时间内,对于银杏树我曾有过很深的误解,认为它带给我们的只是那种枯萎、凋零、腐败的沧桑感,随着视野的不断拓展,这一成见才慢慢有了松动,有了改变。而真正彻底扭转看法,是在阅读郭沫若《银杏》之后。银杏为中国独有,其他国家的银杏树都是从  相似文献   

15.
正南宁市从重点难点村(社区)这些最难啃的"硬骨头"入手,在软弱涣散村(社区)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试点,采取以难带易、先整顿后换届等措施,为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开展夯实基础。一是开展整顿工作"四个回头看"。一看带头人能否胜任,不胜任的马上进行组织调整;二看整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落实不到位的,查明原因,限期整改;三看已解决的问题是否有反弹现象,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南河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市级重点村。全村420户,1280口人,1595亩耕地。拒马河出山入川一分为二,南河村得地利于先,正处于两河夹界的滩涂之上,给这里留下一笔可观的砂石资源。2001年,村党支部针对北京市日益扩大的城市建设规模和本村难能可贵的砂石资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省腾冲县这块九种民族居住生活的土地上,人大工作正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这春意和生机来自该县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不懈的努力,也源于中共腾冲县委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腾冲县人大工作方方面面都深深地留下了县委关心、支持、帮助的足迹。1989年9月15日,县委召开"腾冲县人大工作会议",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县纪委的主要领导全部参加,县党政机关各委、办、局主要领导,22个乡  相似文献   

18.
当春风翻过大山吹进四川盆地,饱经“5·12”地震破坏的都江堰同样迎来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满眼金黄的油菜花从大片白色的板房周围一直延伸到青城山脚下。路旁,一棵棵笔直的银杏树已经能看到鹅黄的嫩芽,而银杏旁的玉兰树已经迫不及待地展开了洁白的花瓣。  相似文献   

19.
根据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灵山县县委采取先培训后住村、先部署后住村、先分类后住村的方式开展“万名干部入乡住村”活动,使活动效果更好,成绩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李国华  张爱民  丁和平 《群众》2006,(7):44-45,48
泰兴市是全国闻名的银杏之乡。离市区东南20华里,在省道江平线东侧,有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文明示范村——张桥镇西桥村。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100亩,村民402户,1420人。这个曾经“吃粮靠供应、烧草靠煤炭、用钱靠救济”、人均纯收入不到30元的穷乡僻壤,经过20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