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及近代一些论及钱荒的学者如陆贽、白居易、元稹、李翱、杨于陵等人往往把钱荒归咎于两税法。白居易在批评两税法的言论中说:“夫赋敛之本者,量桑地以出租,计夫家以出庸。租庸者,谷帛而已。今则谷帛之外,又责之以钱。……今天下之钱日以减耗,或积于国府,或滞于私家”。杨于陵也认为:“古者权之于上,今索之于下,昔散之四方,今藏之公府。……则钱焉得不重,物焉得不轻”。概言之即认为,政府向纳税人征收货币代替实物,藏之国府,积钱不出,使民间货  相似文献   

2.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语出《国语·晋语》,其云: 赵筒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 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 哀夫!”窦犫侍,曰“臣闻之,君子哀无 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 令,不哀年之不登。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 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 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 对其中的“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清代人江永说:“谓贵者降而为贱,如宗庙之牺牲,恐服勤于田也。岂非牛耕之谓乎?”(《皇清经解》卷260)其后,1941年齐思和加以确认,以为这是“春秋时已有牛耕之确证也。”(《中国史探研》91页——92页)此后,“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牛耕说流行于世,累见于专著和教材。 然而,将“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视为牛耕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鉴于其说流行甚广,有必要在此加以辩正。 第一,登“宗庙之牺”的“牺”为牛,不合  相似文献   

3.
《论语·季氏篇》中“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一句,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译成“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①如果单就这一句话来说,这样译未尝不可。但把它放回整段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顼,而在萧墙之内也”中去读,总觉得文气不甚通畅,语义也不很明了。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4.
原以为大凡芳香只有去嗅去尝才可获得 ,后来发现也不尽然 ,尤其属于香标极至的东西 ,仅凭嗅味二觉是不够的 ,譬于书香只有付诸视觉才能感知。对于书的痴迷可以追溯到少小年代。六十年代中期我正在读小学 ,记得首先接触的课外读物就是连环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 ,这为后来阅读原著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文革”前父亲藏书大概有七八百册 ,多属文史类的 ,古今中外的都有。“文革”开始后在外地教书的父亲特意赶回将书籍全部封存起来 ,并郑重警告我不得再动 ,否则打断我的腿。我大惑不解 ,又不敢多问 ,心说等你回去上班就由不得你了 ,因…  相似文献   

5.
以德化人     
德,是立身处世的宝中宝。德,是世间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何为德?古代先贤有许多关于德的论述。《礼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说道德、品德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而财富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不仅作为身外之物的财富不能与“德”相比,而且,在精神世界中的其他方面也不能与“德”相比,古人认为:“才而无德谓之奸,勇而无德谓之暴,辩而无德谓之怠,智而无德谓之谲。”吕尚在《文韬》中说:“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在今天,一心为人民服务,诚心解他人之难,即为大德也。…  相似文献   

6.
文学乱侃     
一位专搞文学的朋友来同我侃文学,开始我只是漫听之、漫应之。渐渐地,也搭上几句,插上几句。以后,竟不自觉地抡起“斧”来。两个小时下来,倒也侃出几件事、几点随感。告别时,专家鼓励:“何不将你谈的整理出来发表发表!”我的家乡生长着一种洋槐树,把它剖成木料打家具,又翘、又裂、又易蛀,乡亲们由此给它一个浑名:“翘裂蛀”。但也有优点,那就是其花烂漫,开满枝杈梢头,远着惚如樱花。而这花正是蜜  相似文献   

7.
患鼠乞猫     
安清 《中国减灾》2011,(5X):59-59
<正>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  相似文献   

8.
嗜书的缘份     
嗜书的缘份从头说起,我之成为读书人,大约缘于我父亲。我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生于教书人家,又因为读书半世坎坷。“文革”期间的1969年暑假,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回老家,河南信阳吴店,就记得在一大片田地问走啊走啊。那里有些水田,田里似乎还有晚稻秧苗,更多的是旱地,高梁青青。有小河,光脊梁小孩们在河里洗澡。又有山,山上不长大树,长些个高不高矮不矮的山楂。多年以后,我想起,我祖父怎么就是个教书人呢?他跟谁学的书?在那一片乡野间,他又怎么选了教书为生呢?无论如何,到我这一辈,我要算是第三代读书人或教书匠了。但是我们家恐怕不能算书香门第,几乎没有书传下来。父亲幼年失怙,后来更在战乱中成了流浪难童。再后来幸逢我外祖父收养,才得到读书机会。不过这一收养,加之再再后来的经历,到了“文革”可算是全完。那10年,我父亲等于是给打回原形,重新改造成不普通的劳动者。先是挑大粪扫厕所之类,再后来就是拉板车开拖拉机送学生学农之类。。可我爸仍是个读书人,这真不知是不是本性?尽管他臭汗淋漓,一身补钉,整个一苦力的干活,回到家里他还是爱翻些书看。我爸看书倒不是为了写书,他是干什么看什么,比如修表、修钟、汽车拖拉机修理之类。所以,人家  相似文献   

9.
在告别旧世纪,步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总结近世的历史,比如一些著名作家学者“全集”的纷纷出版似乎成了最近的新潮。对于这些煌煌之制的评价,台面上当然是以盈耳的赞誉为多,但人们私下里也未见得没有不同的议论,至少这些“全集”不约而同精心删去了作者们当年那些“敬献”、“歌德”、“声讨”、“揭发”、“自我批判”等等名篇,就使人对“全集”之“全”、以及编辑者有无对历史的诚信,不得不抱以怀疑。又如对近年一些名人回忆录中叙述历史事件的态度,也有不尽以为然的看法,一位朋友最近撰文提到,“文革”中“写作班子”  相似文献   

10.
艺不压身     
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我初中毕业了,父亲叫我学点木工手艺。 当时我并不想学手艺,我认为自己什么也听不见,学会手艺又有什么用。父亲知道了我的想法,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如果不想学手艺我也不拦你,你耳聋,年纪又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  相似文献   

11.
郑成功驱荷复台,垂范后世。 欲说台湾,不由得便想起了郑成功。有人以为台湾之归化于中国是始于郑。这其实是一个误会。早在三国时(公元230年)吴主孙权便派遣卫温率万余人至此经略,称之为“夷洲”。之后,由东南诸郡渡海赴夷者日众,带去了内陆的文化习俗与工艺技术,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隋时,改称“流求”,至明朝方称“台湾”。《后汉书》注引《临海水土志》曰:“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既生五谷,又多鱼肉。”我国人民耕作开发繁衍生息于此,少说也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 而郑成功诚然是一位垂范于后世的民族英雄。 台湾虽是我自古迁徙屯垦之地,但明代尚未正式册封建制。故明天启四年(1624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戏的演出中 ,我们经常看见这样一种程式 :大人升堂问案 ,两班衙役、两厢武士先来一段序曲 ,高声齐唱 :“威———武———!”“威武”是什么意思?它是向人们宣示 :法律是威严的 ,公堂之上 ,不可亵渎法律!起初 ,我以为喊“威武”只是对受审者来个下马威 ,让他们老实点儿。后来 ,戏看得多了 ,才清楚 :喊“威武”不仅只是对着当事人的。《斩马谡》一戏 ,诸葛亮这位军师审战将马谡 ,审着审着 ,诸葛亮心软起来。两厢武士发现了之后 ,便对诸葛亮喊起了“威———武———” ,吓得诸葛亮如梦惊醒 ,赶紧一拍惊堂木 :斩!———原来 ,武…  相似文献   

13.
读过柳宗元《捕蛇者说》的人大概都会对其所描述的捕蛇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捕蛇,只是为了“退而甘食其之有,以尽吾齿”,既要提心吊胆地对付凶狠的毒蛇,又得受猛于虎的“苛政”的残酷压迫,若非走投无路,谁也不愿加入这一行列的。如今的捕蛇者当然不会再有那样的遭遇了。常熟隆力奇集团公司总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13,(4):52-52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因说日:“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秦伐韩,军阏与。王乃令奢将救之,大破秦军,惠文王赐奢爵号为马服君。孝成王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使廉颇将,固壁不战。秦之间言日:“秦之所恶,独畏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之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日:“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相似文献   

15.
我常喜读书,却也因此平添烦恼。世上书籍林林总总,若要一一通读,全盘吸收,虽呕心沥血亦不可得。所幸,在苦于阅书无从甄选,几近厌倦后,终明白道理: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才须咀嚼消化。《公安教育》是值得咀嚼消化的书。如此评价,倒不全因我忝为公安教育工作者,职责所在,行须研读。弗·培根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我以为,“博彩”自不可取,“怡情”、“长才”则于己大有好处。读《公安教育》不失为“怡情”、“长才”之妙招。幽居独处时,沏一杯清茶,沉醉于个中篇章,读到妙处拍案叫绝,掩卷后思绪连连,不觉间又有所悟。…  相似文献   

16.
经历过“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人,都知道“政治历史问题“的可怕。特别是在“文革“中,很多有“政治历史问题“的人被整死;很多没有“政治历史问题“的人,往往也被用指鹿为马无中生有血口喷人栽赃诬陷之术捏造出“政治历史问题“,然后整死。如贺龙的“土匪“问题,彭德怀的“军阀“问题,刘少奇的“叛徒内奸工贼“问题以及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结局,就是这么来的。直到最近我才知道,“政治历史问题“的可怕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可以转化,“政治历史问题“并不可怕,甚至极其严重的“政治历  相似文献   

17.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这副对联,言简意赅,让人颇有启迪。贞观初,唐太宗谓侍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又纳谏告诫自己:“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国之君的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自己跟百姓的舟水关系。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只不过是封建王朝时代的突出代表,历史上的每一位开国皇帝,开初莫不重视自己与百姓的关系,只是到后来,逐渐脱…  相似文献   

18.
运起荣 《天津人大》2013,(12):43-43
学习,人人需要、西汉刘向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这位古人把学习比作太阳、阳光和烛光,既形象又贴切,实在妙极了。人都是学而知之,并非生而知之,连人称至圣的孔子都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相似文献   

19.
《楚辞、天问》:“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前人对“鸱龟”句的注释各持己见:如王逸《楚辞章句》认为,系指鲧治水不成,尧乃放杀之羽山,飞鸟水虫曳衔而食之。这显然是望文生意,并无根据。朱熹《楚辞集注》认为,“详其文势,当与下文应龙相似,谓鲧听鸱龟曳衔之计而败其事。”这看法是有创见的,但他却又不能正确对待鸱龟的含义,以为鸱龟而能献曳衔之计,不过是“无稽之谈”。林云铭《楚辞灯》则认为是象征“障堤绵亘,若鸱龟之曳尾相衔者。然此出于同事者之谋,但鲧误听耳。”这看法提出了鲧筑堤导水的方法系“出于同事者之谋”,可与朱熹的说法互相阐发:但他也不能正确对待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在门诊工作中,先后接诊过狠余例气滞便秘患者,年龄最大者82岁,最小的29岁,病程最长的12年,最短的1年。患者均有大便于结,排便时间延长症状,重者gu10日排一次,轻者也需34日。气滞便秘,古籍中有“气秘”之称,(济生方,租给):分五秘,其中包括气担。素问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平居之人,五脏之气贵乎平顺,阴阳二气贵乎不偏,然后精液流风肠胃益润,则传送如径矣。摄美乖理,三焦气涩,运掉不行,于是乎变结于肠胃之间逆成气秘之患。大便秘结在脏腑上虽是大场传导功能失常律液不布所致,一般责之于肠胃,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