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分配规律的必然拓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演进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最新体现。将其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教学内容的路径主要有:一是实现"共享"发展理念与"阶级利益"观点之间的对接;二是实现"共享"发展理念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之间的融合;三是实现"共享"发展理念与"剩余价值理论"观点之间的结合;四是实现"共享"发展理念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观点之间的融通。  相似文献   

2.
"天志"、"明鬼"思想是墨子"兼爱"、"非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墨子论证"兼爱"、"非攻"学说的重要的外在力量,是推行其学说的工具;鬼神观是道德力量中一个重要的外在约束力量;"天志"、"明鬼"思想也反映出了墨子的一种功利主义态度,认为敬鬼神既是对先人的尊重,又可以联络乡亲的情感;"天志"、"明鬼"思想反映了下层被压迫的人民的正义的要求,是"民志"的曲折表现,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3.
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理清"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尤为重要。"人道主义"基本命题包括"人是人的最高价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把人当人看"、"尊重人"、"爱人",等等。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才肯定"人道主义"的这些基本命题。从理论本质来看,这些命题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联姻,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人道主义",是不符合理论事实的。  相似文献   

4.
霍布斯的"利维坦"与荀子的"圣人"政治都是基于他们共同的认识——性恶论而提出的,但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从前提上看,"利维坦"针对的是人的恶本性是不可改变的状况,而"圣人"政治的前提是人的恶本性可以后天改变;从内容上看,"利维坦"强调的是权责相应的政治标准,"圣人"政治强调的是教人向善的道德标准;从目的上看,"利维坦"的目的是和平、安全和共同防卫;"圣人"政治则是为了"合于道,归于治";从本质上看,"利维坦"的核心是"理法","圣人"政治则强调"礼教"。"理法"要求平等,而"礼教"讲究定分。  相似文献   

5.
侦查运动中的"己"与"彼"比较研究侦查与犯罪是一种联动行为,侦查是与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手段,是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与犯罪和犯罪分子的一种较量,其斗争的双方是侦查机关、侦查人员--"己",和犯罪、犯罪分子--"彼"."已"与"彼"是互为对立的双方,从侦查角度来讲,对"己"与"彼"双方情况把握程度是决定侦查工作成败的首要因素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有三层涵义,即"人"是人类、"人"是现实的个人、"人"是指人民群众。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的涵义,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科学发展观作为新的社会发展指导理论,其"科学性"体现在明确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发展为什么"、"如何发展"、"怎样评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理论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经过无数事实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同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多党合作历史和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开拓马克思统一战线理论新境界的重要成果,是指导当前统一战线工作的行动指南。以人为本是践行"同心"思想的必然要求,实事求是是践行"同心"思想的实践准则,与时俱进是践行"同心"思想的科学态度。践行"同心"思想,坚守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女娲时代"后"与"土"是单独使用的,没有"后土"二字连用这个词。"后土"一词是黄帝时第一次出现的,是指人名,称相,为法官。"皇天后土"四字连起来用是舜时第一次使用,这里的"后土"是指大地神女娲,和黄帝扫地时所祭的大地神女娲是一样的。远古管理大地的官员是"八恺",不是"八元",今山西万荣后土祠《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上刻的"八元"是误刻。黄帝第一人第一次在汾阴丘扫地祭祀大地神女娲,汉武帝因扫地事建后土祠,可知后土与女娲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点上,后土娘娘必然是女娲的化身,即始祖无疑。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一种行为方式,"法治"在一个国家的实现被认为是融入国际社会的先决条件。然而什么是"法治",怎样才是真正的"法治",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把"法治"视为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一个表现过程是切入"法治"的一个新视角,也就是说从思维到行为的这么一个连续的过程是"法治"精神的表现,这就是行动中的"法治"。  相似文献   

11.
井冈山精神与公安工作面临的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是紧密联系的,井冈山精神的"坚定信念"是做好公安工作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井冈山精神的"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指引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的核心,井冈山精神的"艰苦奋斗"、"勇于胜利"是推动公安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井冈山精神的"依靠群众"是公安机关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根本.因此,要弘扬井冈山精神,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打造新时期政治立场坚定、群众满意的公安队伍.  相似文献   

12.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文化底蕴深厚,本研究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考察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泉州"海丝"历史文化魅力何在以及当前如何让泉州"海丝"魅力重放光彩。物质文化魅力是泉州"海丝"魅力之基,非物质文化魅力是泉州"海丝"魅力之形,内在精神魅力是泉州"海丝"魅力之"魂",泉州"海丝"历史文化资源的转化及其历史文化魅力的释放,首先物质层面要保护与开发泉州"海丝"历史文化遗存,其次要重视"海丝"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最后是要注重"海丝"精神内核的升华,将泉州"海丝"文化和精神融入整个城市,走进城市的外在和内心。  相似文献   

13.
"问题"与"主义"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从史的角度看,马克思是一个研究"问题"的人,"主义"在他那里是与"问题"相一致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谈"问题"的"主义"."问题"、"主义"、"马克思"之间相脱节的问题和种种不良倾向应该被克服.  相似文献   

14.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儒家道德价值实现方式的基本内容,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忠恕之道"的前提是"情",这是从人之本性"善"为出发点的。基于"忠恕之道"的实现途径"诚"—"诚者物之终始"、"诚者天之道也",最后揭示出"忠恕之道"的实现"仁"。这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精神,更是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核心内容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历史经验的最高层次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观点都是围绕"三个代表"展开的,"三个代表"概念的明确提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科学体系的标志.正确认识"三个代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关系,有助于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的"三三制"政权建设,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协商民主实践。在这一民主实践中,政治共识是"三三制"下协商民主发生的基础条件;共产党的自觉约束是"三三制"协商民主实施的保障;人民广泛而有责任的参与是"三三制"协商民主成果落实的保证;协商和监督是"三三制"协商民主运作的基本内容;清明的政治生态是"三三制"下协商民主实施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道德的政治"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整体气质,《中庸》之"诚"是儒家理想的道德主义的实现过程。"诚"又贯彻为两条理路,即"致中和"的政治文明、"君子时中"的政治参与。《中庸》是传统儒家"道德的政治"政治哲学精神气质的经典诠释,是"政治的道德主义"与"道德的政治实践"结合的思维典范。对《中庸》政治哲学的内涵与价值的分析,即是"道德的政治"儒学研究的重要案例,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襄助。  相似文献   

18.
关于盗窃罪的本质是"秘密窃取"还是"平和窃取"的争论较大,"秘密窃取说"主张"秘密性"是行为人主观上自认为处于一种"秘密性"的场合,它是区分盗窃罪和抢夺罪的标准。"平和窃取说"认为"秘密性"违反了主客观相一致的刑法原则,否定它作为盗窃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地位,即盗窃罪是一种平和取财行为。  相似文献   

19.
对待古老的"孔家店","打倒"是不行的,"转化"是必要的,然而"重构"才是根本的。不应该将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简单对比,将前者看成"普遍伦理",而将后者贬为"特殊伦理"。实际上,儒家伦理既是一种"普遍伦理",也是一种"特殊伦理",前者表现为"天人合德"的终极原则、"仁爱"的普遍原则与"先仁后礼"的先验礼制原则,后者表现为"五伦关系"中那种"各得其所、各就各位"的"序位伦理"。"德"与"位"的统一就是"普遍伦理"与"特殊伦理"的统一,因此,儒家的"德位"之思具有深刻的形而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廓清"人与自然"关系的地平线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前提。人类在对待自然中经历了"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观念上和实践上的变化。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元凶是"资本的逻辑"。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解"的有效途径,一是调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超越和扬弃"资本的逻辑";二是科学认识和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三是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中的作用;四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于人的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