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利     
中美生物技术专利研讨会在京召开——国知局紧跟国际先进技术与全球知识产权发展,努力建设并完善中国的专利保护和执法体系,以更好地保护权人的合法权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的生物技术市场潜力巨大,国外企业开始重视在中国进行生物技术的专利布局和市场培育。  相似文献   

2.
海洋生物技术专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生物技术专利在我国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全面检索2003年前国内外海洋生物技术专利状况的基础上,对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各主要领域专利的数量、布局、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我国实施海洋生物技术专利战略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周长玲 《政法论坛》2012,(2):188-191
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对生物技术重要作用的进一步认识,有关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一直是知识产权界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该争论主要是围绕生物技术专利可能引发的法律、伦理以及生物安全等展开的。本文仅针对生物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专利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的风险预防原则为指导,论证对生物技术专利保护应采取慎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移动通信产业专利分析及我国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翔  詹爱岚 《知识产权》2004,14(3):20-26
随着我国加入WTO,一些技术强国充分利用TRIPs等新的国际贸易规则,运用知识产权操纵技术标准,构建起产业技术壁垒.薄弱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欠缺,使得我国许多产业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明显处于劣势.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移动通信专利分布、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技术的分析,勾勒出当前移动通信产业专利格局.并通过进一步的移动通信产业危机分析,提出了WTO专利体系下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应当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因专利保护范围边界的确定是当前生物科技专利领域中争论的焦点之一。专利保护范围决定着专利垄断权的实际价值,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直接影响着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梳理美国、德国、瑞士和日本在基因专利保护范围上的发展变迁趋势,同时初步探讨对我国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界定方面给予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也不断增加。如美国每年批准的与水稻相关的专利数量已从1995年的不到100件上升到2000年的600多件,苏云杆菌(Bt)技术也有几百项专利。1研究机构对遗传材料申请专利是为了保护其研发投资并垄断市场。一般而言,生物技术领域的许多产品的生产是需要使用多项遗传材料和技术,而这些专利不可能掌握在一个或少数几个权利人手里,此时大量的专利有可能导致限制与阻碍生物技术研发和生产的“反公众悲剧”。2下文所述的金稻案例就体现生物技术领域里专利过多会造成技术应用的…  相似文献   

7.
朱翠微 《法学论坛》2005,20(5):134-140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既有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又有社会伦理道德等理论问题;既有政府管理部门实际管理政策问题,又有实践中关涉公民的食品安全等切身利益问题。本文拟结合国内外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对生物技术与专利、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及生物技术与WTO有关协定的关系做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国际生物技术保护与中国专利法修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技术发展对专利制度形成冲击,促使各国不断调整国内专利策略,以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满足新兴产业之需要;比较欧美国家,我国对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略显迟滞.本文在论述发达国家对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及国际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专利制度中的转基因生物技术保护问题作出分析,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9.
正7月25日,"LED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创新战略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与会代表就当前LED产业国际专利市场格局及如何应对未来LED市场竞争的潜在风险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正式成立了我国首个全国性的LED产业专利联盟,以助力企业加强专利布局,合力对抗专利壁垒,增加国际竞争砝码。LED产业专利联盟是由积极投身于LED产业、从事LED  相似文献   

10.
李轩 《知识产权》2006,16(6):77-81
基因序列专利保护范围如何设定是当前生物科技专利领域的争论焦点之一。专利保护范围决定着专利垄断权的实际价值。瑞士新近修改专利法,对基因序列保护增设限制条款。作为欧洲生物技术产业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瑞士此举显得颇不寻常。为什么基因保护倍受瞩目?基因序列与其它专利保护客体本质差异何在?为什么瑞士对此加以限制?其立法考量如何?其理论及实证根基何在?对中国未来立法取向又有何启示?本文从法律、经济学与技术视角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