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探测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细胞膜PNA受体的表达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对32只SD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不同时间心肌细胞膜凝集素受体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心肌缺血15min时,心肌局部可出现PNA染色阳性,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其阳性表达面积明显增加;缺血2h;其表达水平达到高峰,呈弥漫性染色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2h后,心肌缺血区域PNA受体的表达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实验结果稳定,敏感性强,可为心肌缺血早期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Li ZH  Jing HL  Liu XS 《法医学杂志》2003,19(3):136-13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传导系统糖蛋白表达。方法运用花生凝集素(PNA),对8例急性心肌梗死亡者的心传导系统标本进行亲和组化染色。结果PNA有7例呈现强阳性,1例出现弱阳性。结论房室结传导细胞在缺血时细胞膜表达PNA受体,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时房室结细胞和工作心肌都不同程度受累,并且细胞病理改变机制可能相关或类似。  相似文献   

3.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肌NF-kB的检测及其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核因子-kB(NF-kB)在心肌组织内的变化,探讨其在心肌早期缺血死后诊断中的法医学意义。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缺血0.5h,1h,2h,4h,8h共6组,每组5只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S-P法),观察不同时间缺血心肌中NF-kB阳性着色,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鼠心肌缺血30m in,心肌细胞核出现散在NF-kB阳性染色;缺血60m in,心肌阳性染色细胞核增多;4h达高峰;8h组开始下降;免疫组化染色定量检则的阳性单位:缺血2h、4h、8h分别为20.042±1.084、22.028±3.452和20.524±1.595;正常对照组未见核阳性反应。结论大鼠心肌缺血8h内,心肌细胞核NF-kB阳性染色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对早期急性心肌缺血的死后诊断具有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不同时间心脏不同区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心肌缺血30min心肌局部即可出现bFGF阳性表达,并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其阳性表达的强度也有所增加。图像分析处理结果表明,缺血3h其表达水平达到高峰(55.26±14.75),明显高于对照组(7.27±2.49),而与缺血边缘区域(53.08±14.26)和正常区域(53.79±15.71)相当。3h后,心肌缺血区域bFGF的表达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而缺血边缘区域和正常区域则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可为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的不同时间、心脏不同部位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缺血30min后在缺血心肌局部开始出现VEGF阳性表达,而缺血边缘区域和正常区域心肌在缺血1h后也开始出现VEGF阳性表达,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VEGF的表达强度也越来越强。对照组未发现有阳性表达结果.表明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缺血后心肌局部VEGF的表达,可望作为因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性猝死案例的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zif/268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心肌细胞内原癌基因蛋白zif/268的表达变化,为心肌早期缺血死后诊断提供新指标。方法 建立心肌早期缺血模型,大鼠分为正常、缺血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心肌细胞核蛋白zif/268的累积情况。结果 缺血 60min后,缺血区大鼠心肌细胞有部分心肌细胞核呈弱阳性着色,以后随缺血时间延长核阳性增强。正常和缺血30min组及未缺血区心肌细胞核未见有阳性反应。HE染色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核zif/268的表达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死后诊断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按Selye法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早期心肌缺血(EMI)模型。根据心肌缺血不同时间(15min、30min、1h、2h、3h)分5个实验组,另设1个对照组;每组取心尖部及其邻近的心肌组织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链霉系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AB)染色。结果表明:早期心肌缺血30min组,缺血区心肌即出现肌红蛋白(Mb)缺失和纤维蛋白原(Fg)染色增强。随着缺血时间延长,Mb缺失或Fg染色增强范围扩大,程度加重,从心内膜下向外层心肌发展呈“波浪式推进现象”,二者在心肌缺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相同,灵敏度相似,但Fg易受血液污染而致其可靠性较Mb差。在注意血液污染的前提下,SABC-Fg技术为诊断EMI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HSP70及c-Fos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再灌注HSP70及Fos蛋白在心肌组织不同区域表达的规律 ,为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所致心性猝死的法医学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 /再灌注模型 ,取缺血区域 (左冠脉前降支供血区 )及非缺血区 (右心室 )心肌组织。结果显示 :对照组正常心肌组织无Fos蛋白及HSP70表达。Fos蛋白在心肌缺血 15min再灌注 0 5h后即在缺血区域表达 ,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增强 ;非缺血区域 1h始有表达 ,缺血区域表达明显强于非缺血区域。HSP70在心肌缺血区域再灌注 1h后始有表达 ,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增强 ;非缺血区域心肌 2h始有表达 ,且明显弱于缺血区域。同时发现再灌注早期HSP70及Fos均先于心肌内层表达 ,随着时间延长其表达向心肌外层扩展。Fos在再灌注 0 5h时主要在心肌内层表达 ,1h时已扩展到心肌全层 ,4h时其心肌外层表达明显强于心肌内层。HSP70在再灌注 1、 2h时主要在心肌内层表达 ,4、 6h时表达扩展至全层心肌。心肌缺血 /再灌注早期不同时间HSP70及Fos表达有不同的区域性及强度 ,此可为心肌缺血 /再灌注的早期诊断提供一项新的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Ma MY  Xu X 《法医学杂志》2003,19(2):65-67,F00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和/或再灌流早期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心肌细胞内原癌基因c-fos mRNA表达变化,为心肌早期缺血死后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复制心肌早期缺血模型,大鼠分为正常、缺血及缺血再灌流组。采用原位杂交方法结合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方法研究心肌细胞内c-fos mRNA表达情况。结果 缺血10min再灌流30min,部分大鼠再灌流区心肌细胞胞浆内c-fos mRNA弱阳性反应,散在分布。缺血60min再灌流30min时达高峰,120min开始减弱。正常和单纯缺血组中缺血少于60min组未见有阳性表达。HE染色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原位杂交法检测c-fos mRNA方法灵敏特异,有望成为一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流早期损伤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肌中VEGF在死后一定时间的稳定性及表达的变化规律,评价其对死后诊断机体早期心肌缺血的作用。方法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SP法染色、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系统,检测缺血心肌细胞内VEGF阳性表达面积和强度,并对VEGF在死后不同时间的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VEGF在缺血心肌组织中,见灶性或成片心肌细胞强阳性表达,部分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细胞表达弱阳性,间质表达阴性;在4℃放置,随时间延长,缺血心肌组织VEGF阳性表达有减弱趋势,至10d时缺血心肌组织仍可见VEGF在少许心肌细胞胞浆内呈弱阳性表达。在4℃放置10d以内,缺血心肌和正常心肌标本之间VEGF阳性表达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VEGF能耐受一定程度自溶及腐败的影响,其免疫组化检测对于判断死后4℃放置10d以内的尸体是否出现过心肌缺血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Gao SH  Liu C  Tan QF  Huang FJ 《法医学杂志》2008,24(3):175-177,241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蛋白在心肌早期缺血死后诊断中的法医学价值。方法将收集的案例心肌蜡块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早期心肌缺血组、心肌梗死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观察猝死心肌内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对其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早期心肌缺血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细胞质以及细胞核染色阳性,且早期心肌缺血组与心肌梗死组表达强度相近,说明早期心肌缺血组在胶原网结构方面已经发生与心肌梗死相同的改变。结论Ⅰ型胶原可以作为早期心肌缺血的一个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Basigin mRNA在大鼠早期缺血心肌和非缺血区心肌中的表达差异及探讨其法医学意义。方法建立大鼠早期心肌缺血手术模型,分为EIM组、NIM组、假手术组以及空白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心肌缺血后15min、30min、1h和2h Basigin mRNA的表达量。结果与NIM组、假手术组及空白组相比,EIM组BSG mRNA表达量在缺血15min时降低,而冠状动脉结扎1h后表达量降低到SO组的一半,此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扎2h后表达量恢复至SO组水平。NIM组、SO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肌急性缺血2小时内BSG mRNA表达降低明显,之后升高,说明BSG参与早期缺血心肌自我保护病理生理过程,提示BSG可用于鉴定早期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3.
Xiong XM  Deng SX 《法医学杂志》2008,24(2):90-93,161
目的 探寻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家免缺血心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死后稳定性.并对其在法医学实践中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系统,检测死后cTnT表达情况,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cTnT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缺血区心肌组织可见明显不规则灶状、片状cTnT缺失区,间质呈阴性表达。在4℃放置.随放置时间延长,正常和缺血心肌组织cTnT阳性表达均有减弱趋势,至14d时均完全缺失。但仅在4℃放置1~7d内,缺血心肌和正常心肌标本之间cTnT阳性反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nT的免疫组化表达用于认定死后4℃放置的尸体是否有死前心肌缺血时.宜在7d以内进行。  相似文献   

14.
Connexin43与心肌缺血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Y  Hu H  Liao Z 《法医学杂志》2004,20(1):7-8
目的探讨Cx43在急性心肌缺血时缺血时间与表达量的相关性。方法结扎兔左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于结扎后不同时间取左心室前壁心肌。用HBFP染色定位心肌缺血区域,以SP法显示Cx43的表达,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分析采集IOD值,分析不同时间急性心肌缺血与Cx43的IOD值。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时间与Cx43的表达呈负相关。即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缺血面积增加,Cx43的表达呈下降趋势,两者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兔心肌Cx43的表达,与缺血时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 ,对急性心肌缺血早期不同缺血时间心肌细胞内补体C5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C5在心肌缺血 15min即可出现阳性反应 ,并随缺血时间的延长 ,其反应面积逐步增大。心肌细胞内C5阳性是早期心肌缺血的敏感指标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内C5的变化可望成为早期心肌缺血死后诊断的一种有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急性心肌缺血猝死心肌细胞胞浆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27例可疑早期心肌缺血猝死(早期梗死组)、10例心肌梗死猝死(心肌梗死组)、11例冠心病非心性猝死(对照组1)以及10例正常心肌(对照组2)中HO-1的表达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早期梗死组与心肌梗死组在心肌细胞胞浆中HO-1均呈强阳性表达,对照组1和对照组2心肌细胞胞浆中HO-1弱阳性表达或无表达。早期梗死组和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1和对照组2之间心肌细胞内HO-1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镜下各组心肌细胞胞浆内HO-1表达的阳性面积率及平均光密度差别明显。结论 HO-1可以作为急性心肌缺血所致心性猝死的一个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Ma MY  Xu XH  Luo B  Zhu JZ  Chen JG  Zhao LX  Wang HY 《法医学杂志》1999,15(4):193-195
探寻FOS蛋白在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中变化规律,为心性猝死的诊断提供新方法。利用SD大鼠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设立正常、缺血对照组与缺血再灌组。心脏标本经HE染色及免疫级化观察。结果发现,在冷冻切片上缺血20min再灌流30min,再灌流区心肌细胞核呈阳性着色。但在石蜡切片上,缺血30min再灌流30min后,再灌流区才有心肌细胞核(37.76%±9.66%)呈弱阳性着色,再灌流60min后核呈棕褐色阳性染色,120min后开始减弱(35.36%±3.16%)。正常和单纯缺血组心肌细胞核未见有阳性反应。HE染色无明显病理改变。结果提示,SABC-FO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最早可揭示心肌缺血20min再灌流30min的损伤,FOS蛋白在再灌流后60-120min之间可能有一个高峰表达。此法对显示实验性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有重要的价值。有望用于心性猝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不同时间心脏不同区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心肌缺血30min心肌局部即可出现bFGF阳性表达,并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期的阳性表达的强度也有所增加。图像分析处理结果表明,缺血3h其表达水平达到高峰(55.26±14.75),同于对照组(7.27±2.49),而与缺血边缘区域(53.08±14.26)和下沉区域(53.79±15.7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验大鼠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后组织蛋白酶L在血浆中的表达,探讨其能否作为心肌缺血标记物.方法 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心肌缺血30 min、1h、2h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组)以及异氟烷预处理后的缺血再灌注模型(异氟烷预处理组).同时设有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以作对照.用ELISA法检验血浆中组织蛋白酶L的含量,同时用TTC染色测量心肌梗死面积. 结果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各组血浆中的组织蛋白酶L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组,血浆中组织蛋白酶L的表达增多到正常对照组2.37倍(P<0.05).异氟烷预处理组血浆组织蛋白酶L和心肌梗死面积都较缺血再灌注组降低(P<0.05).结论 血浆中组织蛋白酶L不适合作为单纯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血浆标记物,异氟烷预处理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造成的血浆组织蛋白酶L高表达.  相似文献   

20.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内皮素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实验性大鼠心肌缺血后内皮素在心肌组织内的表达变化。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 (SABC法 ) ,对分别经过单纯缝线结扎、药物、脂质饮食预处理后结扎及假结扎处理的 5组 60只实验大鼠 ,在冠脉左前降支结扎后的不同时间点 ,观察心肌组织的内皮素表达情况。结果 阳性组各个分组的大鼠在心肌缺血早期均出现了内皮素的阳性表达 ,且经过预处理、存在慢性心肌缺血倾向的大鼠在更短的时间内出现了阳性染色 ;而假结扎对照组未见明显的阳性染色。结论 内皮素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早期心肌缺血的病理诊断指标之一 ,并可为心性猝死 (SCD)的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