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世纪桥》2017,(3)
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被物所扭曲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批判。在现代社会中,即使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拜物教现象仍然充斥在我们身边。本文试在现代视阈下重温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基础上,力求对商品拜物教在现代环境下的种种表现和变种,做出分析和反思,为在现代社会下的人们挣脱商品拜物教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物化导致人与人的现实关系向物与物的幻化关系让渡。马克思在对商品物化现象的批判中提出"商品拜物教理论",该理论是《资本论》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颠倒与异化的利器。本文在把握商品拜物教科学内涵中厘清其机理,并对商品拜物教进行科学外延,以商品拜物教为理论基础反思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有两重维度:一是对商品拜物教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批判;二是对商品拜物教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批判。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的三个逻辑环节:一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劳动和生产方式的剖析,由此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必然表现为价值,这是形成商品拜物教的根源;二是价值经过自身的形式运动必然使得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体的物与物的关系,由此人的关系被颠倒成物的关系,形成物化假象,这是商品拜物教的核心;三是将商品的物化假象误认为商品体自身万能,进而形成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崇拜和迷恋,导致商品使用价值拜物教,这是商品拜物教的逻辑终点。前两个环节构成对商品拜物教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批判,后一个环节则构成对商品拜物教观念的批判。准确阐释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逻辑,既有助于揭露"商品拜物教只是主观错认"的认识局限,也有助于驳斥"商品拜物教过时论"的错误论调,同时还能够启发人们自觉树立辩证商品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商品自身的客观必然性与历史暂时性,进而在实践中自觉以商品为手段发展生产力,从商品的物化结构内部打破自身藩篱,最终促使商品和商品拜物教消失。  相似文献   

4.
宋德孝 《唯实》2009,(6):21-2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神秘统治进行了揭秘,通过商品拜物教批判,他揭穿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鲍德里亚则认为,消费社会中,传统的物的使用价值已经让位于物的符号价值,从商品拜物教批判转向符号拜物教批判才能真正揭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符号拜物教批判立意新颖,但混淆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片面夸大商品所谓的符号价值而忽视其使用价值,具有典型的符号主义色彩,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5.
尹志刚 《新视野》2000,(1):54-56
国家和社会对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 ,做了大量工作 ,但总体说来成效不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是国家、国有企业及其职工之间的产权关系没有理顺。本文试图由这一现象出发 ,从理论上分析产权、国家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一、产权与社会结构(一 )关于产权的界定产权 ,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 ,每个人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因此 ,对共同体中通行的产权制度是可以描述的 ,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拜物教现象所作的精辟分析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之上的,理解这一意识现象除了从经济、社会的维度把握其产生的根源,还要了解其意识形态根源,拜物教思想既有古老的宗教意识残留同时也是启蒙运动的产物,人的解放及人的需要的发展和放大对拜物教思想的盛行起了机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回答:在人与物的关系上,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本?在民与官的关系上,是以民为本还是以官为本?福建省“晋江经验”很好地诠释了此问题.晋江市在践行以人为本的实践探索中,致力于反对商品拜物教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注重生态工程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理念:致力于关注民生注重民生建设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距离     
距离是时空概念。世界上万物之间都存在一种距离关系,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渗透到万事万物之间,确定着事与事、物与物、人与人或人与事、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尽管这种关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但其基本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旦人为地要改变其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就会引发矛盾冲突甚至导致严重后果。自然界中时空关系是不可违背的。比如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此时的河流已绝非彼时的河流;再如宇宙中恒星与行星的关系,行星始终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如果行星严重偏离轨道(即大幅度改变与恒星的距离关系),…  相似文献   

9.
小辞典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同法律相比,道德是一种软约束。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小辞典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寻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维度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得以确立的前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赖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使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一项极其迫切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批判和反对“一切向钱看”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教育人民和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崇高信念。“一切向钱看”是“金钱至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突出表现。早在100多年,马克思就把“金钱至上”概括为“货币拜物教”,并对之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批判。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视金钱为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呈现着平衡与非平衡两种状况,其表现及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揭示这种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呈现着同步性。这种同步现象实际上是二者的平衡。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75页)这种推动作用的力量,就是导致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二者关系平衡性的基础。具体说,二者的平衡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王炬 《求实》1996,(Z1)
析社会转型中的权力和商品拜物教王炬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产生了权力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这两种“病毒”正在侵蚀着人们的灵魂,腐蚀着党的机体。铲除这两个“病毒”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一、社会转型中的两大“满疾”何谓拜物教...  相似文献   

14.
人的尊严思想构成唯物史观的重要一维。在唯物史观中,人是一种自然性和超自然性、生命性和超生命性的双重性存在,因而人的尊严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人的价值是人的尊严的根本。实现人的尊严,实质上是实现人的价值。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异化劳动、商品拜物教等使人的尊严丧失。因此,克服异化劳动以及拜物教是实现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必然环节。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扬弃异化劳动的现实的运动,其目的是"人的解放与复原",即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复归。  相似文献   

15.
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16.
<正>凝聚力是一种内聚力,泛指使人或物聚集到一起的力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聚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各阶级、阶层、集团、群体及个体所具有的力量。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利益关系之上、与社会现实相契合的观念体系,它的凝聚力呈现出多种力量的集合形态。在社会转型时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必须立足于现实利益关系,融利益实现、舆论引导、理论发展、队伍建设等为一体方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7.
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而成的、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夫妻关系。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婚姻家庭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既具有与其他种类的社会关系相同的共性,又有它自己的特性。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俗、传统和教育的力量,予以维持。它以一定社会制度下的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荣誉和耻辱、诚实和虚伪、文明和不文明等观念  相似文献   

18.
杨晶 《探索》2012,(2):155-158,189
张一兵先生认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在1908年同波格丹诺夫的思想交锋中没有真正意识到波格丹诺夫唯心主义话语中的历史现象学即经济拜物教思想。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不但在党性原则上纠正了波格丹诺夫对"物"的超越论式的唯心主义理解,而且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纠正了波格丹诺夫对经济拜物教的误解。追本溯源地看,列宁早在1894年写作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一方面指认了作为历史现象学理论基础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从阶级意识的角度清晰地阐述了历史认识论和历史现象学。  相似文献   

19.
关系,是表示事物之间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也表示人与 人、人与物之间的某种联系。人际 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发生 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吸引或 者排斥,融洽或者对立,信任或者 戒备等心理关系的表现。上下级关 系,是人际关系中主要的一种关 系,这种关系协调了、和谐了,有 利于领导活动的成功,有利于领导 集体的团结,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和进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拜物教理论不仅从现象上揭批了拜物教的种种危害,科学划分和区别了拜物教的三大类型,更重要的是他深刻揭示了拜物教产生的经济根源、阶级实质,提出了扬弃的根本路径。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运用科学批判的话语从历史主体发展的视角与观念的层面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与反人道性。它对于我们应对当代中国经济伦理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困惑,走出拜金主义的意识形态迷雾,重建科学的财富伦理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