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宪史的比较研究占据宪法研究的重要地位。因为它能够通过国别的空间维度和历史的时间维度之间纵横交错的比较和对比,从而深入把握民主政治的运行规律。中国和法国是亚洲和欧洲颇具代表性的大国,其在立宪史上表现出不少相似特征,对比分析两国的立宪史,无疑对中国现今的宪政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强 《长江论坛》2008,(5):72-75
清末,受内外压力影响,清政府宣布仿照外国进行立宪,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准备。立宪派、地方实力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热闹非凡的立宪思潮和立宪运动。清末立宪一开始便有了立宪认识和立宪安排上的冲突,并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3.
熊霞 《湖北社会科学》2012,(12):110-112
二十世纪初,立宪思潮成为清末湖北思想界与反清革命思潮并起的两大主流思潮之一。这一时期,立宪派代表活动频繁,立宪团体比肩兴起,立宪报刊杂志纷纷创办,它们大力鼓吹地方自治论,宣扬国会政治,启发民智,推动宪政运动,使立宪理论得到较为深入而相对广泛的传播。随着清政府立宪骗局被层层揭穿,立宪思潮最终在武昌起义的胜利欢呼中归于沉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直接批判的立宪国家或立宪制主要是指君主立宪国家或君主立宪制,立宪主义主要是指君主立宪的主张,探究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立宪主义的关系,必须深入其科学社会主义大厦进行理论考察。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有关论述,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立宪主义在四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对立。马克思主义与立宪主义存在巨大对立的内在原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关怀和终极追求是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由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在普遍性、平等性和彻底性、真实性方面都大大超过了立宪主义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因此在理论诉求上,马克思主义是对立宪主义的巨大超越。  相似文献   

5.
党主立宪是一种民主制度与党主制度相结合的混合政体,是政党主权被宪法制约后的进化形态。党主立宪的关键在于民众监督党组织的权利以至权力的程序化、法律化、具体化。在思想方法上,党主立宪是立足现实的渐进主义,既不指望在较短时间内赶欧超美,也反对停滞不前的固守主义。只要各方面具有协商、妥协的理性态度,党主立宪将成为中国实现宪政的可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人权的宪法保障是现代宪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宪法对人权的充分保障首先体现为公民基本权利立宪的健全和完善。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立宪作历史考察,并在对现行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立宪进行检讨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现行宪法第二章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政"时期,江苏士绅在参与立宪的物质基础、组织力量和理论基础等方面表现独特.谘议局是清末"新政"要目之一.在江苏谘议局这个合法的舞台上,江苏士绅的立宪意识日益勃发,立宪行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他们主动参与江苏谘议局的筹备,所提议案涉及社会事务各方面.江苏士绅的立宪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末立宪是由清末立宪派推动的以民主法治为目标的政体变革运动.在100多年前的中国,它无异于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清末立宪最终演变成革命,根本原因是特权阶层对立宪进程的阻挠.正是这种阻挠,使大批忠贞不二之士变成异议者,又使异议者变成反对者,最后把反对者逼成了革命家.当绝大多数立宪派都变成革命家的时候,也就注定了清末立宪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9.
指引西方启蒙运动的普遍主义理性论和立宪思维在思维模式和世界观上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既不适应当前国际政治的多元化发展,又不适应文化多元化的国内民主诉求。所以必须改变理性范式和立宪思维,方能创建适合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的立宪理论,最终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坚决反对立宪政治的封建顽固势力,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继续封建专制统治,以慈禧太后和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先后扯起立宪的大旗,中国政治似乎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人们渴望立宪能把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中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然而,立宪不过是封建顽固势力欺骗人民维护皇权复辟帝制的工具。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国政治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制定几布宪法,而是人民政治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王兴波 《理论月刊》2007,6(9):62-64
针对1930年代知识分子的立宪热情与国民政府的立宪运动,钱端升认为"宪法乃不急之务,"并从实现民主政治、维护民权、确立法治局面三方面分析了暂缓立宪的原因。钱端升暂缓立宪的主张与国民党不想开放政党不可同日而语,他是从法律贵有信用、贵在切实可行的角度考虑,倡导事实在先,确定事实的法律在后,法治在先,民治在后。对国民政府出台的宪法草案,钱端升认为国民政府欲借立宪堵住一部分知识分子之口,知识分子宪政的要求就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到今年是一百年:百年后的今年,一些学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却是最低的一年。这是受到两种思潮的影响:一是革命不如立宪说,认为20世纪初的中国如果君主立宪成功,可能会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提前进入现代化,言下颇有埋怨革命之意;二是辛亥革命从“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到提倡“五族共和”,是从种族主义上升为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才成就几千年未有之历史功勋。而当今民族主义者则指责,从反满到满汉一家是出卖了汉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税收与公民基本财产权密切相关,税收基本行为需要宪法予以规范约束。世界各国宪法多有关于税收事项的明确规定,而我国宪法涉税规定仅有一个条款,且是作为人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来规定的,税收立宪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分析我国税收立宪的税收法定、税收公平原则,税权划分以及纳税人权利保护内容的缺失表现及其危害后果,对我国税收立宪提出合理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掉入陷阱的清末宪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掉入陷阱的清末宪政中共宝钢党校杨小川博士“预备立宪”、“筹备立宪”、“君主立宪”、“假立宪”、“伪宪”、“立宪运动”和“宪政”等是人们对本世纪之初,即1905年以后5年间由慈禧发起的那场政治改革的不同称呼。过去普遍认为清末宪政是清政府专制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15.
董和平 《求索》2014,(4):122-128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宪法性文件,对后世宪法立法与宪法学研究有着多方面的现实影响,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其缺乏深入具体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多局限于标签式的政治地位评价,而少有具体地专项分析。本文跳出对《大纲》的宏观政治性评价,从《大纲》对中国立宪思路和立宪技术演进、宪法学基本范畴引入和宪法学说形成、宪法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以及宪法学研究方法改进等角度的现实影响来总结分析其历史贡献和历史官示。  相似文献   

16.
《甘肃理论学刊》2014,(6):F0002-F0002
刘志刚河南汤阴人。法学博士,博士后,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基础理论。长期关注宪法诉讼制度、基本权利、宪法与民法的关系、法律规范的冲突解决方法等问题。目前。在国内外法学类核心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主要著作:《立宪主义语境下的公法问题》;《立宪主义视野下宪法与民法的关系》;《立法缺位状态下的基本权利》:《法律规范的冲突解决规则》。“宪法私法适用的法理分析”、“立宪主义的人性分析”、“政治冲突的司法解决与宪法裁判的政治化倾向”、“特殊权力关系下的宪法权利”、“司法审查视野中的诉的利益”等。  相似文献   

17.
宪法作为一纸契约,是各方利益主体相互协商、妥协的产物。1921年湖南在制定省宪的过程中,由于制宪各方在省议员名额分配和省长选举办法上僵持不下,省宪审查会破裂,宪法草案几近流产。最后,由于各方的相互宽容、妥协,宪法草案终于得到通过。故宪政的妥协不是偷安,而是双赢。在立宪时,妥协是一种立宪的技艺,更是立宪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宪法典公民权利条款评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宪法典公民权利条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体系化、话语结构和立宪思维方式上。权利条款修正时,应该着眼于权利体系的完备性、权利主体的普遍性、话语结构的科学性、立宪思维的现代性。与时俱进、与世界同行,完备的公民基本权利体系应由九个部分组成:权利普遍性原则、平等权、生命权和人身自由、财产权、精神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社会经济化权利、特殊人群的权利、救济权。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财政立宪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永忠 《人大研究》2004,(11):44-45
一、财政立宪的重要意义财政立宪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财产权和自由权,保证国家公权力行使的能力及其正确行使,一国宪法对国家的财政权和人民的财产权以及对国家的财政权在不同的国家机关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界分的一项宪政制度。财政立宪不仅是世界宪政国家的源头,也是一国实行宪政的基础,在我国更是推动法治国家和宪政建设的重大举措:1.财政立宪是建立法治政府的客观需要宪政就是政府受制于宪法,为有限政府,即政府只享有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为了人民同意的目的。这一切又受制于法治,意味着权力的分立,以防止权力集中和专制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何鹏 《新东方》2004,(3):60-61
中国几千年前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了“宪法”一词,但其含义仅指普通的典章法令。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实行“戊戌变法”,要求“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定宪法”,揭开了中国近代立宪运动的序幕。1908年,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提出预备立法。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晚清政府紧急炮制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条》),宣布正式立宪。但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立宪目的和内容去作进一步考察和分析,便不难得出清政府假立宪、真独裁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