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课》2014,(8):21-21
“官不聊生”从“民不聊生”延伸而来,直接的意思当然是官员无法营生,但汉语的魅力常是“意在言外”,同样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里往往会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很显然,被舆论所乐道的“官不聊生”,并不是指中国整个官僚系统都因新一届政府的反腐败和作风建设举措而人人自危,无以为生,而主要是指那些贪腐的官员尤其是那些贪腐并已露出些许马脚的官员,在党和政府的反腐重拳之下开始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在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上说,我们要重视并纠正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上产生的模糊或错误认识。比如,有的觉得现在要求严了,当干部不自在,感叹什么"为官不易""官不聊生",进而"为官不为",当"好好先生",这几种认识都是十分错误的。"官不聊生"之类的说辞并不新鲜。鉴于官员群体特殊的话语权,每每反腐力度加大之时,这样的声音往往能够迅速传递出来,甚至成为一种颇具"迷惑性"的说法,获得不小的认同。强调"官不  相似文献   

3.
《先锋队》1997,(1)
林则徐巧治吃喝官清代名臣林则徐任职湖北时,最为痛恨的就是官场腐败行为。一年,当地遇大旱,米价昂贵,民不聊生,林则徐建议属官平价售米,可一些官员不仅顶着不办,而且仍旧花天酒地,挥霍无度,顿顿酒厚肉肥,大吃大喝。这天,林则徐以祈雨为名,亲自带领众官列坐于...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内乡县的古县衙内有很多对联,其中有一幅这样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相似文献   

5.
林则徐任职湖北时,最忌恨官场腐败行为。一年,当地遇大旱,米价昂贵,民不聊生,林则徐建议属官平价售米,可一些官员不仅顶着不办,而且仍旧花天酒地,挥霍无度,顿顿酒厚肉肥,大吃大喝。这天,林则徐以祈雨为名,亲自带领众官列坐于骄阳之下,“不张盖,不设茶,众皆苦之”。这时,林则徐说“:我辈平日养尊处优,不识民间之苦,今日愿与诸君共尝之。”约坐了三柱香的时间,林则徐命人送来茶水,大家一饮而尽。不久,众官皆作呕大吐,林则徐命人检查呕物,发现“众吐皆腥荤厚味,独公(林则徐)所吐藜藿赤饭”。林则徐正言厉色道“:为民请命,顾若是乎,天心之不仁,…  相似文献   

6.
为官当作为     
《求是》2014,(15)
<正>随着反"四风"力度不断增大,党风政风清风阵阵,干部群众交口称赞。但与此同时,一些官员却开始自嘲"为官不易",甚至发出"官不聊生"的感叹。受这种情绪影响,"为官不为"的现象开始蔓延,对此万万不可等闲视之。为官本当有为,而且要大有作为。但"为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拳反腐,狠抓作风,党内风气为之一新,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观,"为官乱为"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面对"永远在路上"的高压反腐新常态,感慨"为官不易""官不聊生",出现了一些"为官不为"的新态势。为此,本文拟从"为官不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产生"为官不为"的原因,提出一点"为官不为"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蔡建军 《奋斗》2014,(7):63-63
正时下,个别领导干部时常私下抱怨现在"当官难了",开始变得"官不聊生了"。这话多少有些矫情,或许是当惯了"官老爷",便忘了当公仆的本份,心里难免泛酸。看来,叫"苦"的干部,更应先补补课。清廉乃干部之魂,勤政是公仆之本。任何"为官不易"的论调,任何"为官不为"的行径,实质上都与党的宗旨观念、法律规章背道而驰。现在觉得"为官不易",大概是因为一度高高在上"为官太易",在整风肃纪的大势下,取消  相似文献   

9.
阮直 《学习月刊》2013,(21):14-14
退休的官员首先是人.与公民享有平等的尊严与权力.法律没有禁止的事情他也可以干。但官员作为我们行政体系中的执行者.在某种层面上又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一些发达国家更是这样,每个公民的个体行为只要不是违法的.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国家公务人员除外。政府官员要是在企业兼职,或做了顾问之类的虚职都要遭到质疑.并马上自己辞职。当然.在夜总会把守大门除外,美国高地市的市长一度因“官不聊生”,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各种论调也不绝于耳,如:不反腐败亡国,反腐亡党;为官不易,官不聊生;反腐败过头了,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反腐败已经差不多了,该收尾了等等。这些论调要么老调重弹,要么怪调新编,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党减弱反腐力度。停止反腐,就会使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最终断送改革开放,断送中国梦,也会使我们党失去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全新明 《党课》2014,(2):65-67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菏泽考察工作时,给市、县委书记们念的这副对联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持续推进,一些基层干部深感不适应,抑或产生"为官不易"、甚至"官不聊生"的思想,抑或干脆"能不做事就不做事、能少做事就少做事",以及“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官不为。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内乡县古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衙内有一副远近闻名的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说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之所以历经数百年仍为人们传诵不衰,在于它用浅显的语言阐释了官与民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官源于民,最后仍归于民,为官者应将自己视为百姓中的一员,不可谋取特权;另一方面,为官者比普通百姓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对自己应有更高的要求,为官一任,要以民为本,勤政爱民,造福一方。  相似文献   

14.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政之志如何实现 ?一位领导同志说得颇有道理:最基本的是廉政,不做徒有虚名的“样子官”、华而不实的“清谈官”、好吃懒做的“享乐官”、混世混事的“糊涂官”,唯如此,才可取信于民,事业有成。   微言而道出要义,盖因深知“四官”之害:“样子官”好做表面文章,热衷于花架子和形式主义,汇报成绩时少不了“锦上添花”,不足处便使出“妙笔生花”本领;“清谈官”毫无责任感,或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相差甚远,因为没有真才,不敢开拓创业;“享乐官”丢掉了公仆本色,不思为民办了多少事、为国担了…  相似文献   

15.
朱元璋倡廉     
我国历代皇帝中,但凡倡廉惩贪者,其江山就坐得比较稳固,尤其开国皇帝更深谙此道。朱元璋当了明代第一个皇帝以后,在倡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他鉴于元代官僚腐败贿赂成风、民不聊生之况,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新兴王朝统治,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积极保护商业,鼓励农耕,同时对贪官污吏进行了严惩。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告诫百官说,他从前极痛恨那些州县官不为民不爱民,贪财好色,如今要严立法禁,官吏凡贪污蠹害百姓者,严惩不恕。为此特制定律令:官吏凡受贿枉法者,赃一贯(相当银一两)以下杖七十,每五贯加一…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铁腕惩贪腐、重拳扫"四风",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和禁令,规范干部从政行为,"为官不易""官不聊生"成为了许多干部的真实感受。"为官不易"是现代社会公务员职业的正常现象。如果从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来说,"为官不易"本是共产党干部应有的状态。要固化"为官不易"的成果,使"为官不易"成为一种新常态。  相似文献   

17.
与官交谊,利莫大焉。然,今之官,没有了顶戴花翎的级标,没有了胸绣禽兽的官衬。欲与官攀,而不辨官,奈何?这里教你几招识官法。 传统识别法。官,也有“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的官传统。在中国的历史上,官是坐轿的。轿子停了,伺者跑到轿子的门口,轻轻地掀开轿帘,那个从轿里慢条斯理地、必由别人为之掀轿帘之后才从轿里走下来的人,便是官。  相似文献   

18.
说官     
说官桂兰东明古往今来,从来就有好官与坏官之分、清官与贪官之别。贪者,民之贼也。贪官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蝇营狗苟,到处索取,肆意挥霍。贪官靠权生财、靠权行贪谋利、不贪不沾不捞心就会痒。开始贪时诚惶诚恐,深怕露出麒麟下的马脚,被查被逮。后见风平浪静,渐渐...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人人有责,为官者更要讲“官德”。官之有德,德隆民安,国则兴也;官之无德,祸起民怨,国则伤矣。   讲“官德”,须讲勤正为民之德。为国为民,官之责;尽职尽责,官之德。如若在其位不谋其政,任职而不为民,掌权却不从公,浑浑噩噩做懒官,碌碌无为当庸官,迟早会官坐不稳,以垮台告终。   讲“官德”,更须讲廉洁奉公之德。“黄金非为主,道德鬼神钦”“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为官者,要淡泊于名利,要守得住寂寞,不戚戚于清贫,不汲汲于富贵。时时克己奉公,毕生疏于谋身。如是也,官有威,民有信,政也通之,令…  相似文献   

20.
赵亚兴 《奋斗》2007,(1):58-59
人活着,总得要吃饭。天天吃饭,自然有时也会想到“饭从哪里来”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有个皇帝,大概是想让太子从小懂得“稼穑艰辛”.问他“饭从何来”,太子睁大眼睛,傻呼呼地说“饭从米来”。大多数人恐怕还没糊涂到这个份上。头脑清醒的人,还是常提醒自己别忘了“吃百姓之饭”。河南内乡县县衙的三堂前,悬挂着康熙十九年由内乡知县高以永撰写的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