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柳滩     
向娟 《新湘评论》2020,(8):62-63
这片河滩是没有名字的,说来也是它太过普通,无非就是老家望城乡下沩水河边一块太平常不过的小河滩而已,但对于我和堂叔来说,却是记忆里弥足珍贵的所在,是童年不能忽略的寄生地。十岁那年回到故乡,暑假时候正值"双抢",没有闲人来照顾,但出于小时候亲近的情分和喜爱,隔壁家的叔奶奶要我从她四个儿子中选一个出来陪伴,这是亲戚间的客气,也是没有女儿的她对我的偏爱,当然我不出意料地选中了她最小的儿子,只大我两岁的堂叔.  相似文献   

2.
我有弟弟     
我从没有想过如此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情,竟会让弟弟对我感激至今,甚至牺牲自己上学的机会打工挣钱供我读书。弟弟虽不善言辞,却始终用行动证明了他对我的关爱。今天,在弟弟婚礼的宴席上,我听完弟弟讲述的那个冬天里的故事,回想起这十几年里,弟弟为我所做的一切,忍不住泪流满面……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我3岁的时候,妈妈生下了我的弟弟。打他出生那一天起,我一直很讨厌他,因为在农村,儿子是用来养老的,而女儿却是替人家养的,因此,父母总是特别宠他,给他买这个买那个,这让我心里特别嫉妒。虽然我很讨厌他,但…  相似文献   

3.
庞启帆 《学习导报》2010,(10):54-54
疲惫的母亲刚回到家,8岁的儿子迫不及待地向她讲述小弟弟的所作所为。 “当时我在外面玩,爸爸在接电话,弟弟拿起他的蜡笔,在墙上乱写一通。妈妈,那可是你刚贴上去不久的新墙纸。我告诉他,你会气得发疯的。”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但这个家在2008年就获得了农二师二十九团以及农二师第一批"和谐小康家庭"的光荣称号。这是一个充满温馨、充满爱的幸福家庭。她、丈夫、儿子和她的父亲,组成了这个三代人的四口之家。她是二十九团四连职工王惠。她的家庭在社会上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的家庭却深受左邻右舍的称赞。从2005年以来,她和丈夫年年获得团"五好职工""、合格主人"等荣誉称号。她75岁的父亲退休15年来,9次获  相似文献   

5.
郭红敏 《廉政瞭望》2011,(15):56-57
总理弟妹隐居闹市少有人知在河南省焦作市曾经生活着这么一个人,她叫王兰芳,是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弟妹,也是颇有资历的老革命,但她却不拿国家的工资,一直到去世,她和儿子、儿媳、孙子都过着极为低调的隐居式生活。周恩溥是周恩来的亲弟弟,1944年在山东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46岁,  相似文献   

6.
霞飞 《党史博览》2010,(10):45-45
毛泽东对新疆怀有深深的感情。他的弟弟毛泽民曾在新疆从事革命工作,后来被反动军阀盛世才杀害。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曾被盛世才长期关押在监狱里,当时她是带着女儿坐牢的。后来.经组织营救,张文秋带着:女儿回到延安。她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一个嫁给毛泽东的二儿子毛岸青。  相似文献   

7.
<正>有个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媳妇,这句话,对于78岁的老太太马继德来说,体会最深。他的儿子叫王友胜,是一个对工作特别痴迷的人,工作起来顾不了家,然而马继德却有一个好儿媳,天天忙里又忙外,操持着家里的一切,如同亲生女儿一样照顾着她和老伴。  相似文献   

8.
王采南 《党史纵览》2007,(12):49-52
朱旦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她的第一位丈夫,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毛泽民被害后,朱旦华等人被党组织营救回到延安.她的第二位丈夫是方志敏烈士的弟弟方志纯.方志纯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西省省长并任省军区第一政委.朱旦华和毛泽民的儿子毛远新,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任辽宁省省委书记,是毛泽东最信任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9.
布迪·德维的家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印度西北边陲喜马偕尔邦马朗村。她今年70岁,是一个丈夫依然在世的“寡妇”。14岁时,她和一个比自己小两岁的男孩结婚;与此同时,她又被许配给丈夫的弟弟。半个多世纪后,其中的一个丈夫已经病逝,剩下的那个跟她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10.
<正>"我会继续努力上学,为新疆的发展做一个有用的人。"古再努尔接到农三师工会2000元金秋助学帮扶款时,她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和古再努尔一样,今年受农三师工会系统金秋助学资助的大专以上贫困学生共有79名。"金秋助学"不仅帮助了贫困家庭的今天,同时也托起了贫困家庭的明天。  相似文献   

11.
康拜英一家是在农七师一二三团居住的惟一一户维吾尔族居民,她丈夫去年2月因病去世。康拜英是家属,家有一个儿子也无正式工作,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多年  相似文献   

12.
<正>"肩负援疆使命,责任重于泰山,不负组织重托,力创援疆佳绩。"4月27日,记者见到北疆果蔬公司副总经理、援疆干部周学军时,她正在整理资料,她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的这行字格外引人注意。一年多来,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哎呀,姐姐,你来就行了,干嘛还带这么多东西!""一点心意!提前预祝你们一家劳动节快乐。"今年45岁的卡布努尔是博赛节水设备公司的一名女职工,家境贫寒。丈夫出了车祸,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又在  相似文献   

13.
正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便与我的生母分道扬镳。几年后,父亲与我的继母组建了新家庭,有我、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有一个是继母从她哥哥家过继来的女儿。尽管家庭成员复杂,但继母治家有方,在与她共同生活的30年里,我们得到了超越亲生母亲给予的人间大爱。继母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用言传身教诠释了"相亲相爱"和"正直做人"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好妻子周华     
<正>周华是农一师八团九连职工蒋富华的妻子,她模样长得很一般,人又黑又瘦,背还有一些驼。就是这样一个人,同和她生活了20多年的丈夫共同撑起了这个家,家庭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大儿子也成了家,小儿子正在武汉职业技术学校专修模具技术。  相似文献   

15.
春节前夕,儿子参加电力系统业余演出队,每天一进家就喊腰酸腿疼。我们抚摸着他胳膊上、膝盖上的伤痕,心里别有一番滋味。女儿远在千里之外,跟前就这么一个儿子,别看他人高马大,又新婚燕尔,我们还像孩童时代那样呵护着他。每逢此时,老伴总是给儿子开开“小灶”,我在边上不失时机地上上“政治课”。说着说着,儿媳妇笑嘻嘻地进家啦。她是  相似文献   

16.
陈倩儿 《廉政瞭望》2011,(22):61-61
从来没有人告诉10岁的龙张欢,童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活法。 她是湘西凤凰县乡村里的一个小姑娘。自6岁半上小学一年级起,她开始背着8个月大的亲弟弟去学校。如今,亲弟弟长大了,她又接着抱起了两岁的小表弟。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心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弟弟一直是我家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弟弟10岁时还不会说一句话,不会做一件事,用现在标准的学术用语说,弟弟是个智障儿童。那时我们还不会使用这么文明的字眼,大家管弟弟叫神经病。我和父亲有时心情不好,也会骂他神经病。可母亲从不这样,她管弟弟叫克俭,克俭是弟弟的学名。  相似文献   

18.
女婿胜亲儿     
<正>"快20年了,我这女婿比儿子还亲,这是我们老寇家修来的福。"说这句话的是农五师八十四团73岁的退休职工寇均吉,老人夸的好女婿就是八十四团医院党支部书记王世超。王世超的父亲长年多病,为了让家里的生活好过一些,11岁的他就和弟弟一起打土块贴补家用。疾病缠身的父亲在王世超17岁那年离开了人世,作为长子的他便挑起了家中的重担。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邻居王大妈有两个儿子,丈夫去世后她一直与大儿子一起生活。房改时,王大妈让大儿子一家出钱将他们居住的公房买了下来,但房子的产权人是王大妈。之后王大妈写了一份遗嘱,内容是在自己去世后,自己名下的房产由大儿子继承,并作了公证。去年冬天王大妈病故了,但房屋管理部门没有给她的大儿子办理继承过户手续,而是要求他去办理其他合法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公证手续。于是王大妈的大儿子就请其弟弟一起去公证处办理放弃继承的公证,但是遭到了弟弟的拒绝。弟弟认为自己对这套房子也有继承权。因此,王大妈的大儿子一直都未能将房子过户到自己的名下。请问,房屋管理部门的做法对吗?  相似文献   

20.
记者见到曾学蓉时,她的脸上一埴洋溢着笑容,丝毫看不出她所背负的家庭重担:丈夫自2005年患病后只能依靠轮椅代步,仅凭她和未成年的儿子两人撑起一个家,是当地出了名的困难家庭。从2010年起,社区工作人员就数次上门请她做社工,直到今年8月曾学蓉才得空到社区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