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叫席诚,今年43岁,出生在江苏省沛县,1987年光荣入伍.1991年退伍后的他,接到了远在新疆的一个亲戚打来的电话,说在农二师二十九团给他介绍了一位叫郭乾招的四川籍姑娘.不久,他就打起了背包,从江苏来到了二十九团.  相似文献   

2.
农五师九○团职工李仕才,无微不至始终如一地伺候瘫痪卧床8年的妻子殷万碧的感人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李仕才夫妻1991年从四川来到新疆,他有砌砖抹灰的技术,很快在团建筑公司找到了工作,妻子殷万碧在家操持家务,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3.
正1996年,何云荣从四川来到农二师二十八团(现二十九团)打工,种过棉花、在酱厂当过工人……辛辛苦苦地干了几年,挣的钱不够生活。2001年3月,承包体制改变,果园实行长期固定承包。许多人都在等待观望,但何云荣却坚持承包了12.3亩被别人认为交钱多,而且树体又弱的5号果园,当年缴纳承包金1.4万元。5号果园是1965年定植的果树,由于承包体制等原因,片面地追求  相似文献   

4.
<正>绿树掩映之下,来往的人们时常会被一座红砖住房门前的一位老人所吸引,不仅仅是因为这位老人满头华发,却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更因为他每天都在树荫底下挥毫泼墨、练习书法,这位88岁的老人就是农二师二十九团梨华社区的退休职工张笃敬。张笃敬老人1944年从河南漯河加入新四军第五师第一教导队,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1年,复员来到新疆焉耆五团(原十六团);1964年,调到农二师二十八团基建队。1951年,张笃敬一人来  相似文献   

5.
正去年11月29日,二师二十四团扶贫办工作人员,来到和硕县玉龙花园小区,走进十一连建档立卡脱贫户代红金家,一进门看到他正在忙碌着给发财树浇水,十几盆花摆放有序,翠绿喜人。代红金今年40岁,精力旺盛,他是1989年从四川安岳县来到这里。在这片土地上他泡过荒、治过碱,挖过野甘草、开过拖拉机,成了一位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  相似文献   

6.
正一套90多平方米的楼房,讲究的装潢,新颖的家具样样俱全,夫妻恩爱,女儿学习成绩优秀,一家人其乐融融,这就是农二师三十团七连职工李庆明家庭的真实写照。李庆明是一名党员,他于1998年从四川来到七连承包了120  相似文献   

7.
<正>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王二民舒适地躲在果园边自搭的简易床上,一边闻着秋风吹来的缕缕果香,一边望着香梨园里那饱满的果实,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王二民在农二师二十九团已工作了整整20年,曾在农业单位种过棉花,在单位食堂干过后勤。2003年,原二十八团酱厂倒闭后,他又来到园十二连承包了25亩果园。本以为承包了果园,收入会很快多起来,没想到倒霉的事却是一桩连着一桩:果树遭受两次冻害,女儿  相似文献   

8.
自小在四川老家长大的李代富,过够了苦日子,但却练就了吃苦耐劳、敢想敢干的性格,自随父母来到农二师三十三团,他就爱上了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42岁的罗中全,1996年3月带着妻子儿女,告别家乡父老,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从四川来到农三师四十二团六连承包土地。13年来,他凭着满腔热情和执着追求,走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勤劳致富之路,成为连队率先致富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10.
一师十团四连职工徐云义有个愿望,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致富梦,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成为十团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 今年46岁的徐云义在90年代初来到十团四连帮人拾棉花,拾完棉花后,和他一起来的人,因无法适应本地的艰苦条件纷纷离开,他却留下来了,参加土地承包.由于他勤奋好学,掌握了植棉技术,第一年承包棉花就获得高产,纯收入达2.5万元.当了万元户后,更加坚定他留下来创业的决心,准备在塔里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实现自己致富的梦想,他就把自己的户口从四川迁来落在四连,在团场扩招职工中,他成为一名团场职工.后来,他连续多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获得高产,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成为十团小有名气的“植棉状元”.  相似文献   

11.
他是一名普通的职工。多年来,他学科技、用科技,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自己多彩的人生;用真心、爱心、热心扶贫帮困,先后帮助十几户困难职工脱贫致富。他,连续8年被评为农九师庭院经济先进个人和种植能手。1995年至今被农九师、一六三团评为先进生产者。2002年5月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2004年9月被授予劳动模范。他就是农九师一六三团七连职工谭祖芬。谭祖芬1969年从四川支边来到一六三团,他当过炊事员、干过大田班长、种过地养过畜,一干就是30多年。1983年,团场实行土地承包。这一年,虽然谭祖芬使出了浑身解数,可他承包的32亩地还给他带…  相似文献   

12.
今年59岁的向鹏泽是农十师一八一团种羊场养猪大户,他中等个头,戴一副近视眼镜,操着一口四川口音的普通话,看起来文质彬彬、西装革履,根本不像个养猪人。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他的养猪规模,谁能相信他就是那个年出栏450头商品猪,总产值达34万元的庭院养殖大户。 向鹏泽1964年7月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畜牧系本科,当年9月他便响应党的号召,从四川支边来到新疆,并且扎根  相似文献   

13.
正自开展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以来,他就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够来到新疆做一名志愿者,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新疆人民做点事情,三年后他实现了这个愿望,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蒋易君。2014年6月,在开展新一轮援疆工作中,蒋易君终于如愿,从湖北省天门市来到五师九十一团医院,当了一名副院长,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援医工作。如愿后的蒋易君第一次来到兵团,来到九十一团,他十分珍惜这次援疆机会,在工作中严于律己,恪尽职守。他克服了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14.
来到七十八团农一连果农李安邦家,屋旁猪舍连片,猪满圈,一座家庭式小农庄映入眼帘。李安邦依托庭院,近两年收入都保持在2万元以上,从贫困户一跃成为了团场致富的“领头羊。” 李安邦,原是四川籍民工,1993年来团定居在农一连,当时他两手空空,从邻居家借来了床板和被褥,在果园里搭了一间小屋就算安家了。夫妻俩起早贪黑,把所有的希望寄  相似文献   

15.
<正>邹祯富于1964年出生于四川一个偏远农村,1982年高中毕业在村里教书,1988年在村担任生产队队长、治保主任。在落后的农村,满腔抱负的邹祯富,决定走出大山,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1996年,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和事业,来到一师十团十七连,给老乡拾棉花,看着一望无际的棉田,点燃了他对梦想追求的火花。1997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41岁的王小元是三师四十六团一连的一名普通职工。2000年,王小元和妻子董小宇从山清水秀的四川绵阳来到四十六团一连承包土地,一干就是15年,无论从事棉花承包经营,还是红枣园承包经营,他都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默默无闻地奋斗在农业连队第一线。多年来,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团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连队的各项公益性义务活动,处处发挥一名兵团人的先锋模范带头  相似文献   

17.
农八师一二一团二十八连职工陈爱军2000年投资70多万元购买了一台美国迪尔7810型大马力机车,经过8年的努力,如今他不仅偿还了银行贷款,又投资40多万元,新购进了一台大马力机车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35岁的李刚,从事大田种植已有好几年了,如今,凭着一副闯劲的他,成了十师一八三团有名的"蔬菜王"。出生于"80"后的李刚从四川老家来到一八三团已有十多年了,先后种植过打瓜、葵花等,但因由于土地盐碱性大,前两年一直收成不好,连年亏损,曾让他有了放弃的念头。后来团场设施办招人的时候,他接触大棚蔬菜,然后种了一年大棚蔬菜,发现大棚和陆地蔬菜有一段季节差,就是大棚蔬菜结束以后,陆地蔬菜弥补  相似文献   

19.
一师十二团二十八连驻地朝阳村,位于团部南口镇东部与十三团接壤,距离十二团团部15公里.该连现有常住人口 222户817人,户籍人口 293户787人,"三老"人员2人,残疾人家庭9户35人. 邱新建,男,49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助理医师.现为第一师十二团二十八连卫生员,从事卫生员工作23年来,他立足连队,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全部精力,用心用情守护着连队老百姓的健康.  相似文献   

20.
正张巨是二师三十团七连的一名普通职工,今年36岁,家中6口人。近几年,他和父母、爱人辛勤劳作,靠团场的好政策,一边种地,一边养猪,还在团部农贸市场租了个摊位贩卖蔬菜,成为七连家喻户晓的致富明星。种棉花掘到第一桶金2003年,20出头的张巨和父母从四川老家来到三十团二连,投奔自己的二叔,二叔张勇在二连承包了100余亩棉花地,建了一个小型养猪场,还在团农贸市场经营一个卖肉的摊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