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晓芬 《德国研究》2020,(4):168-183
19世纪后期,德国对华政策受其世界政策以及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影响而变化,清政府为因应这一变化开始正式派遣驻德公使。荫昌早年入学京师同文馆德文班,充任随使翻译在德国历练为他日后两次担任驻德公使提供了极佳的机会,也为其转任江北提督晋升陆军部尚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20世纪前十年直接参与清政府对德外交的重要人物,荫昌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外交、军事走向专门化和职业化的一个缩影,其经历、身份转换及相关活动给晚清的军政变革留下了德国印记。  相似文献   

2.
何兴强 《美国研究》2007,21(4):149-151
2007年10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以及美国中美教育基金会(USCET)联合举办的“九一一后的美国:变化与延续”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美、英、德、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美国中美教育基金会主席张之香大使、美国驻华使馆公使丹尼尔.皮克塔先生、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元敦奎先生及曾任中国驻印度等国大使的周刚先生也与会。与会者从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文化视角对九一一之后的美国进行探讨,议题涉及美国外交…  相似文献   

3.
时间过得很快,中韩建交晃如昨日,却已经过去了十年.我作为中韩建交谈判的参与者和中国首任驻韩国大使,此时此刻不禁回忆起十年来中韩关系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两国关系今后发展的前景.现谨以此短文作为对中韩建交十周年之纪念.  相似文献   

4.
2008年1月4日,新加坡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洪齐全先生应邀访问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并作了题为"新加坡和它的精神"的学术讲座.新加坡驻广州总领事馆是2006年从原新加坡驻厦门总领事馆广州领事办公室正式升格为总领事馆的,洪齐全先生是首任总领事.讲座由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曹云华教授主持,这是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计划中的外交官论坛系列讲座的第一讲.  相似文献   

5.
牛林杰 《当代韩国》2015,(3):117-120
<正>2015年7月9日,由山东大学(威海)中韩关系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韩国学院主办的"第一届中韩关系论坛"在威海举行。韩国驻青岛领事馆总领事李寿尊,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山东大学(威海)党委书记仝兴华,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委员、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山东大学(威海)中韩关系研究中心理事长张蕴岭,中国前驻外大使、中韩建交谈判中方代表张瑞杰,中韩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首任驻韩国大使张庭延,韩国前驻华大使权丙铉、辛正承,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韩国前驻联合国大使朴仁国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山  相似文献   

6.
时雨编 《德国研究》2014,(1):117-124
1月7日德国首份华人德文报纸《德中汇报》刊登对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就中德关系等进行的采访,史大使就文化交流和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德友谊等方面谈了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7.
1931年7月,在日本精心策划和挑唆下,中朝民众因租地出现对立,酿成了万宝山事件。朝鲜民众不明真相,甚至以日本撑腰而将矛头对准在朝鲜的华侨,掀起了惨无人道的“排华运动”。朝鲜排华运动发生后,中国国民政府采取妥协的方针和立场,并借此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从而导致了中国驻日公使汪荣宝的被免职  相似文献   

8.
朱哲莹 《德国研究》2014,(4):F0002-F0002
正第二届中德论坛于11月8日在同济大学召开,主题为"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德国和美国"。本届论坛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和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并得到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的支持。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德国前驻上海总领事、现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芮悟峰以及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  相似文献   

9.
现年62岁的中国驻韩国大使张庭延先生,能讲一口流利的韩国语。1992年8月韩中建交后,以首任大使身份来韩国赴任,6年后的今天任期已满,8月12日将要离开汉城回国。连任6年可谓长任大使。他是一位在南北韩工作生活近20年的韩半岛问题高级专家。8月7日当我...  相似文献   

10.
1999年8月24日,中韩建交7周年纪念日,韩国驻华大使权丙铉在使馆新落成的会议大厅主持“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研讨会”。我作为中国首任驻韩国大使,同曾任中韩建交谈判代表的张瑞杰大使以及一些专家、学者一起应邀出席。韩国首任驻华大使卢载源、国会议员李世基以及一些专家、学者专程从汉城来京与会。老朋友在这个喜庆的日子相聚,分外亲切。大家通过坦诚认真的发言和讨论一致认为,中韩关系在过去短短七年中的迅速发展超出预想,在进人ZI世纪后,两国关系必将在此基础上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当晚,权大使在昆仑饭店…  相似文献   

11.
张生祥 《德国研究》2006,21(1):26-31
肇始于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经济政治的全方位联盟。然而,欧洲联盟不仅仅是一个利益和目的的共同体,它还应该是一个文化和理念的共同体,为所有的欧洲公民创造一个情感归属的“精神家园”。而欧洲认同的建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那么如何解读并建构一种共同的欧洲认同?本文试图从欧洲认同感产生、新欧洲认同政治以及欧洲认同的逐步形成等三个方面对欧洲认同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2.
论欧洲证券市场的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欧洲证券市场朝着一体化的目标经历了一系列分化组合 ,其中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85年欧共体委员会关于建立单一欧洲市场的白皮书”的发表、建立IDIS、EUROLIST、EUROQUOTE、NORDQUOTE、EASDAQ、EuroNM、Euronext等。这些联合或兼并的规模不一 ,有的失败了 ,有的目前仍在运行 ,有的则还处在设想阶段 ,欧洲证券市场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仍将充满艰辛。  相似文献   

13.
晚清编译德国军事著作活动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峰 《德国研究》2007,22(2):59-66
作为洋务中师德军事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德国军事著作的翻译与编纂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甲午战争为线,晚清编译德国军事著作的活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至甲午海战为前期,以江南制造总局等官办译书机构为主体,出现了大规模翻译德国先进武器书籍的局面,大量的德国原版军器著作涌入译出.甲午战后为译书的后期.此期译书活动的内容由战前的兵器学译著转向德国的军事学等理论著作;译书机构除官办译书馆外,出现了众多由私人编撰的译介著作与教科书.编译德国军事著作活动与晚清政府的自强运动、军事变革相呼应,丰富并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师德军事教育.  相似文献   

14.
权威和媒体是跨文化讨论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民族志、文化殖民主义、人类或机器、电视的认知布局与跨文化性和超文化性来探讨"权威和媒体"这一重大题目.  相似文献   

15.
欧洲后国家认同的缺失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针对欧洲集体认同缺失的现状,深入探讨了学术界提出的各种可能的建构特征,并阐述了自己对欧洲认同建构问题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瑜 《德国研究》2003,18(3):53-58
三十年战争是中世纪末期在经历了宗教改革后欧洲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 ,战争的结果直接影响了欧洲近代的基本政治格局。本文从宗教与主权国家形成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三十年战争爆发前的国际背景 ,阐述了其在各个方面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主管理与公权保障——德国工伤预防的两大基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工伤预防是德国工伤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同业公会进行工伤预防的成功经验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广泛借鉴。德国同业公会进行工伤预防有两大机制保障:一是国家将部分预防公权赋予给同业公会;二是同业公会本身的民主管理,具体表现为同业公会的自治性质及劳工参与。可以说公权保障与民主管理是同业公会工伤预防成功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18.
对欧盟制宪能力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春荣 《德国研究》2003,18(3):18-23
本文从欧盟及其条约的性质以及宪法的概念出发 ,从与国家挂钩的宪法概念以及与国家脱钩的宪法概念这两个视角探讨了欧盟是否具备制宪能力 ,指出欧盟制宪已经跳出了传统宪法概念 ,其目的是利用宪法之名来或多或少地解决欧盟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杜卫华 《德国研究》2005,20(1):69-71
对于懂德语的人来说,德语简历的写法跟其它简历有相似之处,也有特别的地方。但是德语简历的行文依赖于作者对于德语句子内在含义和外延含义的把握。恰是这种行文让许多人不知所措,甚至纰漏百出。本文从行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七个常见的错误出发,分析了错误的类型,并指出了改正或者完美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德国新买卖合同法中的瑕疵担保责任制度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芬 《德国研究》2003,18(3):59-64
随着 2 0 0 2年 1月 1日德国债法现代化法 (以下简称新法 )的施行 ,有着 10 0年悠久历史的《德国民法典》经历了一次自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 ,而买卖合同法是这次改革的重心之一。德国的立法者弃担保主义而取履行主义 ,以履行主义为理论基础 ,扩展了物的瑕疵范围 ,将物的瑕疵和权利瑕疵统一调整 ,重新构建了买卖合同法中的瑕疵担保责任制度。新法不仅克服了旧法理论基础不统一、调整方式多样、适用困难等缺陷 ,而且体现出明显的侧重于保护消费者的立法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