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日前成功将第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对亚太地区全覆盖的发展目标,已实现全部系统功能和指标,将于2020年完成35颗卫星组网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英文缩写COMPASS)。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3,(33)
中国中国将为美国发射多颗低轨道卫星据新华社8月2日报道: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将用改进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为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发射多颗代号为“铱星”的低轨道卫星。发射服务合同已于北京时间7月30日正式生效。按照合同规定,从1996年至2002年,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将为美方提供多次发射服务,每次发射两颗卫星。  相似文献   

3.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第一个深空探测器——嫦娥一号和第一个商业出口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的诞生地,也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建院40年来,我院已成功研制并发射了70多颗卫星、7艘神舟飞船和1个月球探测器。进入“十一五”以来,我院承担的型号研制任务急剧增加,包括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3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近百个航天器研制任务。  相似文献   

4.
《瞭望》1990,(38)
国内 我国第二颗“风云一号”卫星升空 9月3日9时53分,我国第二颗“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进入太阳同步轨道。中国科学院搭载的两颗用于大气观测的气象卫星同时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研制并发射第一颗 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已初步形 成了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这一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中国至今已发射和回收了十七颗,分别在轨道上运行了三到十五天。为使卫星安全返回地面,中国科学家攻克了变轨、防热、减速和回收等技术难关,并基本形成了返回式卫星公用平台。“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此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试验…  相似文献   

6.
中国“长征”火箭直射苍穹,把一颗颗卫星送入了太空。航天,在国民经济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航天效益工程卓有成效,在中国向外层空间的进军中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作为航天效益工程的重要内容,中国准备在“九五”前期发射“风云一号”、“风云二号”、“资源一号”卫星,还将研制新型对地观测卫星——雷达卫星。在空间培育农作物方面,中国还准备在“九  相似文献   

7.
黄慎 《瞭望》2003,(19)
4月10日,一颗印度“IN- SET-3A”卫星通过“欧 洲阿里亚娜-5”型运载火箭,在法属圭亚那的发射基地发射升空。这颗由印度空间研究局自行研制的多用途卫星重达2958公斤,携带先进的气象预报和通讯设备,目前已进入预定轨道。据报道,此举将大幅度提高印度在空间广播通讯及气象观测等方面的能力。另据报道,印度自行研制的卫星发射器,即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GSLV”的第二次试飞,也将于近期进行。  相似文献   

8.
4月7日21点3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隆声和一团耀眼烈焰的升起,“长征三号”火箭载着“亚洲一号”通讯卫星,呼啸着离开地面直冲太空,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北京运载火箭总装厂参与生产总装的第七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1970年4月这个厂出厂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地  相似文献   

9.
伍轩 《瞭望》2012,(44):8-10
北京时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划破夜空,成功将中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03,(1):37-37
中国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研制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已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  相似文献   

11.
《瞭望》2008,(10)
我国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是一种主要用于国土普查的遥感卫星。经过30年的发展,卫星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轨工作时间由3天增加到27天,至今发射和回收了22颗卫星,获取大量有价值的空间遥感资料。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农作物种子  相似文献   

12.
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收回了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这颗卫星同过去同类卫星有何不同?此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孙家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发射和回收卫星虽无惊人之处,但却标志着我国的空间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各界》2010,(8):F0002-F0002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相似文献   

14.
日前发射升空的我国试验卫星四号,是由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公司百余名技术人员历时16个月研制完成的。该公司2008年10月由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出资组建,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定为“微小卫星研发基地”。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1,(10)
据有关军事专家介绍,已经研制和正在研制的太空战兵器主要有五大类: 一是反卫星武器,如:反卫星导弹、反卫星卫星、“智能卵石”等; 二是反弹道导弹武器,如:电磁炮、强激光武器、粒子武器束武器、微波武器等; 三是轨道轰炸系统,如:装载有核导弹的卫星在轨道运行,适时发射核导弹进入地球大气层,摧毁地面目标; 四是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发现目标后,适时发射装载有核导弹的卫星,在卫星绕地球轨道时,将核导弹从卫星上发射,进入大气层击毁空中目标或地面目标; 五是由航天飞机、航天站和轨道间载人飞船组成的系统,这是一种可重复…  相似文献   

16.
据报载,在“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研制团队中40岁以下青年逾七成,平均年龄不足30岁;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试验队40岁以下者占60%以上。一支充满朝气、自主创新、顽强拼搏的研制队伍正在成为我国航天科研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7.
向阳 《瞭望》2004,(37)
北京卫星制造厂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是从事航天器制造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艘载人飞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北京卫星制造厂以管理保成功,以创新促发展,先后成功地完成了50多颗(艘)卫星和飞船的结构研制、总装测试及发射服务等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汪金友 《党政论坛》2008,(13):62-62
在2008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中,有两个科学家和一个研发团队。科学家是钱学森和闵恩泽,研发团队是“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和发射集体。  相似文献   

19.
九月九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十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科学试验卫星,九月十四日,成功地回收了这颗卫星。九月十五日,记者访问了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兼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孙家栋同志,请他就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一回顾和展望。 话题就从卫星回收开始。他高兴地说,这是我国第四次成功地回收人造卫星。前三次,都是在卫星运行了三天后回收的。这次卫星则运行了五天,按预定计划降落在四川省南部某地。  相似文献   

20.
华盛顿专电 一颗20吨重的苏联“霍达卫星”自7月下旬升空以来,昼夜不停地绕地球飞行,飞得美国一些人士惶惶不安,心里发怵。这颗技术先进的卫星比美国几年前发射的两颗测地卫星大6至9倍。美国也曾计划要发射类似大小的不用摄影而用不受地球气候影响的雷达探测地面的卫星,但要到10年以后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