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199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文集》中,辑入了李大钊《致李辛白》信札6封。这6封信札,对于研究认识李大钊和陈独秀共同创办与出版革命进步刊  相似文献   

2.
谭译 《党史纵横》2001,(7):28-29
《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载有中共满洲省临委“为静默死者事”而发出的《临字通告第18号》,时间是1928年4月20日。这份通告充分表现广省委一班人面对白色恐怖不怕牺牲前仆后继顽强斗争精神,读之催人泪下。 通告指出:“自阶级斗争剧烈以来,我党同志被资产阶级所残害 的无数千百,如李 守常、范鸿 、陈 延年、赵世炎、王 一飞、李启汉、王 荷波、张太雷、郭 亮等,都是五六年是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借口后,汪精卫和许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也对共产党人下了毒手。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也乘机逮捕并杀害了李大钊…  相似文献   

3.
董宝瑞 《党史博采》2001,(10):41-43
1982年秋天,笔者为创作描写李大钊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电视剧本,曾到乐亭县档案馆查阅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当时,我惊喜地发现,该馆藏有乐亭本地人为李大钊撰写的两篇传记稿,一篇收录在乐亭县档案馆征集的《李大钊同志及其故乡革命活动资料》里,一篇撰写在乐亭县档案馆所藏的未刊本《乐亭县志》重修稿中。 列在《李大钊同志及其故乡革命活动资料》第182至185页的《李大钊先烈略传》,系乐亭县富  相似文献   

4.
在《李大钊文集》(上、下集)出版之后,发现一封李大钊致瑞麟、亚男夫妇的便笺,原文是:瑞麟、亚男先生:昨承枉驾,并馈食品,谢谢。“苏州”将于今午12时启行,宠约不克如命矣。由粤归来,再趋访谈。匆匆,不尽白。  相似文献   

5.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病逝前一天签署了《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政府遗书》.《国事遗嘱》自签署之日起,相关当事人就对其订立经过存在着不同说法.通过对各种相关资料的考察和分析,可以断定,《国事遗嘱》是由汪精卫起草、1925年2月24日在孙中山病榻前读给孙中山、得到孙中山首肯后定稿的.  相似文献   

6.
《为革命的德莫克拉西(民主主义)》,是少年中国学会1922年7月杭州年会上该会北京的部分会员的一份提案(即《北京同人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发表于《少年中国》第3卷第11期,署名依次为黄日葵、陈仲瑜、邓仲、刘仁静、李大钊、沈昌。该文被收入1989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文集》(续)和1989年9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遗文补编》。该文到底是不是李大钊的文字呢?笔者认为,很值得重新研究。现据考察,该文的执笔者并不是李大钊,而是邓中夏。一、关于《提案》产生的背景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最…  相似文献   

7.
正2011年6月,张静如先生在《北京党史》第3期上,公布了《李大钊致吴弱男》的信函。该信函是新近发现的李大钊的一篇佚文。现在我们所见信函为"县里搞文物工作的人于2010年12月10日参加拍卖会拿回来的影印件,据说拍卖过百万"。其内容主要是向吴弱男介绍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所著《早期教育与天才》,目的是"我甚望吾友(吴弱男——笔者注)  相似文献   

8.
朱成甲先生的《〈李大钊文集〉中几篇文章的辩考》一文,对1984年版《李大钊文集》中的几篇文章是否为李大钊所写的“辩考”,有些基本正确,但还可以补充一些论据;有的则不够准确,值得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9.
正2003年5月,笔者为参加在北戴河举行的全国第17届中华诗词研讨会,撰写简析李大钊旧体诗创作的论文《革命先驱的"感慨悲歌之篇"》时,发现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读书时创作的诗歌《登楼杂感》和《岁晚寄友》等,均应与当时正在东北从事革命活动和捍卫北国疆土斗争的中学同窗好友蒋卫平有关,极可能都是他写出后寄给远在北国战斗的蒋卫平的信。  相似文献   

10.
正李大钊(1889—1927)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早年在天津就读6年期间的行迹,大多见载于三种版本的《李大钊全集》(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四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五卷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注《李大钊全集》五卷  相似文献   

11.
关于李大钊研究的几个问题——读《李大钊文集》札记朱文通王小梅一、关于《言治》脱期与李大钊在《言治》所发有关文章的写作时间(一)关于《言治》的脱期问题《言治》月刊是北洋法政学会的机关刊物。北洋法政学会于1912年9月前后成立,是由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师生...  相似文献   

12.
正开卷有益,是每个读书人最深刻的体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经常出现在我身上,于是,我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自身"补钙",阅读了《细节决定成败》《关键在于落实》《致加西亚的信》等书,特别是读了《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后,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5月4日汉口《民国日报》发表社论《五四与李大钊》,5月8日《向导》周报第195期发表短文《悼李大钊同志》,是为纪念和研究李大钊的开始。本文拟对70余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国内有关研究状况作一简要回顾,并对跨入新世纪的研究前景作些展望。 一、70年研究概况 192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有关李大钊的纪念、回忆、研究的文章和资料约有二三十种。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有三种: 一是高一涵的回忆性文字《李大钊同志略传》。此文第一次向世人提供了一份李大钊生平的  相似文献   

14.
新史料的挖掘常常有利于深化历史研究.《盛京时报》刊登的李大钊《茶贸易与蒙藏之关系》长篇演讲稿,未在《李大钊全集》和《李大钊文集》辑录之列,特作简略解读,或许对深化李大钊生平思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吴汉全教授所著《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以《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一书为主体部分,另外还以外二种形式附以两部分内容,其一是《李大钊研究史》,其二是《李大钊研究文选》。该著132万字,是近年来李大钊研究的较有分量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我在1916年8月10日出版的《顺天时报》上,发现了一篇题为《直隶学界公电》的电文,署名为李大钊、白坚武等13人。这篇电文在现已出版的《李大钊全集》等书中均未见收辑,是一篇新近发现的佚文。李  相似文献   

17.
一1914年夏天,李大钊和陈独秀相识。1917年,陈独秀应聘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担负改革文科、整顿北大的重任。1918年2月,李大钊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二人开始共事。李大钊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从而形成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强大阵容。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共同创办《每周评论》,开始了他们并肩战斗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来.尽管先后出版了两种《李大钊全集》,但是关于李大钊研究的新史料、新成果,正如张静如先生所言一定会时有发掘,不断出现。据我所知,近来新发现的新史料就有书信、书法、照片、启事等多件.有的已经陆续公布。这些消息令人鼓舞和欣喜。最近,又很高兴地看到滨州学院李大钊研究所首席专家李继华先生的新著《新版〈李大钊全集〉注释疏证》(中央文献出版社版2008年版,以下简称《疏证》),可喜可贺。我以为,《疏证》一书的出版可以视为李大钊研究逐步回归考据学的又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9.
正曾几何时,笔者为撰述《共和先驱·范熙壬》一书,在台湾诗人范延中那里,发现了范熙壬营救李大钊的书信《致杨邻葛督军书》,里面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那么,范熙壬缘何会营救李大钊呢?师生接力办学刊范熙壬是清末民初颇具传奇色彩的学者与社会活动家。他幼承家学,壮志凌云,有"神童"之誉。他在两湖书院崭露头角,于19岁成为"父子同科"的  相似文献   

20.
张家康 《世纪桥》2000,(2):55-57
1921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五次代表大会,陈独秀相继当选为书记、委员长、总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也因此踏上了开天辟地、继往开来的艰难历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陈独秀和李大钊都因故不能出席这次代表大会,陈独秀让陈公博带来他致会议的信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也参加了会议。张国焘宣读了陈独秀致大会的信。信中说广东教务繁冗,实在难以抽身参加会议,自己虽已提出辞呈,但是目前尚未批准,望与会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