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同上个世纪末实现的总体上的小康相比,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皆、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市农村“文化小康”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文化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文化小康"是凝聚和激励农民奋进的重要力量;"文化小康"是提升和展现经济小康和政治小康的归宿.石家庄市农村"文化小康"建设必须以弘扬主旋律,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出发点,正确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树立文明意识,实施文化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文化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殷实。"过去我们讲的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是相对贫穷而言的,而现在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则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一、社会事业与广大群众的利益紧密相联江泽民同志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进一步大幅度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发展要求。生活质量是一种比较深层次的东西,尤其是在城市里,许多人开始觉得生活水平没问题了,但是  相似文献   

4.
经过了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社会在告别二十世纪之际,已从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然而,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确定这一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最真切地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人本意义.  相似文献   

5.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本文从历史维度梳理了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多年,至今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历史征程。从理论维度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均贫富""民本"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实践维度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重视区域平衡发展、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做好三个"全面"、打好三大决胜攻坚战等实践的推进和落实。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全面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 ,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样 ,就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展现于世人面前 ,并且全面提出了建设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我国目前所达到的“总体小康”相比 ,内涵更加丰富 ,它不仅仅意味着经济更加发展 ,而且要求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  相似文献   

7.
"小康"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社会理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小康"的衡量不再凭借以往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经济稳步前行和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文化小康"建设创造了机遇。同时,在"文化小康"建设过程中,存在贫困文化等落后文化的消极影响,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等难题,给"文化小康"建设带来了冲击。在此背景下,把握机遇,破解难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抓住经济建设重点,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把社会效益放首位,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理论导报》2015,(3):48
<正>问: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什么样?答: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曾作  相似文献   

9.
李葆华 《当代贵州》2004,(11):21-22
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经济的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很容易量化的硬指标,而往往忽视那些牵涉到社会生活方面的、人们精神方面的一些不易量化的软指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全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经济发展等的"硬力量"建设,又要重视民主政治、文化环境等"软力量"建设.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绘制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幅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党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全面小康是一个更高水平、更均衡的小康,它不仅仅是经济小康,而且还是政治小康、生态小康、文化小康。实  相似文献   

11.
一、全面小康社会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二十一世纪头 二十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 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 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对全面小康社会内涵的具 体描述。 在深刻领会和分析全面小康内涵及评价指标体 系设置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初步设想全面小康社  相似文献   

12.
侯彦杰  许婕 《世纪桥》2004,(1):38-39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振奋人心的宏伟目标,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愿,得到了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解决好农村的小康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科学论断指明了“小康”并不只是一个经济指标,它包含着政治和文化上的目标和任务。在政治上,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社会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难点是文化小康.文化小康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民主、政治、道德、价值观,即正确引导农民树立文明意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强法制意识,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本质是"发展",关键在"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到2020年能不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本质是"发展",关键在"建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碧江区将围绕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重点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三方面铆劲发力、抢道超车、全力冲刺。2013年,铜仁市碧江区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以增比进位、率先小康为目标,开拓创新、克难奋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再创佳绩,全面完成既定目标任务,为全区在铜仁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就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配合民主政治建设这个重点,贯彻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落实"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文明观念,从而实现"六个更加"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王杰康  丁乔珍 《求实》2003,3(Z1):80-8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杜会的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小康社会”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阶段,是持续时间较长、动态发展的一个过程,它本身有着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状态。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把“中国式的现代化”与“小康社会”相联系。作为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解释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上个世纪末,我国如期达到的小康目标,从总体意义上讲,还只是基本解决温饱,刚刚进入小康社会阶段的初步小康,是宽裕、不宽裕,温饱、贫困的社会和群体,而且温饱和贫困面还比较大的低水平小康,即使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农村还有3000万左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有将近2000万人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更多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因此,这样的小康目标是主要从经济  相似文献   

19.
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广大民众自古以来的美好理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最早地规划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并把第二步界定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目前我国已总体上达到小康,只是这种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因此要向更高目标的小康前进。党的十六大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这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即将变成现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文明富裕新生活征程中谱写的壮丽诗篇。在这漫长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有奋斗有牺牲,有苦难有辉煌,值得世人铭记。为此,本刊特开设《小康之路》专栏,连续刊发反映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不懈探索小康建设之路的系列文章,系统梳理和解读这一宏篇巨制,让广大读者了解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间节点。现就建设小康社会的缘起和推进过程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