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关于劳动争议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劳动部劳动关系与监察司《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一年来,各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贯彻《条例》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产生,有的是由于目前我国劳动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浅议我国基层劳动监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监察作为一项劳动法律制度,负有保障劳动法体系全面实施的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原来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劳动监察制度已不适应当今形势的需要。由于我国劳动监察立法和执法的缺陷,导致在基层劳动监察执法的困难。因而,我国应强化劳动监察执法权力,完善执法程序;改革劳动监察管理体制,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着力完善劳动监控制度,以科学分类为基础,同时做好查处和服务;多途径招纳、培养人才,提高队伍素质;提高监察装备水平,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大视野     
《时代风采》2014,(17):8-9
纳入劳动监察让带薪休假可期? 8月21日上午,中国政府网转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8月21日《法制晚报》)  相似文献   

4.
新颁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法》、《工会法》的一部重要法规。这一条例的颁布,不仅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加强劳动法律监督提供了依据,而且也为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新的法律武器。在《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虽然规定了执法主体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但对工会在进行劳动法律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七条规定,“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从整部《条例》来看,涉及工会…  相似文献   

5.
2004年11月1日国务院第423号令颁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于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条例》中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规定了具体的处罚措施,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工会组织要积极做好《条例》的宣传工作,推动《条例》的贯彻实施,更好地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6.
为了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 ,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 ,根据劳动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 ,《最低工资规定》已于 2 0 0 3年 1 2月 30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 7次部务会议通过 ,2 0 0 4年 1月 2 0日公布 ,自 2 0 0 4年 3月 1日起施行 ( 1 993年 1 1月2 4日原劳动部发布的《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同时废止 )。现将《最低工资规定》的附件部分摘录如下 :一、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应考虑的因素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一般考虑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支出、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可…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运》2010,(4):7-7
女性承载了人类再生产的使命,对女性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正是源于女性生理特点提出来的。1988年国务院制定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1990年原劳动部制定颁布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以下简称《禁忌规定》),根据女职工身体结构、生理特点和哺乳子女的需要,对其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健康采取有别于男性的保护,就女职工所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相似文献   

8.
2004年11月1日,国务院第425号令颁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界定了劳动监察工作的九种事项、六种措施,以及相关处罚条款(详见本期),是一部操作性极强的法规。对于劳动者来说,这是一部维权“操作指南”;对于工会维权工作而言,可谓又添一利器。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共五章36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的劳动监察规章的不足,并且以劳动行政法规的形式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对目前焦点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条例》的颁布和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强化了执法主体的责任和对违法者法律责任的追究。通过对劳动保障法违法行为的制裁,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劳动法的权威和实施效果。《条例》亮点鲜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同时又显现出浓厚的人本色彩。  相似文献   

10.
齐建秋 《工友》2006,(3):40-41
目前,大量的劳动争议案,暴露出劳动仲裁时效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混乱局面,使人们对“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理解差异较大。《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提出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1995年8月11日劳动部发布的《关于贯彻  相似文献   

11.
他刊撷英     
矿山劳动安全立法亟待强化刘超捷在《河北法学》2005年第9期上撰文《我国矿山劳动安全立法初论》。文中指出,劳动安全, 是劳动者享有的在职业劳动中人身安全获得保障,免受职业伤害的权利,国家应该以立法明确加以确认并提供完善的保护。矿山开采属于高危行业,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受到的安全威胁更大。目前,我国矿山劳动安全法律体系已形成了以《宪法》和《劳动法》为根基,以《安全生产法》和《矿山安全法》为主干,以《刑法》、《工会法》、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集体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研究(续)中国工运学院法律系课题组六、国有企业集体合同的内容关于集体合同的内容,《劳动法》第33条及劳动部发布的《集体合同规定》已作出了明确规定。然而就国企而言,由于其产权制度及劳动关系的社会属性具有不同于其他非公有制企...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基本评价及对策建议全总保障工作部1993年11月,劳动部发布了《企业最低工资规定》,1994年7月出台的《劳动法》中明确规定"我国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至今我国已有28个省、区、市发布了本地区的最低工资规定。最近,我们选择...  相似文献   

14.
第七讲 劳动安全卫生胡可明为了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安全卫生的管理。一、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  相似文献   

15.
1995年我国《劳动法》正式实施以来,各级工会组织积极推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与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设,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一、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的主要成效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机制。1995年我国《劳动法》的实施,标志着集体合同制度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回顾十年来集体合同工作走过的历程,我国的集体合同制度是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同步发展起来的。《劳动法》颁布之际,全国…  相似文献   

16.
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国家经贸委、中国企业家协会关于逐步实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通知(1996年5月17日)随着《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大部分地区积极稳妥地开展了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试点工作,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建立和...  相似文献   

17.
《劳动法》名词解释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用人单位为了保障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而建立的规章制度。《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主要指: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伤亡事故和职业病调查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劳动立法过分倚重劳动监察,劳动监察适用情形又非常宽泛且执行不力。与此同时, 我国现行劳动立法对劳动行政指导、劳动行政服务、劳动行政激励手段基本虚置不用。因此,欲构建新时代和 谐劳动关系,我国劳动行政法律制度亟待完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国家经贸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三方机制的通知(1996年3月18日)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自1987年恢复以来,遵循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代表共同参与的三方原则,在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中初步形成了三方机制,对体现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立法建制、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对话协商、强化劳动监察、突出权益保障等措施,从不同的向度对和谐劳动关系进行调控。但我国和谐劳动关系顶层设计有瑕疵,制度体系不完善;制度执行有偏差,政策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政策环境有待改善,支持系统不充分稳当。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从规范顶层设计着手,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完善的劳动关系法律和政策制度体系;坚持以结果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劳动关系政策制度执行;进一步推进就业优先战略,保障劳动者充分就业体面劳动;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优化劳动关系治理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