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张伯行(1651—1725),河南仪封(今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康熙曾称誉其为"天下第一清官"。2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任山东济宁道,正好碰上灾情严重,粮食歉收,他马上派人回老家河南把家里存粮装船运往灾区,又赶紧制棉衣,以救百姓饥寒。3不久,康熙诏命赈济,张伯行亲自到汶上、阳谷两县,开仓放粮两万多石。康熙南巡时,特意赐匾"布泽安流"奖励。  相似文献   

2.
张楚 《大特区党风》2002,(10):40-40,45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名闻朝野的清官,他就是张伯行。张伯行生于清颐冶八年,即1651年,河南仪封人,仪封就是现在的兰考县。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后来焦裕禄就是在这里做县委书记的。  相似文献   

3.
水风 《廉政瞭望》2008,(4):19-19
老百姓真心实意的欢迎清官,那皇帝喜欢清官吗? 封建社会中,皇帝最怕的,就是百姓造反,江山不稳。而处在被压迫盘剥境地的民众,则盼望英雄出世,拯救他们于水火。而能担当此任的,一是劫富济贫的侠士,以梁山好汉为代表;另一个就是清正廉洁的清官,以包拯、海瑞为代表,他们都成为平民百姓梦寐以求的执法乌托邦和救命稻草。  相似文献   

4.
康熙朝大治天下.把吏治摆在了首位.宣布“唯以察吏安民为要务”。只有明了康熙朝为政的特点.以及政治环境.才会明白著名清官于成龙的出现实非偶然,亦知当时之清官并非于成龙一人,而是形成了一个群体。故其吏风清明.政通人和,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5.
钟叔河 《新湘评论》2012,(24):53-53
悬檄督抚 清代江苏督抚张伯行,做官清正廉洁。他任督抚时,常有亲朋故旧携礼来见。但张伯行对来访者的贡奉,执意不纳分毫。为杜绝送礼者,便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高悬堂上,以明其志。内容是.”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昆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徜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相似文献   

6.
钟叔河 《学习导报》2012,(24):53-53
悬檄督抚 清代江苏督抚张伯行,做官清正廉洁。他任督抚时,常有亲朋故旧携礼来见。但张伯行对来访者的贡奉,执意不纳分毫。为杜绝送礼者,便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高悬堂上,以明其志。内容是.”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昆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徜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4,(5):77-77
施世纶系清朝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的靖海侯施琅的次子。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年仅27岁的施世纶就任泰州知州。康熙二十八年,他被提拔为扬州知府。当时,扬州一带民间争讼颇多,但施世纶经办的案件,既无久拖不决,更无冤假错案,他长于断案的美名由此远播。又因其廉己恤民、刚正不阿,深受民众爱戴,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相似文献   

8.
刘兴雨 《唯实》2007,(1):95-95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老百姓都素怀一种深厚的清官情结。对清官期望之,颂扬之,树碑立传,顶礼膜拜。从史书到文艺作品莫不如此。清官者,能执法为公,执政为民者也。而遗憾的是偏偏人愿难遂,似乎历代清官非常寥寥。家喻户晓者除包公而外实在屈指可数。  相似文献   

9.
所谓清官,顾名思义,是指清正廉洁的官吏,与贪官相对(《辞海》释语)。历史上,清官盛称于明清,此前称为廉吏。廉吏有各种别称。汉代司马迁谓之循吏(奉法循理之士)。其《史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0,(17):81-81
北宋周敦颐最为人熟知的作品《爱莲说》,以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绘了莲花清高、脱俗的品格,更寄托了周敦颐清正廉洁、不受俗世污染的理想。而在广西桂林,周敦颐的后裔繁衍生息,更铸就了一个百年清官村。  相似文献   

11.
蒋光宇 《奋斗》2005,(9):56-56
清朝时江南总督张伯行,自律甚严,为了拒贿,他在家门口自题一块匾额:“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分一毫,民之脂膏;宽一文,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每天早上,他必面对题文念三遍以自勉,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洁净的心境。张伯行在江南为官数载,始终清正廉洁,深得平民百姓的爱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清官。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0,(5):76-76
官员在任期间是否勤政廉洁,民心自有公论。这一点,从几位清官的雅号中可见—斑—— “二不尚书”。范景文,字梦章,明代万历年间进士。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因政绩突出,升任工部尚书,深得皇帝恩宠。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清官的子女历来难做,他们也确实并非都能坚持操守。清代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1,(23):78-78
“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这是明朝的徐九经在句容当县令的时候写的。因为有个戏叫《徐九经升官记》,所以大家对他比较熟悉。不熟悉的是,他画画也不错,画了棵白菜挂在堂上,旁边题了这两句诗。后来他离开句容了,老百姓就把那棵白菜刻下来,还刻了“勤俭忍”三个字,称之为“徐公三字经”。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1,(21):79-79
汤斌,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年又号潜庵,祖籍河南睢县,曾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他体恤百姓、兴利除害、清廉自守,被乾隆追谥为“文正”。  相似文献   

16.
"清官村"宅第,不仅是建筑文化智慧,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建筑中的反映。"清官村"宅第文化的正能量主要体现在凝聚清廉,经世致用,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和谐。学术界应该增强彰显古村落文化社会责任,激发古村落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之心,要更加重视"清官村"宅第保护,释放"清官村"宅第文化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7.
桂林市灵川县“清官村”流传至今的清廉美德——“立身行道”“终于立身”的例证,是一种文化自信。有这种文化自信:在家孝,在社会上忠,孝与忠两全。“清官村”一代代的入仕者们,视清廉美德为留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事亲”为国家做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子女自觉地像父母那样塑造美好的自我形象,慎重言行,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为人行事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肯定“清官村”的清廉美德,是一种清廉文化自信。有这种清廉文化自信,才能自觉对国家忠、对人民诚。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清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概念 ,也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在中国古代 ,历代王朝对其称谓虽不尽相同 ,但均视其为官吏之楷模 ,倍加褒扬。此种偶像式宣传成为封建统治者澄清吏治 ,维持君主专制的重要手段。迄今为止 ,对如何批判继承与利用这一传统政治文化资源可谓见仁见智。其实 ,“清官”的内涵颇为复杂 ,学术界对其特征虽不乏一定论述 ,但仍有进一步解读之必要。本文拟从价值理念、思想品格、行为特征、历史命运四方面对此略陈管见。一、价值理念 :国家理想与个人理想共存“清官”一词并非古已有之 ,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  相似文献   

20.
汤维骏  谭大善 《党建》2012,(4):63-64
日前,湖南省株洲市中级法院作出二审判决:湘潭市原副市长朱少中,因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零六个月,并处没收个人财产50万元;因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50万元。犯罪所得赃款151万余元(已减去退还和上交的50万元)、非法所得赃款39.7万元,依法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