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我校在“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从学生需要出发,以班级辅导为本”理念下,逐步形成了“全人发展&;#183;学生需要&;#183;班级为本”特色。即着眼于关注“人”的发展,并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人发展,强调发展性、预防性的取向。  相似文献   

2.
"全人教育"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观念,其将社会价值与人的价值并重,在追求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希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的和谐发展的"全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全人教育理念具有极高的契合度,二者共同指向人终身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因此有必要构建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4项主体活动+12项辅助教育=16项预期目的"模块设计为例,着重阐述该模块设计的推动模式,并分析其在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以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工作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高校学生工作应紧密围绕教学、科研中心工作,以服务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需求为核心,以塑造学生全面素质的实践教育为途径,形成教育、管理和服务多种良性运行机制,致力于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并有效地推进德育创新与发展,推进高教改革与发展。一、树立全人教育理念,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当今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重视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推崇“全人教育”。我国教育界也已强烈意识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只依靠课内教学,实践对于培养人的EQ、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工作是一项实践型、应用型…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分析“全人教育”的内涵及传统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德育目标人性化、德育课程生活化、德育方法多样化、评价手段过程化、师资队伍智慧化。  相似文献   

5.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F0002-F0002
南阳理工学院团委作为校党委、行政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完成“育人”功能的重要渠道之一。工作中,践行学校“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围绕思想引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等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有机会与香港学生事务协会代表团就有关香港与内地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进行广泛的交流与研讨。在这次交流与研讨活动中,香港几所大学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教师介绍了他们工作的基本情况。其中,香港城市大学推行的“康盛教育”尤有内地高校可借鉴之处。 一、“康盛教育”的基本含义 所谓“康盛教育”,亦称“全人康盛教育”(Whole PersonWellness Education),是香港城市大学等校近年来基于当前日趋国际化,经济模式日趋多元化这一背景,根据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全面与通才发展的要求及香港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某些素质缺陷而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之一。“康盛  相似文献   

7.
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国外一流大学的寄宿学院制是实践证明了的成功模式,其所折射的大学"学术共同体"本质、全人培养目标,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为学生学习营造建设性环境等理念,对于我国一流大学的理念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南阳理工学院团委作为校党委、行政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完成"育人"功能的重要渠道之一。工作中,践行学校"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围绕思想引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等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以社团建设为载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举办丰富多采的课外科技文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和党的教育目标要求大学生习得做人做事的综合素质,高校在适应和引领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立德树人",应高度重视加强校内学生事务管理改革,充分利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给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改革带来的动力,引导辅导员事务重心回归思想性、个性化和全人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及改革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人性化和制度化、发展性和主体性、柔性化和隐性化、综合性和协同性等特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呼唤政治课堂“以生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以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是“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  相似文献   

11.
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工作实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对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工作要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发展观,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体系。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发展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面临着“学生交费上学、自主择业”、“扩招”、“后勤社会化”、“弹性学分制”等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学生工作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承担着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重…  相似文献   

12.
赵曜 《求是》1997,(17)
江泽民总书记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重新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跨世纪宏伟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就此谈谈个人学习的粗浅体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和立论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这是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所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在1875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探讨了无产阶级和全人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也发人深省。一些学校对教育“以人为本”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如:迎合学生天性,赏识放弃原则;尊重学生自由,无视课堂纪律;迁就学生要求,漠视教师权益等。教育“以人为本”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提升,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立足本国发展与世界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伟大倡议。五年多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到实践,日益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支持。2018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发出了"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的重大号召,进一步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放眼全球、心系全人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用一个模式教学,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摸索出一套“扬长促全”教育模式,把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贯穿在学科课、活动课和其他教育工作中,让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下面就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谈几点体会: 一、变“弃长补短”教育为“扬长促全”教育 在小学加强学生个性特长教育,必须改变“弃长补短”门门追求高分的现象。这种补短教育对学生应付考试,提  相似文献   

16.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世纪之交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其浓浓的人文意蕴具体体现在新课程的目标、新课程的结构、新课程的标准、新课程的教学和新课程的评价中。深深地植根于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历史性和人们美好生活要素构成的完整性中。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成为新课程  相似文献   

17.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即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实施的教育(包括管理),并且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自觉而真诚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解除教师“教学霸权”和“教育霸权”,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主益智、自主育德、自主抚心、自主健体,从而获得和谐而健康的发展。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少,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一厢情愿地实施教育,把学生当作泥团,强…  相似文献   

18.
张芳 《世纪桥》2009,(18):114-115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和独立学习的一种教育哲学。本文通过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习过程”、“从做中学”等主要特点的分析,探索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即更新理念、拓展内容、创新方法和拓宽渠道。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后,在我党“七大”方针指引下,北平学生运动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由北平开始的学生运动,已向全国各大城市发展,参加人数达数十万,超过‘一二·九’抗日学生运动的规模。”“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和蒋管区人民运动的发展,预示着  相似文献   

20.
“师爱”是帮助学生进步与发展的一股强劲的力量,是发自教师内心的.尊重、信任、关爱学生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师爱”之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增强学习与发展的动力。教师怎样去爱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呢?笔者的体会是,当好父母和朋友角色,向孩子们播洒“三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